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丨西部君

都市圈时代,城市抱团发展是大势所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近,更是有地方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三城变一城”目标:

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将长株潭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

尽管长株潭作为都市圈的概念已经比较成熟了,但将三座城市作为一座特大城市一体打造的官方提法,还是相当罕见

这种不同寻常的目标背后,不仅仅有长株潭都市圈的进阶决心,更显示了湖南这座中部经济大省长期以来实际省会“旁落”的焦虑。

这一次,湖南,能“抢”回省会吗?

01

放眼目前全国已获批的十多个国家级都市圈,长株潭的整体体量和存在感——经济、人口、面积、城市数量等,都并不算很突出。

如2023年,长株潭三城的GDP在14个都市圈中位列倒数第三,面积倒数第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论都市圈概念认可程度和实际的一体化基础,长株潭至少在内陆地区的都市圈中算得上是非常靠前。

比如,长沙、株洲、湘潭三座城市沿湘江呈“品”字形分布,市中心两两相距不足50公里。这在全国都是非常紧密的关系了。

此外,长株潭概念的提出,最早可追溯至上世纪80年代,至今差不多已有40年的历史。

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还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被媒体评价为“中国第一个自觉进行区域经济一体化验的案例”。

长株潭三地在市民文化、方言、风俗习惯等方面本身也非常接近。并且,在十多年前就统一了区号,长株潭城际铁路也已开启公交化运营。

或也正因为一体化基础较好,长株潭也成了全国第四个、中部首个拿到批复的国家级都市圈

2021年,《湖南省“十四五”新型城镇化规划》还明确提出,要发挥长株潭整体优势,推动长株潭三市整体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综合这些现实基础,三城一体打造特大城市,确实不算夸张。

严格说,三城组成的“联合体”,其实早就是特大城市了。更准确的说法,其实是三城一起朝着超大城市的目标迈进。

2023年,长株潭三市经济总量接近2.1万亿,占湖南全省的42.1%,已经超前实现上述规划提到的“到十四五末突破2万亿”的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口方面,根据规划,到十四五末,长株潭三市的城区常住人口将达到920万。可以说,长株潭一体距离超大城市,仅一步之遥。

02

对湖南来讲,推动长株潭通过一体发展变得更强,不止是关乎都市圈时代的竞争,更意味着打响一场省会“保卫战”

很多人应该知道,关于湖南,被讨论最多的梗之一,就是“湖南真正的省会在深圳”,或者是“湖南的第二省会是深圳”。

这方面,的确是有很多有意思的数据支撑。

比如,深圳的外地人中,湖南人占比在30%以上;深圳的湘菜馆数量更是超过了粤菜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不止是深圳,长期以来整个珠三角对于湖南都有着巨大的虹吸效应。

“七普”数据显示,广东的省外流入人口达到2962.21万人。其中,湖南人仅次于广西,位居第二,总量超过500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甚至,在不少湖南人从小的生活环境中,对珠三角(广深莞佛)的认可和熟悉程度,可能也要远高于省会长沙。

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

一方面,湖南是人口大省,又与改革开放较早的广东相邻,珠三角自然成为湖南人口外流的首选方向。

另一方面,长沙作为省会,无论在产业结构还是经济、人口的承载力上,都远没法和深圳等一批珠三角大城相比。

尽管近年来,长沙由于低房价及新消费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人口流入大市,“网红城市”、“工程机械之都”的名号也一炮打响,但总体上,这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大湾区对湖南的虹吸格局。

如数据显示,2023年湖南常住人口减少36万,仅次于河南、山东、黑龙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湖南14个地市州中,仅长沙维持了人口正增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流出的人口,依然不出意外地主要是流向了大湾区

以2023年高校毕业生为例,湖南本地留存率为57%,而流向广东的接近2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且值得注意的是,湖南高校毕业生的本地留存率与同处中部、并受到长三角虹吸的安徽相比,也低了一个档次。

可对比的是,2023年安徽高校毕业生的本省留存率达到了71%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现实下,打造一个整体实力更强的长株潭,全面提升经济、人口的承载力,以及各种发展资源要素的向心力,对缓解湖南的人口流失,可能是并不多的选择之一。

对此,湖南也是非常重视。如就在今年8月,湖南发文明确,赋予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部分省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03

不过,就实际情况看,一个更强的长株潭,是否能抵挡来自大湾区对湖南的虹吸效应,可能不容过于乐观。

一方面,目前长株潭地区以湖南省13.2%的国土面积、26%的常住人口,集聚了全省60%以上的创业平台、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的高校科研机构和85%以上的科研成果,创造了全省41.5%的经济总量,本身就已经成了“巨无霸”式存在,未来的提升空间,可能并没有想象中的大。

或者说,继续走规模式扩张之路的边际效益,其实不可避免地要下降。

另一方面,在“强省会”战略的推动下,近些年长沙对包括株洲、湘潭在内的省内城市的虹吸作用已经显著强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在推进长株潭一体化的过程中,至少目前可能还主要是株洲、湘潭的各项资源、产业更多向长沙集中,而长沙对两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并且,这一点目前已经引发了一些争议。

那么,三城一体打造一座特大城市,若只是延续既有的主要由长沙虹吸株洲、湘潭的模式,势必面临一些阻力,且实际带来的发展增益,未必有那么明显。

更重要的是,长株潭,或者说整个湖南,在没有其他新的外部政策和要素资源投入的情况下,要实现整体能级的跃升,真正成为全国重要增长极,本身的挑战不小。

要知道,长沙与武汉、成都、西安等大区中心型省会城市比起来,在高端要素资源的聚集度和实际政策倾斜度上,有着明显的差距。

并且,近年来湖南在这方面的补课,进展也并不明显。

一个细节是,过去几年,湖南的邻省湖北、江西都收获了央企总部,但湖南目前仍处于挂零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截至2023年

因此,继续做大长株潭,或者说真正让长株潭发挥对全省的更大托底支撑,以实现相对弱化珠三角的虹吸,湖南需要通过优化营商环境,争取更多外部资源的导入、扩大产业增量空间,而不能仅依赖于内部资源的再整合。

在最新公布的2024年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胜出名单中,湖南新增一家,总数上升至五家,数量在中西部有优势,且基本上全部位于长株潭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在新兴产业的培育上,还是明显缺乏足够的代表性集群。同时,像工程机械产业的发展有着很强的周期性。

如2021年,长沙工程机械集群总产值达2800亿,但2023年,这一数字仅2200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年来,湖南提出,长沙全力建设全球研发中心城市。然而,就研发投入情况看,进展也不明显。

在全国主要城市中,长沙近5年来的研发经费投入增幅和2023年研发经费占GDP比重,均处于相对靠后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在集聚高端发展要素,增强产业整体实力上,长株潭依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仅靠三城一体发展,很难有根本性突破。

04

除了押宝长株潭,近年湖南整体提出了“一核两副三带四区”的区域发展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两副就是岳阳和衡阳两大副中心城市。不过,目前两大副中心的GDP仍仅有9000亿左右。与湖北、河南的副中心城市,有明显差距。

且在人口上,这两大副中心同样处于持续流出状态。如果副中心城市自身的产业实力没有实质性提升,很难指望靠长株潭来实现省内循环。

特别是像衡阳这样的人口大市,本身属于湘南地区,距离大湾区近,可谓处于被珠三角虹吸的最前沿。只有通过自身的产业升级,才能真正留住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矛盾的地方在于,在湖南整体产业实力和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在推动长株潭一体化的同时壮大副中心,这显然是一种不小的考验。

值得注意的是,湖南的经济增速在近两年明显放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湖南GDP增速为4.6%,低于全国0.6个百分点。

今年前三季度,GDP规模排名前十的省份中,仅有广东和湖南两省的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些状况表明,一手推动“三城一体”打造一个更强的长株潭,一手扶持两大副中心城市发展,湖南两手都得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