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 记者 蒋雨彤

12月11日,在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召开的首届孤独症教育高质量发展与标准建设研讨会上,“融合教育”这一话题成为与会专家交流、探讨的重点。

所谓“融合教育”,就是不在普通儿童和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之间人为设置“隔板”,让所有孩子都能在平等、包容、正常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共同学习、一起成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贺荟中说,融合教育最大的目的,就是“让孤独症儿童与普通儿童在互动中学习规则,学会沟通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讨会现场。中青报·中青网见习记者 席聪聪/摄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了《0~6岁儿童孤独症筛查干预服务规范(试行)》(以下简称《规范》)。《规范》指出,孤独症也称自闭症,是一类发生于儿童早期的神经性发育障碍,病因不清,一般起病于3岁前,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障碍和局限性、刻板性、重复性行为等心理发育障碍,严重影响患儿的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调查显示,我国儿童孤独症患病率为7‰。

孤独症儿童数量庞大,需要被关注。

“因为高发生率和无特效药物,孤独症已经成为影响人口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民生问题和社会问题。”贺荟中说,有效的早期干预,能够改善孤独症儿童的认知、语言及适应能力,而将干预成效保持下来尤为重要且困难。她直言:“社会融合是保持干预成效的唯一途径,融合教育是其最佳的教育安置方式”。

从这个角度看,让孤独症儿童不再“孤独”,“融合”二字至关重要。

华东师范大学融合教育研究院院长邓猛解释,“三分之二左右的孤独症儿童属于轻度范畴,这为融合教育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特殊教育学院院长王雁也强调,要“重视孤独症儿童的社交发展需求,鼓励其与普通儿童的社交互动,促进其融入学校、适应社会生活”。

事实上,早在2022年,我国《“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便明确指出,要推进融合教育,全面提高特殊教育质量。

贺荟中介绍:“随着我国融合教育工作的不断推进,确实有越来越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学校就读。”不过,她在调研中也发现:“孤独症儿童在社交沟通、认知、情绪行为及生活适应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也给普通学校的管理与教学带来较大挑战。”

邓猛说:“从来没有准备好的融合,但融合需要支持,我们才能在解决问题中进步。”

“一名合格的孤独症教育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还要掌握特殊的教育方法、心理学知识、行为干预技术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在王雁看来,未来有必要“建立特殊教育专业群,实现对教师的精细化、专业化培养”。

贺荟中还总结了孤独症儿童高质量融合教育的特征,她给出三个关键词——易加入、能参与、强支持。她特别强调“强支持”,“家长、实践工作者、专家和管理者等不同主体之间要合作,而资源和政策则需要保障好这些主体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研讨会召开当天,全国首个国家级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在浙江师范大学萧山校区正式启用。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负责人、浙江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蒋云良介绍,未来五年内,中心将研制发布孤独症师资培养、孤独症适宜性课程等国家标准,创建中国特色的孤独症教育监测体系及治理平台。“提高我国孤独症教育教学水平,改善孤独症人群及家庭的生活工作质量。”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