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今朝尘世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这是宋朝高僧释心月创作的诗偈,诗中所说的明珠便是我们的内心。人在纷繁的世间踽踽独行,当繁杂的俗事欲念遮天蔽日时,若心中有光,人生也就充满了希望。
心学大师王阳明在人生的最后关头留下的一句话便是:“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心中光明,一生磊落,无愧于天地更无愧于心,这世间来去便可如此坦然。
此心光明便无需外求,每每世间风云起,心灯不灭便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毕竟物随心转,境由心造,一切烦恼皆由心生。
这便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的:“心态若改变,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性格跟着改变;性格改变,人生就跟着改变”
人生的道路由心境所具现,眼中所见的世界,便是内心世界的映射。心若光明,这世界就不会黑暗;心若温暖,这世界便何曾凉薄过。
然而,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想要做到心中光明却绝非易事。毕竟,这世间烦扰诸多,而人的本性亦是善恶相随,正如,《尚书·大禹谟》中所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大多数人的生活总任由心中本能的欲念所牵制,沉溺在庸庸碌碌中,因而人心危而道心微。但若能在某个瞬间停下匆忙的脚步,听一听内心那纯善道心的呼吁,便可寻着我们内在那盏心灯。
钱理群先生曾说:“人生道路是坎坷的,会遇到很多黑暗。要战胜黑暗,就必须唤醒内心的光明。”让心灯照亮自己的良善的“道心”,方能化解那“人心”本性的欲念所带来了躁郁和焦虑。
事实上王阳明一向认为,这世间所有的烦恼和困境都能在自己内心中找答案,只不过世人多汲汲于外求而自困自囿。
正如他的诗所云:“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直至叶叶外头寻。”
王阳明的学生徐樾曾向老师表示,他已经理解了心学的真谛,于是王阳明就让他举个例子。只是随着一个又一个的例子被否定了,徐樾便慢慢开始焦躁、沮丧了。于是王阳明便指点他道:“你太执着于外物了。”见徐樾依旧不明就里,于是王阳明随手指向蜡烛说道:“这是光。”见徐樾还是不解,又指向船外被烛光照亮的湖面说道:“这也是光。”徐樾依旧不解,王阳明便将手指向远处那星星点点的渔火说道:“这些都是光。”
茫然的徐樾望向远处点点微光,心下顿悟,原来这光既不在烛火上,也不在日月星辰之间。而是,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
恰如自己的内心,若点亮一盏心灯,就不需要在渴望着别人的光亮了。
《传习录》中有这么一段他与弟子的对话。
王阳明在评定朱宸濠之乱后,朝廷中责难他的声音就越来越多了。有学生说先生遭人毁谤是因为妒忌先生的人太多了;还有学生说这事因为学术立场不同让对方想出来蹭热度;还有学生说是因为先生立下不世之功让政敌有了危机感,因此排挤阻拦就更卖力了。
但王阳明却说:最根本的原因是,未发现良知妙用之前,我对人对事还有点乡愿的意思,可我确信良知的真是真非后,就发现只要我按照良知的指引去为人处世,心情非常愉快,头脑格外清晰,不装体面,不在乎别人怎么看,由此就养成了‘狂者’的胸襟。即便全天下人都讲我言行不符也毫无关系。古圣人说,狂者是一心一意立志于做圣人的理想主义者,我看应该是立志于我们固有的良知吧。
可见,当心中有了光,便有了坚定的自信与从容,这世间道纷扰,亦可行得坦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