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被低估的冷枪冷炮

要说今年过年春节档哪些电影给人印象最深刻,那可能莫过于是《长津湖之水门桥》与《狙击手》两部以抗美援朝为主题的爱国电影。而相比于长津湖这种大规模的集团作战,由张艺谋父女导演的电影《狙击手》背后所反映的那段真实历史,则鲜受到人们的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狙击手》剧照)

电影《狙击手》,主要讲述的是1952—1953年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所发起的“冷枪冷炮运动”。所谓“冷枪冷炮”,顾名思义带有些偷袭和小规模作战的意思,例如“放冷枪”即是如此。这也导致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军人对于冷枪甚至是冷炮都带有几分轻视,觉得这种战术既无法从根本上影响战局走向,还可能暴露自己的实力底牌,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但是,回到具体历史中,我们会发现,平时不怎么起眼的“冷枪冷炮”,威力不可限量。例如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武器落后的芬兰军队即是凭借冰天雪地的掩护,用狙击步枪、轻机枪和小型火炮伏击进入国境的苏军,给对方造成数以十万计的杀伤。如果不是莫斯科方面及时更换主帅并增加了兵力和火炮的投入,战争可能会拖得更久些。后来,苏联人也从这血的教训中得到了启发,当纳粹德国的侵略军深入苏联国境后,苏联也组织起大批民兵和专门的雪地作战部队来开展敌后袭扰,持续消耗乃至于拖垮对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志愿军为什么要开展“冷枪冷炮”运动?

在朝鲜战场上,这种战术再度出现了,只不过与二战所不同的是,朝鲜的局势更复杂一些。原因有三,第一就是通过前五次战役中志愿军与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的交锋,双方的对峙战线大致稳定于“三八线”附近,这里地形起伏较大、多山地,缺少平原。这种特殊的地形有利于作战双方开展机动防御,而非机械化兵团的对决。

第二则是志愿军虽然得到了苏联提供的一部分武器装备,但在空军和火炮力量方面仍落后于美军。因此“以守为攻”,通过复杂的山区地形来同美军作周旋较为必要。第三是志愿军的后勤补给线拉得过长,而且朝鲜北部的村镇受到战火波及,短时间内难以恢复,也急需物资供应,这就使得志愿军为了防止后勤保障压力过大,而改变了大兵团出击的规律,转而利用三八线附近的山区地形构筑防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人多狡猾,他们意识到志愿军调整了战术,随即也将阵地推进到三八线附近,这还不算完,他们的陆军在空军和火炮掩护下,逐步推进蚕食志愿军的前沿阵地,欲通过这种方式来打垮中国的意志。因此,1952年的夏天之后,经常出现双方围绕一个山头进行反复争夺,白天美军在优势火力压制下占领了,夜间志愿军再通过坑道工事发动突袭复夺。在大部分时间里,美国人仗着武器先进,竟然在双方阵地附近的缓冲区公然作乐,跳舞摔跤打牌,甚至男女调情,而他们仰仗的无非是自己的强大火力。

但是,有志愿军战士偏不信这个邪,此人为了回击这种挑衅,使用未配装瞄准镜的普通步枪来狙击敌人,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连续击杀七名敌军。后来,这名战士的冒险行为不但没有被志愿军高层批评,反而得到了在全军推广的结果,这就引出了抗美援朝中有名的“冷枪冷炮运动”。战士“因祸得福”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志愿军中最不缺少的就是擅长将手中武器杀伤力发挥到最大的人才。这既是逼出来的,也是战士们实战经验积累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一部在伏击敌人)

于是,在1952年夏天之后,志愿军方面组织了大批狙击手,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对暴露于己方火力射程内的敌人士兵进行射杀。例如电影《狙击手》中由班长刘文武所率领的“狙击五班”即属于此。

除此之外,他们还在双方阵地对峙之间的缓冲区附近美军的巡逻队,不断寻觅战机。如时任“联合国军”统帅的美军将领李奇微就在回忆录中三次提及志愿军的这种“伏击”(即“冷枪冷炮运动”)。面对志愿军小分队的持续袭扰,他无奈地写道——“在防御作战中,要想坚守阵地而不采取任何行动,这是根本不行的”。于是,他不得不向前沿增加兵力和火炮的配备。这对于兵力本就捉襟见肘的美军来说,无疑是一种漫长的灾难。

03令美军胆寒的狙击作战

可千万不要小瞧了志愿军开展的这场长时段的狙击行动,据时任志愿军15军44师师长的向守志回忆,1952年6月底后,他们在全师开展“冷枪冷炮运动”,歼敌人数激增,如130团2连在上佳山地区设置埋伏歼灭敌人一个班,87团5连在于都洞西南设伏歼灭敌人一个连,毙伤敌人72人,后来,一个班长使用轻机枪狙杀敌人,达到了117人之多。闻名全军的张桃芳,更是仅用四百多发子弹,就消灭了两百多敌人。平均两发子弹消灭一个敌人。

毛泽东主席之前曾提出的对美军采取“敲牛皮糖”的战术,即一个营、一个营的消灭敌军,在“冷枪冷炮运动”中得到了充分的实践。到1953年1月统计后,在“冷枪冷炮运动”中被杀伤的敌人,竟然达到了5万之众。美军虽然也曾采取一定的反制措施,如加大火力覆盖力度,派遣狙击手来制衡志愿军的特等射手,但因为其缺乏长期周密的动员部署而收效甚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志愿军战士张桃芳)

讲完了“冷枪”,我们还得再提提冷炮,同样是狙杀敌人,有不少人习惯性的认为火炮难于移动、目标太大,所以不适宜用作伏击。可是志愿军官兵们克服了这种困难,他们无后坐力炮拆卸后扛到隐蔽地点,一边轰击敌人的堡垒和战车,一边利用敌人把主要精力放在平毁他们预先布置的“假阵地”间隙,不断变换攻击位置。

如15军44师6连竟用火炮摧毁了75座敌人的地堡,外加5辆坦克。这种轻重火力结合的狙击作战,让志愿军逐渐掌握了敌人阵地的情况,在接下来的进攻部署中相对从容些,也减少了伤亡。而美国人则如惊弓之鸟般,如时任志愿军炮兵部队报务员、参谋的何衡昆,就回忆道,“美军有十大怕,其中第七怕就是怕志愿军的冷枪射击”。无疑,无论从现实交战还是心理博弈上,“冷枪冷炮运动”都有其不可低估的意义。

谨以此文,纪念我们最可爱的人!

参考文献:

彭德怀《彭德怀自述》,人民出版社

林源森等主编《震撼世界一千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马修·李奇微《李奇微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