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王英 周悦磊)当一年中第21个节气大雪悄然来临,太湖边,阳光、温度、湖风和盐,正缔造着独特的美味。昨天中午,在吴江区七都镇吴溇水产交易市场旁,一场传统且颇具趣味的冬季运动——“晒冬”正在这里进行。瞅准好天气,退捕渔民们正忙着将腌渍好的各类鱼肉,以及鸡、鸭、鹅穿绳挂上晾杆,等待着时间激活肉质的风味。

吴溇,是沿太湖三十六溇七十二港中排名最后的一条溇,也是大禹治水治理太湖时留下的泄水河道。以水为名的吴溇村北靠太湖,风景秀丽,腌制咸鱼、咸肉是当地渔民家庭世世代代的传统风俗,除了自家食用和赠送亲友,还是他们的一项重要营生。

一夜风雨过后,太阳初展笑脸,勤劳的村民们就纷纷开着电瓶车和三轮车,载着腌好的肉类来到晾晒场上忙碌起来。一上午过去,一排排晾杆上已“硕果累累”。沿着晾杆从西头走到东头,肉质颜色从粉白逐渐变为焦黄,这是时间留下的肉眼可见的印记,印记愈深,咸肉、咸鱼的风味愈浓。

这片1000平方米的晾晒场,是吴溇村今年10月为方便渔民集中晾晒咸鱼、咸肉特意打造的。晾杆上除了鸡、鸭、鹅外,腌渍好的青鱼、鲤鱼、白鱼和鲫鱼当唱“主角”。在当地渔民心目中,青鱼和鲤鱼是咸鱼中的“上品”。“腌好的青鱼和鲤鱼,肉质鲜美酥嫩、细腻柔韧、酥香醉人。食用前清水浸泡1-2小时,焯水一遍,红烧或清蒸即可食用。渔民每逢佳节,大锅中下面烧咸猪蹄,上面蒸咸鱼干,以此让鱼干和肉干平添更多风味。”吴溇村的薛建才说。

腌制鱼肉,风味独特,制作起来却十分简单,除了盐,剩下的就交给阳光、温度、湖风,以及时间。

依水而居的吴溇人最能感知季节与天气的变化。大雪节气,太湖边寒风吹拂,温度到达腌肉制作的最佳节点。此时,也是青鱼、鲤鱼一年中最肥美的阶段。人们将一条条大鱼刮净鱼鳞,从背部划开摊平,俗称“开背”。再将内脏洗除,由内而外均匀涂抹上盐,用重物压住24小时后,把盐分冲洗干净即可进行晾晒。

腌制晾晒的咸鱼分为“雌雄”两瓣。渔民们将带鱼骨的一侧称为“雄瓣”,肉多的一侧称为“雌瓣”。“‘雌瓣’肉多,所以在开背的时候,雌瓣一侧还要竖着多开一刀,人们在晾晒时就地折一段小树枝,将其撑开,这样肉中的水分能更快地流失。”薛建才说,天气好的情况下,咸鱼晾晒5个昼夜就能取下食用。一条10斤的青鱼,腌制晾晒完成就剩下5斤左右,保存得当,一个月里不会变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