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研智观
智能资源环境盘点
自然资源是有限的生存资源和生产资料,人类活动、非法侵占、过度开采、污染、自然灾害等,都会对自然资源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科技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管理方式,能够将被动抢救自然资源转为主动预防、改善、保护的态势,实现国家“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倡导的深入贯彻。
当前,我国自然资源管理模式已从传统的人力调查统计模式快速发展为信息化管理模式,海量基础数据与调查统计数据的积累,也将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数字化、智慧化自然资源管理打下基础。
01
热点聚焦
保护生物多样性,拓宽“两山”转化路径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协调机制。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是一种极易被忽视的隐形生产力。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就要守护好生物多样性,助力“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只有保护好生物多样性,才能有源源不断的“金山银山”。生物多样性一般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每一个层次都是“绿水青山”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为“金山银山”提供了源头活水。
遗传多样性诠释了“绿水青山”的基因密码。遗传多样性是生物生存适应和发展进化的前提,更是“绿水青山”的基因素材库。生态系统多样性搭建了“绿水青山”的整体架构。生态系统多样性构建起自然界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的生命共同体。
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两山”转化面临的现实困境。随着我国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日臻完善、生态保护监管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但也要看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两山”转化方面仍面临一些现实困境。
主观认识需转变。有的地方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视程度不够,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地位理解不深,思想上还处在“要我保护”的阶段。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对标《生物多样性公约》中的可持续利用目标,当前我国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水平仍然较低,其蕴含的生态价值尚未充分转化为经济效益。产业能级相对较低。一些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转化路径主要以农文旅项目为主,存在模式较为单一、个性特色不突出、产品类型同质化的问题。配套政策仍需健全。目前,支撑生物多样性助推“两山”转化的政策制度尚未建立,相关部门、区域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商和工作衔接。
创新生物多样性保护路径,拓宽“两山”转化通道。要加快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两山”转化的体系,着力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胜势,实现生物多样性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良性互动。
聚焦主流化,构建保护利用体系。进一步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生物多样性纳入国家治理体系,纳入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战略统筹安排,健全生物多样性政策法规体系。聚焦产业化,构建价值增值体系。产业化是生物多样性价值实现的核心环节,可通过农林牧渔、生态旅游等推动生物资源转化为绿色产品溢价。加强物种资源调查和收集,进一步挖掘开发特色种质资源和地方品种,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和推广应用力度,以优质农产品带动产业升级。聚焦特色化,构建品牌矩阵体系。特色化是破除单一化、同质化的关键手段,有利于推动生态产品特色化发展、品牌化打造。聚焦制度化,构建政策保障体系。制度化是畅通生物多样性助推“两山”转化路径的有力保障。完善政策制度设计,推动多层级、部门间、区域内的协同联动,统筹协调好发展和保护的关系。(中国环境报)
如何提升碳排放数据准确性可比性?专家学者建议加快碳监测与计量体系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生态环境学院于福建南平举办的“第二届生态资产管理与中国式现代化战略咨询会”上,来自学术界、产业界以及政府部门的众多专家学者,围绕碳排放相关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关地区、行业试点工作进展顺利。碳计量是一种计量人类工业活动向地球直接和间接排放二氧化碳量的措施,是实现碳排放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的重要基础。碳计量的一致性和准确性,确保了碳的可评估、可交易。通俗来说,在蚂蚁森林收集虚拟树林能量,就是一种碳计量的过程。而碳监测是通过对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浓度进行实时监测,以了解其排放、吸收及空间分布情况的科学技术手段。
国际通用碳排放数据获取方法有两种,即基于核算的方法和基于自动监测的方法。记者查阅资料得知,生态环境部于2021年9月启动开展碳监测评估试点工作,聚焦重点行业、城市和区域3个层面,并于2023年继续深化。在生态环境部2023年5月例行新闻发布会上,生态环境监测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二氧化碳在线监测提供了另外一种计算碳排放量的途径,可以提高碳排放核算的精准性,助力企业降碳减污。试点城市可以通过探索构建碳排放反演模式,找寻由浓度数据到排放量的转化路径,更好了解自身碳排放情况。
从构建“空天地一体化”的三级计量与监测体系,到上线“工业碳排放物联网监测平台”,再到完成“卫星对地观测下的森林碳指标监测体系标准”试点,在填补我国碳计量空白方面,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不断突破创新。“‘空天地一体化’的三级计量与监测体系涵盖了从宏观到微观的多层级监测方法,包括卫星监测和工业园区内的直接检测,尤其是无组织排放问题,使用二氧化碳通量探测激光雷达技术,可以实现高效监测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国家碳计量中心(福建)常务副主任郑明月介绍道。
钢铁行业将在2024年底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并在2025年开始碳交易,科学准确计量钢铁碳排放量,对于建设全国碳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标准化建设,提升碳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今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5年)》,提到要完善碳计量国家标准、提升碳排放和监测数据准确性一致性。
碳监测卫星作为一种对碳自上而下的监测,不仅能通过精准的监测和科学的分析,更好地了解我国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变化情况,而且能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宝贵的数据支持。“但是,空气质量和地面环境的差异,可能会影响光谱分析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卫星碳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卫星数据无法单独承担全部碳排放监测任务,需要结合地面监测和大气监测,采用多种方式综合分析,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推动碳计量工作的发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大成说道。
行业企业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力量,尤其是石化、钢铁、电力、造纸等高碳排放行业。王坚认为,当前,碳数据缺失和部分信息不公开对这些行业的低碳转型造成了一些阻碍,未来需要进一步打通政务数据,促进数据共享和公开,完善碳监测体系,推动行业转型相关工作的深入开展。(中国环境APP)
02
《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解读
12月1日起,按照财政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的《水资源税改革试点实施办法》要求,全面实施水资源税改革试点。这对于巩固和扩大前期水资源税改革成果,激励企业通过节水改造和技术创新提高用水效率,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对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实施办法明确,水资源税实行从量计征,根据水资源状况、取用水类型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实行差别税额。
所谓从量计征,是指以实物量单位为计税依据,固定单位税额为适用税率的一种计税办法。它的实质是,资源使用量与资源税额直接挂钩——反映企业资源使用量与税收负担之间的线性关系。与之相对应的从价计征,是指以价值量单位为计税依据,固定比例税率或超额累进税率为适用税率的一种计税办法。它的实质是,资源使用额与资源税额“价税联动”——体现资源使用额与税收负担之间的非线性关系。
由此不难发现,从量计征因难以真实反映资源的价格变动状况和稀缺程度,因而无法准确计量资源税额的相对变化和资源损耗成本。以此确认和计量的资源税收入也就无法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用税收术语来说也即缺少税收收入弹性。从价计征就不存在这一问题,能够从根本上消除从量计征增加资源税收入唯一靠提高固定税额档次的弊端,真正体现税收收入弹性原则。这也即从量计征逐步被从价计征替代的原因之所在。
那么,水资源税从量计征为何被从价计征替代呢?这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价格形成机制缺陷。水资源税功能作用的发挥,通过具体征收环节传递聚集“中间变量”因素的微观主体,借助市场主体与市场价格“信号”的“反馈回路”机制得以实现。但水资源本身又是自然分割的、空间区域分布不均衡的,更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竞争性交易的,因而其价格形成机制存在先天缺陷。在市场价格发现机制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从价计征因无法锚定“价”而失去意义。
二是不存在级差收入。资源税的重要功能与作用之一,就是通过对资源级差收入水平的适度有效调节,以排除因资源禀赋差异造成的收益分配不合理状况,促进资源使用主体之间开展公平竞争,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水资源与其他资源相比有其独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水是同质的,不存在级差;二是水是可再生的,可以循环利用。由此,既不存在反映级差的“价”,也无法确定反映级差的“价”,以“价”为锚的从价计征自然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三是资源环境政策工具协同效应。就水资源税与环境保护税而言,前者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水资源集约节约利用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后者的功能作用主要是水资源保护和水生态治理,这就客观上需要两者间的协同联动和功能啮合。也就是说,各自功能作用的发挥需“一体化”综合考虑,不能单枪匹马。而协同效应的质量又取决于水资源税征收效果的好坏。就此而言,从量计征下的“根据水资源状况、取用水类型和经济发展等情况实行差别税额”,显然要优于从价计征的“铁板一块”。在这种意义上,水资源税从量计征有望成为联结环境保护税、环境责任险等相关资源环境政策工具的“纽带”。
实践中,对于消耗水资源的纳税主体而言,征收水资源税意味着企业产品的生产成本被还原为能够真实反映水资源消耗和水生态补偿的完全成本(社会成本内部化),进而对纳税主体形成“倒逼”机制,促使其改进节水技术,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证券时报)
《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解读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电动自行车安全隐患全链条整治工作部署,降低存量老旧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安全风险,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消防救援局近日联合发布《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以下简称《健康评估指引》)。
为确保电动自行车锂电池健康评估过程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健康评估指引》在编制过程中,参考了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等地的试点经验,从外观、标签标识、内阻、最大输出电压、放电容量衰减率等方面提出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是否存在健康隐患的评估准则和检测方法,并对健康评估网点提出要求。前期,为便于对《健康评估指引》相关技术内容的理解,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了《〈电动自行车用锂离子电池健康评估工作指引〉解读》,供广大消费者、生产销售企业和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参考。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积极开展《健康评估指引》宣贯和培训工作,指导各地加快建立和完善健康评估网络体系,面向广大消费者有序提供健康评估服务,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积极贡献。(中国能源网 )
03
实践动态
海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在天津举办
12月3日,“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海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交流活动在天津滨海新区举办。活动旨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湖北十堰丹江口库区环保志愿者的回信精神,推动落实生态环境部关于“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有关工作部署,展示海洋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工作成果,交流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经验。
本次活动由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天津市生态环境局、生态环境部海河流域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主办。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海洋生态环境司业务处有关负责同志出席本次活动并致辞。
在主旨报告环节,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战略规划室主任许妍作了题为《环保为民,共建美丽海湾》的主题报告,从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等方面分析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介绍了公众参与对建设美丽海湾的重要作用。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院长、教授黄浩明作了题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与志愿服务》的主题报告,剖析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与志愿服务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从倡导层面到行动层面明晰志愿服务在生态环境治理中的独特作用,并提出全民行动的应对措施。
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人员还参观了东疆港天津生态环境志愿服务展馆,到海洋调查监测船了解了海洋生态环境科普志愿服务活动工作情况,并参观了和平区朝阳里社区志愿服务展馆和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家海洋博物馆。
来自全国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领域专家,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研究机构、生态环境志愿服务组织负责人,生态环境志愿者代表以及天津市区两级生态环境部门有关负责人,逾 100人参加本次活动。(天津生态环境局官网)
2024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调研顺利结束
为深入学习“千万工程”经验,健全农村环境整治工作机制,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会同自治区农牧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制定《内蒙古自治区农村牧区环境大排查、大清理、大整治暨常态化摸排调研工作方案》,并于11月中上旬开展农村环境整治成效评估调研。
此次调研由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农牧厅、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组成4个工作组,分赴12个盟市、28个县、41个镇、50个行政村,深入现场了解村庄公共空间及房前屋后是否存在生活污水乱排乱放、生活垃圾和畜禽粪污乱堆乱倒现象、是否存在黑臭水体、农村牧区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是否稳定运行、已完成治理的农村黑臭水体是否返黑返臭等。
调研发现的问题已及时通报相关盟市,要求各级生态环境、农牧、住建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协调沟通,细化工作举措,压实工作责任,抓好工作落实。对能够立即解决的问题,要立行立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了解情况、查明原因,建立问题清单,明确整改措施和完成时限,督促整改到位,巩固农村环境整治效果,不断提高群众参与度、幸福感。(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官网)
04
国际视角
隆基出席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大会 分享荒漠化治理绿色实践
近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隆基分别出席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主办的"以自然为本的可再生能源作为恢复驱动力"边会、由清华大学在COP16中国馆举办的边会活动。隆基绿能副总裁、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张海濛通过视频形式在边会发表了演讲,向全球分享了隆基在荒漠化治理方面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果。
光伏治沙、光伏采矿区修复成为治理荒漠化亮点。隆基一直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核心战略,积极推动绿色能源的应用和荒漠化治理。张海濛详细介绍了隆基在绿色技术应用和防治沙漠化方面的成果。
他指出:“沙漠化的影响是深远的,据估计,全球45%的土地表面受到沙漠化的侵袭,影响着32亿人,即全球三分之一的人口。然而,仅需将全球1%的沙漠面积用于光伏发电,就可以满足全人类的电力需求;如果将地球70%的沙漠面积改造成绿洲,还可以吸收人类活动产生的所有碳排放。”
作为荒漠化治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光伏治沙在生态改善和防风固沙方面表现出众。在库布齐沙漠,隆基分别实施建设了336kW、338kW两座光伏电站,进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等绿色生态发展模式的积极探索,目前已经解决了当地诸多荒漠化治理难题。
隆基一直致力于提高光伏电池转换效率,通过先进技术产业化降低光伏发电度电成本(LCOE)。张海濛表示:“‘Solar for All’的理念适用于各种可能的场景,使光伏成为人人可负担的清洁能源。从沙漠治理到矿区修复,从困难地区供水到未来城市规划中的能源供应,旨在推动各行各业的能源公平、绿色和低碳转型。”(新华网)
2024(第十一届)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12月10日,2024(第十一届)国际能源发展高峰论坛在京开幕。此次论坛以“平衡能源多维转型,构建可持续未来”为主题,旨在进一步促进深化交流与务实合作,为共同推动能源转型、扩大能源合作创造新机遇。国家能源局有关领导、中国石油集团董事段良伟出席论坛并致辞。
围绕能源转型和高质量发展,任京东提出了四点倡议。一是坚持先立后破,统筹好新能源和传统能源的关系,做好立与破的充分衔接,构建安全韧性能源体系。二是坚持系统谋划,推动化石能源绿色转型、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油气绿色转型发展。三是坚持数智赋能,加快现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深度融合,推动能源产业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培育智慧高效能源新质生产力。四是坚持开放合作,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能源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段良伟表示,能源行业正加速向清洁、低碳、高效、多元化方向发展。中国石油大力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能源高效供给能力,坚定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供应商转型。持续强化创新驱动,加快建设“数智中国石油”,在油气新能源、炼化新材料等领域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中国石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扩大油气合作规模,持续推动油气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合力提升全球油气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深化技术创新交流,围绕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储能、CCUS等领域,加大合作攻关、技术交流、成果分享力度,共同为能源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能源治理和气候治理,为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论坛上,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发布了2024版《全球能源安全报告》《2060世界和中国能源展望》以及《能源科技进展与展望报告》。本次论坛由中国石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高端智库)与标普全球共同举办。来自国家有关部委、行业协会、中外能源公司、国家高端智库和科研机构以及金融投资机构的近500人参加论坛。(新华网)
05
数据洞察
我国水利建设投资再超万亿元
环北部湾广东水资源配置工程由1条输水干线和3条输水分干线组成,计划2030年底全线通水。“工程建成后,年均增供水量约21亿立方米,将彻底解决雷州半岛千百年来苦旱问题。
今年以来,水利部全面深化水利改革,用足用好增发国债、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等政策,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全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今年前10个月,全国实施水利项目4.54万个、同比增长15.1%;全国水利建设完成投资10888.5亿元,同比增长11.7%,连续3年超万亿元。
截至目前,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向北方调水超765亿立方米,实施生态补水118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1.85亿人,为沿线45座大中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资源保障。
黄河古贤水利枢纽、海河流域蓄滞洪区、湖南梅山灌区等38项重大水利工程开工建设,一批在建工程加快实施。大规模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创造就业岗位,特别是尽可能多地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充分发挥稳就业重要作用。据统计,水利建设吸纳就业272.7万人、同比增长12.6%,其中吸纳农村劳动力222.5万人、同比增长15.1%。(经济日报)
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比分别增长45.8%和47.4%
1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为343.7万辆和331.6万辆,环比分别增长14.7%和8.6%,同比分别增长11.1%和11.7%,当月产销量保持稳步增长。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说,11月汽车市场热度延续,以旧换新政策效果继续显现,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1至11月,我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2790.3万辆和2794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9%和3.7%。乘用车市场表现持续走强,新能源汽车继续较快增长,起到较强支撑作用。
数据显示,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为156.6万辆和151.2万辆,环比分别增长7.1%和5.7%,同比分别增长45.8%和47.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5.6%。(人民日报)
图片 | 网络
清研智谈
清研智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