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以前有网文说厌学休学孩子的几个阶段——父母抗拒接受阶段、接纳阶段、和平共处阶段、孩子重启阶段——这其实不是孩子要蜕变和重塑的阶段,这只不过是整个家庭在面对孩子厌学休学这样的突发性事件所经历的过程。我今天要说的,是厌学休学孩子是如何重塑的

第一阶段:几乎无连接状态 (部分孩子没有这个阶段)这个阶段就如我们看到的:孩子黑白颠倒,关着房门,不理发不洗澡,断绝与现实的关系。这样的阶段,通常来说孩子是安全感全失,他们把自己关起来免受打扰以保证自己是安全的。如果父母不能识别到,那他们还会变本加厉白天睡觉来躲过父母,躲到游戏里不出来。同时,这个阶段夹杂着难以处理的羞耻感、内疚感迫使他们不愿意面对。

这个阶段要处理的是安全感,而父母要知道如何创造安全感:

(1)要能创造能让孩子探出触角的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

(2)要知道孩子受挫到重新探出触角是一个什么样的循环。同时,不要害怕冲突(但不主动制造冲突),每一次冲突,使用得当,都是一次修复的机会。孩子躲起来,你也躲起来,那就无解了。

第二阶段:有浅表性互动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可以适当在家里参与一些对话和活动了。时而参与度较高,时而退缩。这个阶段除了巩固安全感以外,主要处理孩子的人际模式中看得见的部分。根本不同的人际策略,需要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适度处理边界是这个阶段的重中之重,当然也要根据不同孩子的不同策略,边界处理的程度也需要不断调整,需要循序渐进。
第三阶段:进入情感关系阶段(重要的转折点)
在有了行为层面比较良好的互动之后,我们就要开始重建孩子的内在。
进行情感连接,是一个容易入手却又要不断巩固的方式。在这个阶段里,我们根据孩子的性格,要巧妙运用词语,比如在沟通感觉的时候,我们甚至要区别对待“忐忑、担心、害怕、恐惧”这一类相似的词语。
入手容易,是因为孩子觉得父母终于在关注他内心的感觉了。而这个阶段的不容易又在于父母非常急迫地想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从而造成父母的思维过快,行动过快,容易掉进解决负面情绪的坑里。一旦进程过快,孩子就容易退缩。他们会看懂你们的目的。
每当你想要成为拯救者的时候,你的孩子,就对应变成了一个弱者,他们觉得自己是受害者,并且没有办法拯救自己于苦难中。
这个过程需要足够的耐心,不仅仅是孩子的情绪打开会让你措手不及,也在于孩子的情绪会唤起你未解决的人生议题的情绪,比如担心、害怕、失去掌控感、委屈…
除了耐心以外,跟孩子的情感连接也是逐步加深的,比如你一上来就说,你现在不上学觉得很羞耻吧?孩子立马翻脸,因为他们根本不足以有能力来打开那么深入的情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第四—第六阶段属于重塑内在阶段:

第四阶段 真实自体被重新修补的阶段经过第三个阶段,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比较好的内在情感连接后,孩子自然而然会出现“得意的状态”和“持续需要被关注”的状态。
为什么?
因为这个时候,他们在重新被养育了。这个时候他们知道你可以接得住他们的情绪了。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发展去考虑一些事情了,但一个人的自体不仅仅只有情绪,不是处理好了情绪就可以自由地发展。
从第四个阶段开始属于重新发展的阶段。
想象婴幼儿是不是无论做什么,一会儿就会回头来看看妈妈反应,看看妈妈有没有注意他。或者他干成了一件小事情,他回头求肯定,而你的注视和点头,让他进一步确定了自己的存在和能力。
这个阶段,他的内在要在父母的关注(刺激)下才能在一次次的破碎和完整中,慢慢得以修复。

第五阶段 重建抗挫力
心理弹性的前提,是孩子拥有自己的自体感,也即是他自体状态破碎后可以通过自己调节重新得到得到内聚。这是一件很难的心理过程,毕竟有些成年人都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一下子自恋性暴怒或者一下子崩溃,都是自体破碎而无法自我修复的体现。
这里最重要的点,是他有一个成熟自信稳定的父母(特别是爸爸)给到他可以融合和理想化的机会。在一个有内在力量的成年人的稳定下,他们觉得感觉自己在这样的人身边,也得到了力量和庇护。这很类似,祖国的强盛和我们自己感觉自己也很厉害一样的关系。

第六阶段 恢复社会角色和责任
第六阶段不是一个独立的阶段,这个期间做的事情,是一个可以从第四阶段就开始慢慢进行的。先厘清边界,慢慢建立孩子为自己负责的概念;第二,和父母一起做事情,让他们体会到父母在做事情时候体现的担当、责任和理想,同时他们会体会到一起做事带来的同类的感觉,增加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