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新篇:中西医结合针灸法的优势

作者:怀疑探索者

在古老的中医针灸领域,“灵枢九针”曾占据着一定的地位。其针法传承数百年,理论根基深植于传统经络学说。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与科学实证精神的日益凸显,《灵枢九针》的局限性逐渐暴露,相比之下,中国中医科学院张洪林研究员所创立和倡导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则彰显出更为卓越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一、《灵枢九针》的局限性

从理论阐释层面来看,《灵枢九针》的理论体系构建于古代哲学思想之上,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解释多依赖抽象的经络气血概念。例如,在阐述针法治疗机制时,往往归结为对经络气血的疏通与调和,但这种解释难以通过现代科学手段进行直观观测与精确验证。在临床实践中,以常见的关节炎治疗为例,依据《灵枢九针》选取穴位施针后,疗效评判多基于患者主观感受与施针者个人经验,缺乏如现代医学般严谨的量化指标,如关节肿胀程度的精确测量、炎症因子水平的检测等,这使得治疗效果的稳定性与可重复性大打折扣。

在传统观念中“灵枢九针”与经络学说紧密相连,但现代研究表明,针灸的疗效并非依赖于传统经络理论。

以“灵枢九针”为例,诸多临床研究及实践已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在一项针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研究中,采用“灵枢九针”针法,分别选取了被认为是经络穴位以及非经络部位的刺激点进行对比治疗。结果发现,在部分病例中,对非经络部位的刺激同样能产生与经络穴位刺激相似的治疗效果。这表明,“灵枢九针”的疗效不能归因于经络的作用。例如在一些肌肉劳损引发的局部疼痛治疗中,无论是按照经络穴位施针,还是在疼痛点周围的非经络区域进行针刺,患者的疼痛缓解程度并无显著差异,这说明其治疗机制与经络并无直接关联。

现代医学对针灸原理的深入探索揭示了其背后的科学奥秘。人体的神经内分泌系统作为最为关键的全身调控体系,宛如人体的指挥中枢,全面调控着身体的各项机能,而反射弧则是其发挥作用的关键环节。针灸实际上是借助物理手段,精确地作用于人体穴位,进而对神经系统产生刺激。这种刺激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神经传导的大门,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神经冲动沿着神经纤维传导,最终抵达神经中枢,在此处经过复杂的信息处理与整合后,发出指令调节内分泌系统。内分泌水平由此发生显著变化,例如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分泌增加。内啡肽具有强大的镇痛作用,同时还能调节免疫系统功能,从而成功地调动起人体强大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与自我修复能力。

此外,在一些神经系统疾病如面瘫的治疗中,通过现代神经电生理检测技术发现,针灸刺激穴位后,面部神经的电活动发生改变,肌肉的运动功能逐渐恢复。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刺激面部神经分布区域的穴位,激活神经反射弧,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与修复,而非依赖传统经络理论中的气血运行概念。在对一些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的辅助治疗研究中,针灸特定穴位能够调节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影响肾素 - 血管紧张素 - 醛固酮系统等内分泌调节轴,进而降低血压,这也是基于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机制,而非经络学说所能解释。

可以肯定,针灸的科学原理是基于神经内分泌系统与反射弧的相互作用,而传统的“灵枢九针”疗效也并非与经络相关,现代针灸研究正逐步揭示其真实的作用机制,推动针灸疗法在现代医学框架下的科学发展与创新应用。

二、“中西医结合针灸法”的科学依据与临床优势

张洪林研究员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与传统的针灸法是有区别的。

以颈椎病治疗为实例,在治疗前,先运用现代医学的影像学技术,精确判断颈椎的病变部位、椎间盘突出程度以及神经受压状况。施针时,依据现代解剖学知识,精准定位与颈椎病变相关的肌肉起止点、神经分布区域以及穴位的对应关系。例如,针对颈椎间盘突出导致神经根受压引起的上肢疼痛麻木症状,选取颈部夹脊穴以及受影响神经根支配区域的穴位进行针刺,同时结合现代神经生理学原理,通过适当的针刺手法刺激神经末梢,促进神经的自我修复与功能调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西医结合

临床研究数据表明,采用“中西医结合针灸法”治疗颈椎病,患者上肢疼痛、麻木症状的缓解率相较于传统《灵枢九针》治疗显著提高。在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中,接受“中西医结合针灸法”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治疗后三个月的症状缓解有效率明显高于 传统针灸,且通过颈椎功能评分量表评估,患者颈椎的活动度、稳定性等功能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在治疗原理方面,“中西医结合针灸法”能够从现代医学的多维度进行阐释。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针刺可刺激神经末梢,引发神经冲动的传导与神经递质的释放,从而调节神经反射弧的功能平衡;从肌肉力学角度分析,针刺特定穴位能够缓解肌肉紧张与痉挛,改善肌肉的血液循环,促进肌肉力量与弹性的恢复;从内分泌学层面而言,针刺可对体内激素水平产生调节作用,如促进内啡肽等镇痛物质的分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受。

再以面瘫治疗为例,“中西医结合针灸法”首先借助现代医学的面部神经电生理检查技术,评估面神经受损程度与部位。然后,根据中西医结合的理念,选取面部阳明经穴位以及面神经分支分布区域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在治疗过程中,配合现代康复医学的面部肌肉功能训练方法,促进面瘫患者面部表情肌的恢复。临床观察发现,采用这种综合治疗方法,面瘫患者的面部肌肉功能恢复时间较单纯使用《灵枢九针》治疗大大的缩短,且面部表情的对称性恢复更为理想,大大降低了面瘫后遗症的发生率。

综上所述,张洪林研究员的“中西医结合针灸法”以其坚实的现代科学理论基础、严谨的临床诊疗规范以及显著的治疗效果,在现代针灸医学领域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卓越的价值。它既汲取了传统针灸疗法的精华,又融合了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与理念,为针灸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发展开辟了崭新的道路,也为广大患者带来了更为可靠、高效的治疗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