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国时期小故事

新视角读《史记》之五十九

文/宋玉山

从三家分晋开始,到秦灭六国结束,这两百多年的历史,被称为战国。《史记》记载了这一时期许多轰轰烈烈的大事件,也记载了一些小事情。事情虽小,同样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状态。

豫让甘为知己者死

公元前453年,晋国的赵、魏、韩三家联手,灭掉智伯,瓜分了他的领地。智伯狂妄自大,被灭是咎由自取。但没有想到,智伯的门客豫让,却对他忠心耿耿,发誓要为智伯报仇。

豫让要刺杀的对象是赵襄子。豫让更名改姓,伪装成受过刑的人,身藏匕首,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想趁机行刺。不料被赵襄子认出来了,侍卫要杀豫让,赵襄子说:“这是个义士,让他走吧。”

赵襄子行仁义放了豫让,但豫让报仇之心仍然不改。他为了不让别人认出自己,就把漆涂在身上,使肌肤肿烂,像得了癞疮;又吞炭把喉咙烧坏,使声音变得嘶哑。这样,连妻子都不认识他了。于是,豫让又去刺杀赵襄子,结果仍然没有成功。

赵襄子责问豫让:“你以前侍奉过范氏、中行氏,智伯把他们杀了,你怎么不为他们报仇啊?为什么非要死心塌地地为智伯报仇呢?”

豫让很有道理地说:“范氏和中行氏拿我当一般人看待,我就像一般人那样报答他们。而智伯把我当作国士看待,我当然要像国士那样报答他了。”

豫让自知杀不了赵襄子,就请求赵襄子把衣服脱下来,让他刺上几剑,以了却报仇的心愿。赵襄子感叹他的忠义,就把衣服脱下来给他。豫让把衣服摊在地上,狠狠地刺击它,一连刺了好几下,说:“我可以报答智伯于九泉之下了。”说完,挥剑自杀了。

老百姓听说此事以后,都说:“豫让是一位真正的义士。”因为士为知己者死,是当时大家公认的行为准则。

周天子不识抬举

在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很少有人再去理他了。齐威王即位以后,为了称雄,想学齐桓公,打一打周天子的旗号,就去朝拜周烈王。没有想到,周烈王还挺神气,依然摆出一副天子的架子,齐威王心里十分好笑。

第二年,周烈王死了,儿子周显王继位。周显王更是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齐威王奔丧去迟了,显王很生气,大声斥责,说:“天子逝世,如同天崩地裂般的大事,就是继位的天子,都要离开宫殿,服丧守孝,睡在草席上。东方属国之臣居然敢迟到,当斩。”

齐威王听了,勃然大怒,张口骂道:“呸!你这个婢女生的,是个什么东西呀,真不知道好歹。”从此不再理他了。

周天子见没人理他,也没有办法,便去搞内讧。后来,又分出一个东周和西周。结果,在秦始皇曾祖父和祖父手里,东西周都被灭掉了。

堂堂周王朝被灭,居然没有引起一点反应,老百姓反而说,周王朝早就不该存在了,它到现在才灭亡,也算是奇迹了。

公仪休怕没鱼吃而不敢收鱼

公仪休是鲁国国相,位高权重。但他严守法度,廉洁奉公,不沾一点便宜。公仪休特别喜欢吃鱼,几乎每顿饭都离不了。这样,自然有很多人给他送鱼,但公仪休坚决不收。

送鱼的人不理解,说:“您那么爱吃鱼,为什么不收呢?”公仪休说:“正因为我喜欢吃鱼,所以才不敢接受。现在我做国相,俸禄不少,买得起鱼吃;如果因为收鱼而被免官,没有了俸禄,那可就真吃不起鱼了。所以,我才不敢接受啊。”

老百姓都称赞公仪休,说他这个账,算得真对。

老丈人不认国王女婿

能够当国王的岳父,那是够荣耀的。可是,齐国有个倔老头,女儿都嫁给了国王,而且当了王后,可他却死活不认女婿。

原来,在燕国攻打齐国的时候,齐湣王被杀,他的儿子法章躲到民间,改名换姓,到莒太史敫的家里当佣人。太史敫的女儿心地善良,见他可怜,常常偷着送他一些衣服和食物,两人慢慢有了感情,就好上了。

后来,田单打跑了燕军,扶立法章做了齐襄王。齐襄王倒重感情,即位后立她为王后。这本来是皆大欢喜的一件事,但太史敫死活不同意。理由是,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婚姻不算数。

太史敫反对自然不管用,女儿照样住进了王宫,还生下一个儿子。太史敫更是觉得女儿玷污了家风,干脆断绝了父女关系,终身不再与女儿见面。当然,也就更不认国王这个女婿了。

老百姓都觉得这老头有意思,有人说他有骨气,有人说他死脑筋。

廉颇的结局也不妙

历史上功名显赫的将军,往往结局都不好,廉颇也不例外。廉颇是赵国有名的大将,屡立战功。秦国人最怕他,所以在长平之战的时候,使用了反间计,让赵王免掉了廉颇职务,换上了“纸上谈兵”的赵括,结果造成四十多万赵军被坑杀。

长平惨败之后,赵孝成王后悔莫及,又重新启用了廉颇。廉颇也真厉害,在赵国元气大伤的情况下,领兵抗击燕国的趁虚进攻,不仅大败燕军,杀死燕军大将,而且挥师直捣燕国都城,逼着燕王割让五座城池才罢休。廉颇还率军进攻魏国的繁阳,把它攻克了。这期间,秦国忌惮廉颇威名,也没敢再进犯赵国,廉颇可称得上是赵国的中流砥柱。赵孝成王为了表彰廉颇的功绩,把尉地封给廉颇,封为信平君,还让他代理国相。

赵孝成王去世以后,儿子悼襄王继位。一朝天子一朝臣,悼襄王刚即位,就派亲信乐乘接替廉颇职务。廉颇大怒,与乐乘打了起来,乐乘被打败了。

廉颇也知道自己闯了大祸,便逃到了魏国。魏国接受了廉颇,但并不信任他。楚国知道以后,暗中把廉颇接到了楚国。廉颇虽然做了楚国将军,但心情郁闷,不想打仗,没有战功。最终,廉颇死在异国他乡。

临死前,廉颇含着眼泪说:“我一生最想做的事,是指挥赵国的士兵作战。”

王翦自保有妙招

王翦,是秦国名将,曾率军灭了赵国、燕国,其子王贲又灭了魏国,逼降了齐国,王家可算得上是功勋卓著。然而,王翦深知“功高震主”的厉害,便想方设法进行自保。

秦灭韩、赵、魏、燕以后,秦王又派王翦,率领六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大军出征那天,秦王亲自来送行,问王翦还有什么要求。王翦从怀里掏出一个布帛,递给秦王。秦王以为是作战计划之类,没想到,布帛上写着请求秦王赐给他良田、美宅、园林、池苑等物。

王翦憨笑着说:“趁着大王器重我的时候,我想为自己和子孙置份家产。打仗回来,我就好好地享受生活。”秦王听了,哈哈大笑,马上照单全准。

王翦领兵打仗期间,不断派人回去,请求秦王恩赐这个、恩赐那个。手下人看不下去了,认为王翦太过分了。王翦却悄悄地说:“我不是贪图财物,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向秦王表示,我只想过富裕的生活,而没有别的野心。这次秦王把全国的兵力都交给了我,我不能让秦王有疑心。”

王翦攻打楚国,用了一年多时间。这期间,秦王对王翦始终都很放心。楚国平定以后,王翦立即交还兵权,自己去过舒服日子了,最后得以善终。

秦军将士和百姓都说,王翦将军真是聪明人啊!

甘罗十二岁当上卿

甘罗是吕不韦的门客,虽然只有十二岁,但智谋过人。燕国为了向秦国示好,派太子丹到秦国作人质。秦国准备派张唐去燕国任相,打算与燕国一起攻打赵国,扩大河间一带的土地。

但张唐怕有危险,不愿意去燕国。吕不韦亲自去请,张唐仍不答应。见吕不韦闷闷不乐,甘罗自告奋勇,要去说服张唐。吕不韦不屑地说:“一边玩去,你一个小孩子,张唐怎么会听你的?”甘罗说:“项橐七岁就做了孔子的老师,我已经十二岁了,为什么不可以试一试呢?”吕不韦见甘罗人小志大,就同意让他去试一试。

甘罗去拜见张唐,问:“您与白起相比,谁的功劳大?”张唐很干脆地回答:“白起的功劳谁人能比,当然是他的功劳大了。”甘罗又问:“当时的宰相范雎,与现在的宰相吕不韦,谁的权力大?”张唐想了想说:“应该是现在的宰相权力大。”

甘罗接着说:“当年白起有那么大的功劳,得罪了宰相范雎,尚且被害死了。现在,您的功劳没有白起大,宰相又比范雎的权力大,然而,您却敢不听宰相的话,岂不是想找死吗?”张唐愣了半天,说:“你这个小孩子,说得还挺有道理。”于是,张唐赶快去找吕不韦,表示愿意去燕国任相。

甘罗一炮打响,又要求出使赵国。这回吕不韦不敢小瞧他了,奏报秦王同意,正式委任甘罗为使者,去出使赵国。甘罗年龄虽小,却是大国的使者,赵国不敢怠慢。赵王亲自来到郊外,远迎甘罗。

甘罗问赵王:“您听说燕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派张唐到燕国为相的事了吗?”赵王点头,说知道了。甘罗说:“这说明,秦、燕两国关系亲密。如果两国联合起来攻打赵国,赵国可就危险了。”

赵王听得害了怕,忙问:“那该怎么办呢?”甘罗接着说:“大王不如把河间的五座城池送给秦国,秦国就不会帮着燕国了,反而会帮助您攻打燕国。您失去的土地,可以再从燕国那里补回来。”

赵王一听有理,就答应了,送给秦国五座城池。同时,有恃无恐地去攻打燕国,夺取了燕国三十座城邑,又把其中的十一座送给了秦国。秦国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大片土地。秦王十分高兴,便封甘罗做了上卿,并赐给他许多田地房宅。

人们都说,有志不在年高,秤砣虽小,能压千斤。

郑国渠原来是“阴谋渠”

郑国渠,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现在仍在发挥作用。想不到的是,当时修建郑国渠,其实是韩国的一个阴谋。

战国末年,秦国强大,屡次对东方诸侯用兵。秦国的东邻是韩国,十分弱小,无法与秦国抗衡。韩国就想出一条“疲秦”之计,诱引秦国大兴土木,想以此消耗它的国力。

于是,韩国派出了水利专家郑国,到秦国去游说。郑国对秦王说:“秦国土地贫瘠,缺雨少水。如果凿穿泾水,修一条水渠,长三百余里,可以灌溉广大的农田。”秦王同意了,命郑国主持修渠。

修渠工程浩大,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秦国人终于明白了,这是一个阴谋,要杀郑国。郑国说:“臣开始是为韩国做奸细而来,但渠成以后,确实对秦国有利。”郑国列举了详细数据,说明渠成以后的好处。

秦王觉得郑国说得有道理,不仅没有杀他,反而让他继续把渠修好。结果,渠修好以后,引泾河水灌溉盐碱地四万多顷,亩产都达到六石四斗。从此,关中沃野千里,再也没有饥荒年份了,秦国富强起来。此渠是郑国主持修建的,就被命名为郑国渠。

韩国策划了这么一条笨拙的阴谋,结果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现在看来,郑国渠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是遗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被列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简介】宋玉山,山东沂南人,1956年生,曲阜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中共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历任茌平县委宣传部新闻干事,农工部副部长,王老乡乡长,县委办公室副主任,聊城市委组织部科长,聊城市委办公室科长,茌平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聊城市统计局长,聊城市教育局长,甘肃省委政研室副主任,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室主任,山东省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省委新闻发言人,山东省人大常委等职。获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荣誉称号,高校特聘教授。2019年退休后,撰写《新视角读二十六史丛书》,共13册、300万字,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发行。喜马拉雅平台将该书以“精读中国历史”为题播出,目前听众达2.1亿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