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那些想跟我们一起做内容的人:
最近一年,我们很清晰地感觉到,编辑部的工作方式和角色应该发生变化。至少在大部分领域,信息不再有上下游,互联网变成平坦的荒原,媒体没有必要再用夸张的语气曲解来自远方的信息,把溢出的表达欲宣泄在假装批判上,或是给事物冠以它们本来没有的意义。
「异视异色」作为一个走过12年时间的青年文化公司,从 VICE 到 「BIE别的」,应该如何适应这个世界知识结构的变化,找到新的媒体使命呢?在某一次选题会上,我们达成了共识:不再把“编辑”当成一个自以为可以引领读者的身份,而把“编辑”看作一种评论事物的视角。在今天,编辑应该停止生产冗余的文字,停止把发生的事儿塑造成虚假的新知,而是应该摊开这些事件已知的部分,思考它们对于我们每个人的真正意义。
我们欢迎你跟我们一起共创 BIE别的 的内容生态:你可以把 BIE别的 想象成一个开源的媒体平台,把编辑部想象成一个随时欢迎你加入的写作小组,信息在这里不是自上而下的工业制品,而是可以连接起立足于广阔旷野的我们的经验之网。
所以,如果你想要投稿或者提供选题线索,请发邮件至:tougao@yishiyise.com,如果我们感兴趣,会在一周内联系你。
同时,为了让你更清楚你可以怎样参与我们的内容建设中来,你可以把这篇文章当作一篇投稿说明书,我们整理了几个很适合你参与的专栏——
「读者来信」是我们专门为读者投稿设立的专栏。标准只有一个:可以带来共鸣的个人经历。
你可以参考这些往期内容(点击图片跳转)——
《读者来信:为什么铁 T 微男总遇上直女微双》
《读者来信:“一个县城亚比,和教师妈妈的战争与羁绊”》
「约等于爱」是一个聚焦于Z世代情感关系的专栏。在类似于爱、假装是爱的关系里,也同样存在着真心。梦女与偶像、situationship、一日cos委托……在这里,我们尝试解读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亲密关系。
你可以参考这些往期内容(点击图片跳转)——
《梦“女”的梦女:“陈都灵是我少女时期的英雄主义”》
《和装扮为男的女 coser 约会,我去体验了正流行的 “cos委托”》
《Z世代的交友痛:搭子是友情版的约炮吗?》
「这我干过」是一个第一人称写作专栏。要求只有一条:这事儿不是光说说,你真做过,做完之后还有点想法。
请参考这些往期文章——
《不用手机,134天,我的环游中国记》
《我,一个下沉短剧导演的忏悔录》
「编辑聊天」是我们的文字对谈栏目,我们会就着一个话题自由发散、随意漫谈。希望我们的个人经验能打开大众话题的讨论空间,为你带来灵机一动和会心一笑的阅读时刻。
如果你是某个行业的业内人、某个文化圈子的圈内人,某个热点事件的亲历者,并对某个话题有自己的信源和见解,那么请将你的身份,和你想跟我们聊的话题邮件给我们。欢迎你作为客座编辑,加入这场圆桌聊天。
请参考这些往期文章——
《在“亚逼”这词儿出现之前,琼瑶想象了一种很“亚”的生活》
《梦女:一场关于肉欲与纯爱的沙盘游戏》
《对麦琳的厌恶是否来自于对母亲的投射?》
「我的钱呢?」是一个关于消费的专栏。我们相信驱动消费的欲望、热情和文化,既然把钱花那儿了,请承认你对消费主义的批判里也有迷恋。
请参考这些往期文章——
《stanley保温杯的审慎魅力》
《从 PPT 酒吧到全英剧本杀:聊聊上海的学术浓度》
「不退票」是我们的影音综评论专栏。我们从过去的影音资料里寻找对今天的启发,把当下的文化产品当作社会情绪和意识形态的镜像。如果你不仅对电影感兴趣,还对着面镜子所映射出来的东西感兴趣,请把你的影评发给我们。
你可以参考这些文章——
《可怜的东西》简直是一部如何拍假女权电影指南
《某种物质》:为什么恐怖片总有“厌女”和“女权”的双重解读编码?
《中国最先锋的拉拉片在三十年前就拍出来了》
「别的运动」是一个关于运动与社群文化的长期企划,我们歌颂生命力,并相信:只要人动了,就是运动,呼吸都算。如果你参与了一项奇特的运动,或者跟一群人因为运动而聚在一起,发生了有趣的故事,请给我们投稿。
你可以参考以下文章——
《你喜欢正经运动还是亚运动?》
《在中国开一家“失业足球球员收容所”,到底图什么?》
《在阳朔,攀岩的人能玩到多野?》
「CLUBtheCLUB」是我们关于 club 场景以及共同组成这些场景的人的专栏。不管你是raver/CLUB主理人/音乐场景见证者/DJ/活动策划者/出没在CLUB的涂鸦手……,只要你身处其中,欢迎投稿,我们想看看你眼中的本土音乐场景。
你可以参考这些往期内容——
《一个东北 Drag Queen 的本土反串生活》
《第一次在东北老家蹦 techno 迪,发现长春就是东方底特律》
《震!震!震在聋人友好蹦迪!》
《酷儿之地的明天会更好吗?》
「呼朋唤友」汇聚了「别的」朋友们,不论是有着好玩想法的个人、正在经营自己爱好的团队、先锋有趣的社群、想要自己制作的短片获得更大曝光量的导演,都能成为我们的朋友,你可以借走我们的社交媒体,让大家看到你做了什么、玩了什么,或者通过 #呼朋唤友# 计划互相帮衬着让这些有意思的事真的发生。
请将你的邮件里写明:你是谁,你做了什么事儿,你想要我们怎么帮你。
你可以参考这些往期内容——
《艺术家 BONG 把上海人的俱乐部夜生活做成了一款桌游》
《导演王晨璇采访了英国埃塞克斯的女性主义杂志出版社 Grrrl Zine Fair 主理人,并拍了个小纪录片》
重要的事情说两遍:如果你想要投稿或者提供选题线索,请发邮件至:tougao@yishiyise.com,如果我们感兴趣,会在一周内联系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