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山学派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刘秀传》(增订版)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59
刘秀传任见 著
内容简介
本书为任见先生创作的东汉光武皇帝刘秀的传记。刘秀于西汉末年起兵于舂陵,昆阳之战挽狂澜于既倒,致百万敌兵一时土崩瓦解,敲响了新朝王莽政权的丧钟;继而刘秀徇略河北,平王郎,降铜马,奠定中兴之基;统一天下后刘秀定都洛阳,重新恢复汉室政权,整顿吏治,强化集权,中兴汉朝,成为一代重量级君王。本书立足史实,以刘秀的政治生活和情感生活为主线,以磅礴跌宕的故事情节和艺技独运的构思布局,以简约与饱满臻于极致的洗练文笔,将历史人物传记小说的艺术魅力推到了新颖动人的境界。
刘秀传目录
第一章 捕蝶的小丫头……………………
第二章 杀开血路的勇士…………………
第三章 哀情与婚礼………………………
第四章 小人得志的活剧…………………
第五章 大司马言之有理…………………
第六章 温婉涵蓄的新夫人………………
第七章 双喜比临…………………………
第八章 久别胜新婚………………………
第九章 洛阳南宫的宽恕…………………
第十章 次第奏凯…………………………
第十一章 得陇望蜀………………………
第十二章 好德如好色就好啦……………
第十三章 苍天黄土掩奇冤………………
第十四章 吃醋与情债……………………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第十六章 刘氏的基业……………………
第十七章 烧饼翻不休……………………
第十八章 外戚与宦官……………………
第十九章 锋光逼目七宝刀………………
第二十章 哀痛与愧悔……………………
著者任见简介
第十五章 千古谜案的见解
59
刘秀把自己安葬在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上,造成陵墓位置的千载悬疑,确实,问题接踵而来了——
东汉时期,具体地讲,刘秀为政时期,“原陵”所处位置是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吗?当时的黄河又在哪里呢?如何解决墓地高水位的难题呢?怎样避免甚至杜绝盗墓贼的光顾呢?
东汉光武皇帝时期的洛阳城在今洛阳市东十二公里的地方,光武陵位于其正北的平原上。
现在,寝陵与黄河十分切近,不过半箭,可是东汉初年,黄河并不在这里。
按照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一条河如果形成一处弯流,没有人力干预的话,它不会自己变直,而只能越来越弯,因为水流的冲击方向是弯流内弧的最高处。
流水冲击弯流的内弧,把沉积物堆放在弧的半径一带,形成滩涂和陆地,携带大量泥沙的黄河,淤沉尤其严重,每过数百年,淤沉平原变得阔大而高起,雨季泄洪受到阻挡,河流便突然改变位置,滚到相对变低的淤沉平原的另一边去。
黄河孟津段以下,除了入海三角洲一带属不规则摆动外,几乎一直处于这样的左右漂移之中。
洛阳正北方向的黄河河道,每隔数百年也会来一次漂移,即老百姓所说的“滚动” 。
如今的这一段黄河,显然是向南弯曲的,在更加古老的历史上它可能比现在更加偏南,但是,在东汉光武帝时期,它是弯向几十公里以外的北方河内郡的,而且靠近河内郡的郡治。
后山这样说,是有根据的。
据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汉河内郡,治怀,在今河南武陟县西。
近期出版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
怀庆所辖地区,包括今天黄河北岸的沁阳市、温县、孟州、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
以上记载互相印证,可以看出东汉时期的河内郡位于今天黄河以北至少三十公里的地方。
东汉时期黄河毗邻河内郡治所,这个论点不是后山的虚妄之谈,有翔实的历史记载堪为佐证——
《后汉书·寇恂传》中记载了大司马邓禹的一段话:“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
如果河内郡离黄河像现在一样远,岂能谓之“带河”?
又,东汉崔瑗曾在河内郡为官,《后汉书》表扬他:“视事七年,为开稻田数百顷,百姓歌之。”
《太平御览·职官部·良令·崔氏家传》中记其事更为具体:“开河之水造稻田,薄卤之地更为沃壤,民赖其利,长老歌之曰:……穿渠广溉灌,决河作甘雨。”
崔瑗能用大量淡水冲洗卤土,改卤地为稻田,并没有搞“南水北调” ,说明当时的黄河就在其附近。
我们知道了东汉时期黄河在北方,离孟津很远,也就对当时孟津堪称洛阳北部最为肥美的平原没有疑义了。
那么,刘秀要在这个“原”上建造自己的“陵”——原陵,他当然还要寻找谶纬的支持。
学问家桓谭劝刘秀不要相信奇谈怪论,差点掉了脑袋。
其他臣僚有眼色的,忙不迭地搜罗谶纬符瑞,哪怕只要有点滴兆头,就赶忙汇报给刘秀。
有目的的寻找,自然大有收获,除了各种小册子上的片言断语,还在孟津平原上挖出多块带有黄色圆斑的“河图”之石,其中三块藏有“方位”暗示。
于是,根据上天的图谶,寝陵得以定位了。
接下来,必须解决孟津平原高水位的问题。
年过花甲的刘秀当然研究过历史上的重要墓地,他秘密交代陵墓建设指挥长窦融:例以霸陵。
霸陵者何?霸陵是西汉文帝刘恒的陵寝,在汉长安城未央宫前殿遗址东南三十公里,位于今西安东郊白鹿原东北隅毛西乡杨家屹塔村。
据《长安志·关中记》记载,霸陵“因其山,不起坟,”在白鹿原的原头山上凿洞为玄宫,以石砌衬,坚固异常。
由于霸陵斩原为冢、凿崖为墓,因山为陵,加以“其事严密” ,山陵内部结构,后人不得其详。
我们不妨据霸陵模式加以推测:现在可见的光武皇帝墓冢,极有可能只是陵墓的入口,真正的墓室在其以南甚至深藏在非常偏南的北邙山腹内,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再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是:防盗掘。赤眉军挖皇陵的事还历历在目呢。
汉光武帝陵现在高二十米,周长约五百米,墓区占地逾五万平方米。其墓冢历史上也许更为高大,并未发现盗掘迹象,也没有被盗掘的记录。
北邙山多的是盗墓高手,“洛阳铲”更是探穴取物的利器,导致洛阳一带的古墓十室九空,难道他们故意留下刘秀的陵墓不动?
历史记载,刘秀临终,特别公开下诏:葬事“务从俭约,葬皆以瓦器,不以金银铜锡为饰” 。
无论其墓葬秘密埋进了多少东西,官方异口同声告诉人们的是:没有金银珠宝的陪葬,英明的皇上鄙弃厚葬,希望自己永久清静、平安。
盗墓者必定先是历史研究者,没有较为确切的辨析,他们一般不会轻易堕入风险的,这当为汉光武陵未遭盗掘的原因之一。
更加重要的是:刘秀墓冢所在的孟津平原属于深层流沙型地质结构,“流沙”是盗墓贼的克星。
后山告诉你,地下的流沙非常可怕,陷人不眨眼,一般挖掘工具无可奈何,就是出神入化的“洛阳铲”也难施身手。
葬于近河平原,独具此般优势,恐怕汉光武帝刘秀现在还会在历史深处微微发笑的吧?
关于汉光武帝陵,后山为你论辩了四个要素:孟津平原、图谶定位、霸陵模式和流沙结构。
以上诸元素,联合构成的东汉光武皇帝墓冢位置这个千古谜案,至此已被层层揭开了。
汉光武帝陵是今天的洛阳旅游地之一,墓园里面,现存古柏约一千五百株,一园千柏,拔地通天,蓊然肃穆,国内仅有。据说晴好春日,有若紫若蓝的云烟袅袅出于其上。
汉光武帝陵的柏树,品种奇特,柏体杏质,木坚性柔,史来称奇。
陵园里面有一棵“苦恋柏”——古柏的树干中竟然长出了一株苦楝树,苦楝树跟古柏树中部的树枝还有一个连接处,就像两个人拉着手行走的样子。
汉光武帝后阴丽华是在刘秀驾崩后七年善终的,她与刘秀合葬于此,所以人们说“苦恋柏”是二人爱情的见证。
你看,文叔哥哥正牵着他的丽华小妹,游走于亦真亦幻的千古浪漫之中。
后山学派燕山小队(原京北燕山书屋)编辑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名家漫说”,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李闽山、杨瑾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国家出版基金优秀项目《丝路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