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广州12月14日电 题:八口入海 水润湾区——阅览粤港澳大湾区“水文章”
  新华社记者周强、熊嘉艺
  冬日,在粤港澳大湾区凌空俯瞰,珠水浩荡,岭南郁葱。珠江横贯2000多公里,在珠江三角洲形成“三江汇集、八口入海”的壮阔景象。
  悠悠珠江,清水直通港澳,润及民生;乘船航行,见碧水清波,白鹭翩飞;两岸产业活跃,“水经济”发展初见成效……一幅江河安澜、秀水长青的大湾区治水图正在徐徐展开。

一泓清水连三地

12月初,走进广东河源的新丰江水库,一湖碧色,满山苍翠。
  新丰江水库是东深供水工程的重要水源地。60年前,为解决香港“水荒”,东深供水工程开工建设,一万多名建设者在艰苦条件下,用一年时间建成了全长83公里的东深供水工程,解决香港用水难题。
  “目前香港约80%的淡水来自东江,东江约1/4的水量则来自新丰江水库。”广东省东江流域管理局局长李亮介绍,目前新丰江水库的可调水量约53亿立方米,加上枫树坝水库和白盆珠水库的蓄水,东江三大水库总可调水量约66亿立方米,可以为香港、深圳、东莞、惠州、广州等地今冬明春用水提供充足保障。
  今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重大水利基础设施——珠江三角洲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供水,缓解了东江供水压力的同时,未来可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进一步保障对港供水安全。
  澳门也曾面临缺水的困境。20世纪50年代以来,澳门用水量日益增加,供水自给自足的局面逐渐无法维持。有识之士向广东省政府发出请求,希望解决澳门供水问题。1959年,广东省政府决定筹建竹仙洞水库和银坑水库。1960年3月,总库容量240万立方米的竹仙洞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同年9月,银坑水库也顺利启用。
  如今,东深供水工程对港年供水量达到8.2亿立方米,珠海对澳门年供水量达到1亿立方米,为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提供坚实水利支撑。

江河两岸换新颜

“过去,茅洲河水又脏又臭,大家都绕着走。现在水清了,河边成了每周‘遛娃’的必去之地。”在深圳市宝安区居住了多年的刘先生见证了茅洲河的蜕变。
  深圳市茅洲河流域管理中心副主任胡海涛介绍,2016年起,茅洲河用4年时间新建污水管网2053公里,完成小区、城中村正本清源改造2628个,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81万吨,于2019年稳定消除黑臭,全长12.9公里的茅洲河碧道成为市民休闲游憩场所。
  步入广州市黄埔区迳下村,河湖连片,野鸭嬉戏。这里曾有100多个独立山塘,违章鱼塘造成水体污染,内涝隐患突出。2023年底,当地连通约120个自然水体,营造小鸟天堂、湿地、山林等生态环境,打造平岗河—迳下绿美碧带,完成山水蜕变。
  广州市生态环境局局长王保森说,知识城-迳下美丽单元是广州市打造美丽中国城市样板的示范项目,广州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了生态环境质量稳步提升。
  在广州,南岗河畔自然野趣,孩童结伴嬉戏;在江门,西江碧带水清岸绿,江边骑行成为年轻人的新潮流……
  广东省水利厅河湖长处二级调研员张伟民介绍,广东在碧道建设的基础上,升级打造集安澜健康水带、绿美景观林带、绿色交通带、文化休闲带、滨水经济带于一体的绿美碧带,推动河湖生态系统治理提质升级。
  数据显示,广东已累计建成碧道7111公里,建成广州市南岗河、汕头市莲阳河国家级幸福河湖。
  如今,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越来越多的河流、湖泊由浊变清、由清变美,“依水而居、择水而憩”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人民美好生活的生动写照。

“水经济”激发万千活力

“左,右,左,右!”夏日周末,广州南沙区蕉门河上聚集起一群来自粤港澳各地的皮划艇爱好者。
  “珠江三角洲河道纵横、气候温暖,发展水上运动得天独厚。”南沙区体育联合会会长赵蓉蓉介绍,位于蕉门河的南沙区粤港澳大湾区水上运动基地项目,以特许经营模式落地建设,通过积极举办龙舟、皮划艇活动,新增就业岗位超过300个。
  始于治水,不止于治水。近年来,广东因地制宜推动水上运动、水系旅游、滨水休闲康养、优质水利用等绿色水经济新业态健康有序发展。
  岭南大地上,因水而兴的故事在接续上演:新春,佛山南海水上花市游人如织;夏日,广州南沙游艇水上运动激情澎湃;入秋,漫步深圳滨水古墟探寻历史文化;立冬,江门大沙河水库捕鱼节带动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数据显示,目前广东省级水经济试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36.6亿元,其中社会投资占比超90%,项目带动新增就业岗位超过1500个。
  广东省水利厅副厅长陈仁著说,水经济一头连着产业、一头连着消费,对扩大有效投资、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创业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磅礴浩荡的珠江,千百年滋润着岭南热土上的人们,见证了一代代人的奋斗;而人们也回馈以水温情,让江水更绿,两岸更美,谱写人水和谐的大湾区治水篇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