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国家津巴布韦以其及其离谱的通货膨胀闻名于世,一百万亿的津巴布韦元连半个面包都买不来,可以说是相当的抽象和夸张。
然而在新中国建国之初,我国也曾因通货膨胀而发行使用过面额高达5万元的人民币,那么我国的货币体系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其中都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又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B站搜索@地史馆,抖音搜索@一起看地图
可观看视频详细内容
(一)近代银币和货币单位的产生
我国的现代货币起源于清末的货币改革。鸦片战争后,西方银币大量涌入中国,因其形制统一、价值稳定、交易方便,从而迅速挤占了传统白银的市场,广东、湖北、四川等地方政府也纷纷效仿,铸造自己的银元。
到1910年,为统一全国货币体系应对外国货币的冲击,清政府颁布《币制则例》开启货币改革,新发行的货币定名为大清国币,以“圆”为单位,采用银本位十进制,主币为壹圆银币,辅币为五角、贰角、一角3种银币,和五分、二分、一分、五厘、二厘、一厘6种铜镍币。
然而大清国币推出没两年大清国就亡了,新生的中华民国接过货币改革的任务,并逐步建立起以银元为主的货币体系,于是就有了我们最熟悉的民国大洋。
(二)中华民国法币券
然而到了1930年代,受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英美等金融帝国纷纷放弃金本位制,发起货币战争,美国更是颁布《白银法案》大肆收购白银,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南京国民政府不得不在1935年宣布放弃银本位,明确以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三大行发行的钞券为法定货币,即臭名昭著的法币,银元就此退出官方货币流通领域。
新发行的法币分为拾圆、伍圆、壹圆、伍角、贰角、壹角等多种面额,不同银行发行的法币,其样式也不尽相同。
以壹圆法币为例,中国银行发行的壹圆法币(1936年),正面图案为孙中山像,背面为“帆船放洋图”。
中央银行中华书局版正面为孙中山像和宝鼎,背面为古代车马图。
农民银行(1940年)正面为古代推磨图,背面为团花图案。
而且由于当时法币的票面样式和印刷工艺并未实现统一,各家银行发行的法币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推出一个新版本,并且还发行了不少在特定地区内流通的币券,种类十分复杂,使用起来很不方便。例如中央银行1936年发行的壹圆法币就有红牌坊、黑牌坊、宝鼎、华德路四个版本。
(三)中华苏维埃银行币
在国民政府进行法币改革的同时,我党也开始了建立现代货币体系的探索和实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后,为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井冈山红军在1928年创建了红军历史上第一座造币厂,利用打土豪和战场上缴获的银制品铸造自己的银元。
为了能在国统区流通,红军铸造的银元主要以墨西哥鹰洋为样板,铸造出来后,再在上面刻一个“工”字,这样一来,既方便红军辨认,又能拿到根据地外购买物资。尽管造币厂在后来被国民党军破坏,但也为后来红军在各根据地创办造币厂发行货币积累了经验。
随着革命事业的蓬勃发展,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和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宣告成立。次年7月,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正式成立,开始在苏区建立统一的金融体系。除了发行银币外,国家银行还在1932年发行了自己的纸币,定名为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银币券,前后共发行了壹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5种面值8个版别。
以1932年发行的壹圆券为例。正面主色枣红色,中间印有大写壹圆字样和列宁像,上方印有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下方印有“凭票即付银币壹元”字样,四角印有币值,中央图案上方数字为冠号编码,下方为国家银行行长毛泽民和临时中央政府财政部长邓子恢的俄文签名。
背面为绿色,四周印有团花图案,中间是壹圆的英文和阿拉伯数字,上方写有国家银行,下方为发行年份。
除了中央苏区,湘赣、鄂豫皖、湘鄂西等各根据地和红军也发行过自己的银币券,例如这张鄂豫皖根据地1932年发行的壹圆银币券,正面为克里姆林宫,背面印有“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口号,并盖有“鄂豫皖苏维埃银行印”。
还有这张川陕根据地发行的银币券也很有特色,采用竖版样式,正面中央图案为红军战士驾马冲锋图,上方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工农银行”,下方是“土地归农民、政权归苏维埃、八小时工作”三条宣传标语。
背面则为列宁像和“全世界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宣传口号。这张票券最特殊的当属“三串”这个面值。由于川陕根据地物资匮乏、经济较为落后,人们日常交易仍多使用铜钱和银元,川陕工农银行于是因地制宜,增加了当地人更习惯的“串”作为货币单位。
(三)代价券、边区银行币和流通券
全面抗战爆发后,为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苏维埃国家银行改为陕甘宁边区银行。在国共合作的新形势下,国民政府的法币成了陕甘宁边区名义上的官方货币,而为了解决市场交易中辅币较少的问题,陕甘宁边区银行领导成立了光华商店,然后以光华商店的名义发行小额代价券,共有柒角伍分、伍角、贰角、壹角、伍分、贰分6种面值7个版别。由于代价券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货币,所以在背面添加了发行说明。
1941年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停发了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军饷,为了保障根据地经济建设和军队供给,陕甘宁边区和晋察冀、山东、晋绥等各根据地决定发行自己的边区银行币(边币)。
陕甘宁边币发行于1941年2月,有拾圆、伍圆、贰角、壹角4种面值,与法币的兑换值固定为1比1。以伍圆边币为例,正面为陕北自然风光、团花图案、大写伍圆面额、发行银行、正副行长印章、发行年份等信息。
背面为伍圆的阿拉伯数字,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和边行行长朱理治的俄文签名,发行年份等。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边币的背面还写有“陕甘宁边区银行”和“伍圆”的拉丁字母,这也反映了当时正在陕甘宁边区如火如荼展开的汉字拉丁化运动。
不过到了1943年,由于货币超发等原因,陕甘宁边币陷入剧烈的通货膨胀,壹佰圆、贰佰元、伍佰圆、乃至壹仟圆、伍仟圆面额的边币先后推出,仅1943年一年就发行了16亿3064万元的边币,是前两年1亿1845万元的13.77倍,边币与法币的比值也从原定的1比1贬值到10比1。
为了解决边币贬值的问题,边区银行开始发行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按1比20兑换边币。不过由于边币在事实上已经失去了信用,用于过渡的流通券反而成为这一时期的本位货币,而其他根据地大都也经历了发行边币,边币贬值,发行流通券这么一个过程。
新发行的流通券统一采用竖版样式,至1945年抗战胜利,共发行了伍圆、拾圆、贰拾圆、伍拾圆、壹佰圆、贰佰圆、贰佰伍拾元、伍佰圆8种面值11个版别,正面为券名、团花图案、面额、行长签名、发行年份等信息,背面则是流通券的发行说明。
而随着解放战争的打响,在最初的两年时间里,由于主战场大多在解放区内部,这对解放区内的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流通券也不可避免的陷入通货膨胀。更重要的是,各解放区内流通的货币,基本都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敌人分割封锁的情况下产生的,存在着印刷粗糙、种类繁多、版别复杂、比价不一等等问题,俨然已经不适应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建立全国性银行,把各解放区的货币和金融业务集中统一起来,已成为刻不容缓的首要经济任务。
(四)中国人民银行的诞生和第一套人民币发行
1948年5月,晋察冀解放区晋察冀边区银行与晋冀鲁豫解放区冀南银行合并为华北银行。10月,陕甘宁边区银行与晋绥解放区西北农民银行合并,仍称西北农民银行。1948年12月1日,华北银行与山东解放区的北海银行、西北解放区的西北农民银行合并,正式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并于同一日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币,即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
第一套人民币最初只有拾圆、贰拾园、伍拾圆3种面额的纸币,为了体现工农阶级的社会面貌,人民币上绘制的图案也与工人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并取消了源自西方传统的行长签名,而且因为新中国当时还没成立,发行年份仍采用民国纪年。
由于第一套人民币是一种战时货币,完全服务于解放战争和解放区的经济建设,解放军打倒哪里,人民币就要发行到哪里,这就导致不同解放区发行的人民币印刷工艺繁杂多样,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主题图案五花八门,自1948年12月1日发行,到1955年停止流通,第一套人民币累计发行了12种面额62个版别,仅壹佰圆面额的纸币就有10个版别。
而且第一套人民币也受到了当时社会大通胀的冲击,出现了壹仟、伍仟、壹萬、伍萬等超大面额的纸币。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并完成了国内的货币统一后,第一套人民币自然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第二套人民币
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共有壹分、贰分、伍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叁圆、伍圆、拾圆11种面额16个版别,按1比10000的兑换率回收第一套人民币。
由于当时我国并不掌握印刷高质量纸币的技术,而退居台湾的国民党残余势力,又经常制作假钞并通过走私、空投等方式投放到大陆,破坏人民币的信用。所以第二套人民币取消了拾圆以上的大面额纸币,并将叁圆、伍圆、拾圆3种印刷技术要求较高的纸币委托苏联代为印制,这也是为什么会有叁圆这种苏联货币中才会出现的面额。
第二套人民币的主景图案采用了统一的主题思想设计,壹分、贰分、伍分为汽车、飞机、轮船海陆空三种交通工具。
壹角、贰角、伍角为拖拉机、火车和水电站,反映新中国的工农业建设。
壹圆、贰元、叁圆为天安门、宝塔山、永新县龙源口拱桥,反映了新中国的革命历程。
伍圆为中国各民族群像,拾圆为工农人物像,反映了工农联盟和各民族大团结的主题思想。
到了50年代后期,中苏关系破裂交恶,由于苏联掌握着第二套人民币中三种大面额纸币的印制技术,为了保护人民币的信用不被破坏,我国开始了自行设计印制人民币的道路。
(六)第三套人民币
1962年4月20日,第三套人民币正式发行,共有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7种面额13个版别的纸币,与第二套人民币等额兑换,混合流通。并于1964年开始停止第二套人民币中苏联代为印制的叁圆、伍圆、拾圆纸币,其他票币则一直使用到1998年和2007年才停止流通,前后共历52年。
第三套人民币继承和发扬了第二套人民币的技术传统和风格,票面的图案设计集中反映了工农经济建设的时代场景。
壹角、贰角、伍角3种纸币的正面分别为教师与劳动生产、武汉长江大桥、纺织工厂,背面则是国徽和以菊花、牡丹花、棉花、梅花为主题绘制的团花图案,象征文化、科学、艺术的百花齐放。
壹圆正面为女拖拉机手,背面为羊群,象征着农牧业。
贰圆和伍圆的正面为车床工人和炼钢工人,背面为石油钻井和露天煤矿,象征着工业。
拾圆正面为人民代表步入大会堂图,象征着人民当家做主,背面为牡丹花和天安门,象征着祖国的团结富强。
(七)第四套人民币
进入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上的货币流通量猛增,原先面额较低的第三套人民币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在这一背景下,第四套人民币于1987年4月25日正式发行。
第四套人民币共发行了壹角、贰角、伍角、壹圆、贰圆、伍圆、拾圆、伍拾圆、壹佰圆9种面额13个版别。在增加了大额人民币的同时,也采用了多色接线印刷、荧光油墨、金属线等最新的防伪技术,票面设计也体现了更高的艺术性,可以说是80后、90后共同的时代回忆。
第四套人民币的票面设计采用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在党的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主题思想。壹角到拾圆7种面额的纸币正面,均采用两两一组的不同民族的侧面头像。伍拾圆正面为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人物头像,壹佰圆正面为毛周刘朱四位开国领袖的浮雕像。
6种主币的背面图案,则全部取材于国内的名山大川。壹圆背面为万里长城、贰圆为天涯海角,伍圆为长江巫峡,拾圆为珠穆朗玛峰。伍拾圆为黄河壶口瀑布,壹佰圆为井冈山主峰。
(八)第五套人民币
尽管第四套人民币的设计足够优秀,但由于金融技术的快速发展,不具备机读功能,防伪措施较为简单的第四套人民币已然不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于是在1999年10月1日建国50周年之际,第五套人民币正式发行,这也是当下仍在使用的我们最熟悉的一套人民币。
在发行过程中,第五套人民币也经历过两次改版,第一次改版在2004年,增发了壹圆纸币,壹角硬币由铝合金材质改为不锈钢,并对伍圆到壹佰圆5种纸币的生产工艺和防伪技术进行改进提高。
第二次改版在2015年到2020年,修改了壹角、伍角、壹圆3种硬币的样式,正面数字改成了斜体,壹角和壹圆的内边缘增加了一圈圆点,伍角的内边缘则改为十一边形。
6种纸币的票面设计也做了细微的改动,进一步提高了防伪技术和使用寿命。
不过这时我国已经进入了“无现金时代”,很多人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很少接触到现金了,以至于这场变动颇大的改版很多人都没有注意到,就这么无声无息的完成了。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视频的全部内容,限于篇幅,这期视频主要是对我国现代货币体系发展建立过程的一个梳理,并未对各个时期的货币进行更深入的讨论,如有错误,还请斧正,我们下期再见。
[ 地史馆 ]
地理历史不分家
用地理解释历史,用历史记录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