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2月6日,“中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纪念泰戈尔访华一百周年文献展”在中国美术学院近现代美术文献研究中心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徐志摩纪念馆、中国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以纪念泰戈尔访华一百周年为契机,连接过去与未来,在互识互鉴中携手前行,加深中印两国文化交流的纽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开幕式上,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图书馆馆长金琤、马克思主义学院闻中、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东方哲学研究中心主任王志成、徐志摩纪念馆馆长罗烈弘、中华诗词学会《诗旅中华》轮值主编王钦刚、郑振铎研究会顾问郑振铎嫡孙郑源分别致辞。

展览开幕前夕,中国美术学院接到了中国驻印度大使馆、印度国际大学中国学院院长发来的贺信。中国驻加尔各答总领馆贺信中高度肯定本次展览的重要价值,并表示愿与中国美术学院一同传承弘扬泰戈尔精神,增进中印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沈浩表示,中印两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我们需要通过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的交流,建立彼此了解的通道。泰戈尔先生的访问,为两国文化交流开启了新的篇章。从“国立艺术院”创立到今天,作为中国首个国立高等艺术学府,中国美术学院一直致力于建立东方艺术学,这也是当年泰戈尔先生的心愿之一。如今,我们跻身世界一流艺术院校之列,即将迎来国美百年诞辰,此次展览不仅是对泰戈尔先生的致敬,更是对中印两国友好交流、缔造和平心声的传达。我们需要继续沿着这条道路前行,通过艺术和教育的方式,促进两国人民的友谊与合作,在中印文化的交流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金琤提到,此次展览精心挑选了与泰戈尔访华的图书文献,其中包括泰戈尔画册、民国时期泰戈尔著作的各种汉译本等。展览还深入挖掘了泰戈尔与学校的深厚联系,回味他与中国美院的初创者蔡元培先生以及徐梵澄、常任侠、林风眠、姜丹书、丰子恺、潘天寿等先师之间的艺术因缘。结合近年来我们所致力的“国美文库”项目建设,挖掘馆藏文献,梳理校史文脉,传承先师们的艺理精神,是图书馆应有的职责所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闻中作为本次展览的学术顾问,谈到中印两个古老文明在历史上有两次重大的因缘使之相遇,可以简称为两次“白马驮经”:第一次相遇是借由佛学,第二次相遇是借由诗歌。我们的这次纪念,就是专门纪念印度现代重要的诗人泰戈尔于1924年的访华之旅。我们今日记挂着这位“持灯人”,故而有了这一纪念展,以重新点燃崭新的灯火,传递崭新的火焰与光明。展览既以诗歌的名义,复以艺术的名义,尤其当以东方古老文明的名义,接续上印度诞生出新印度智慧之光,得以缔结新时代的友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志成强调,泰戈尔的访华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历史上佛教的传播更是中印文化交流浓墨重彩的篇章。如今,中印学者在多领域深入合作,“梵澄译丛”“瑜伽文库”等成果不断涌现。此次展览将激励人们汲取前人经验,面对世界历史未有之大变局,要以更加开放的胸怀、更加深远的格局和更加包容的心态,面对文化的差异与困难,进一步努力推动中印之间文化的交流互鉴,共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罗烈弘表示,泰戈尔访华期间,徐志摩在前期的沟通和联络中发挥了关键性的重要作用,也在泰戈尔思想和文学的译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把中国的历史、文化、思想、传统等方方面面介绍给了泰戈尔,与之建立起深厚的友谊,为之后持续的交流与互动打下了坚实地基础。泰戈尔的访华,开启了近代史上中印两国人民友好交流互动的全新篇章,并最终结出了包括像“印度国际大学”这样的硕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王钦刚提到,中印文化的交流与互鉴,不仅仅是印度对中国佛教方面的影响,人们可能忽略了中国文化对印度,包括对泰戈尔先生的影响。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更多的是一些三言两语的小诗,更像中国的这种古典的诗词,泰戈尔本人非常喜欢中国的古典诗歌。王钦刚向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赠送了泰戈尔诗集以及《人民文学》1961年第五期杂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源谈及,他的祖父郑振铎先生是我国新文化的积极倡导者,他翻译过很多印度的文学作品,1922年起,先后翻译了泰戈尔的《飞鸟集》《新月》《吉檀迦利》《园丁集》等,他还组织了中国第一个泰戈尔研究会并为泰戈尔作传。郑振铎译《飞鸟集》《新月》是最经典的译本。郑振铎在文学研究会、商务印书馆以及他所主编的《小说月报》成为当时推动泰戈尔戏曲翻译作品在中国发展的重要的一个阵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中国鲁迅研究会、郑振铎研究会、中华诗词学会、香港岭南大学、徐志摩纪念馆等领导、专家,泰戈尔先生唯一中国学生魏风江先生四子傅柳恩,中国美术学院相关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负责人等参加开幕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24 年 4 月 12 日,东方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13 年)、印度诗人泰戈尔一行踏上了中国的土地,他动情地说自己是“为求道而来” “犹如一位敬香者,来向中国文化致敬”。他在中国留下了整整四十九天的足迹,大小演讲数十场。事实上,这是一场中印文化在思想和行动上的“双向奔赴”,泰戈尔多次表达对中印文化交流的期待,认为中印两国应保持友好关系——“我的朋友们,我来是想请你们重新打开交流的渠道,我希望它仍然存在,尽管长满了被遗忘的杂草,但仍然有迹可循。” “印度和中国是古老而又亲爱的兄弟。”尽管中国与印度都拥有灿烂的文明,双方文化方面的交往也源远流长,然而两国往来曾一度中断。泰戈尔认为,中国“诞生过一些非常有智慧的人物”,还认为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有着许多相似之处,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能够共同站起来对抗殖民主义,让世界文明重新建立起新秩序。“他向中国年轻人呐喊,要胸怀责任感,将来要靠你们与西方文明平等站在一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戈尔返回印度后,身体力行推动中印文化交流,两国相继成立“中印学会”,泰戈尔创办的印度国际大学也于 1937 年成立中国学院,在揭幕式上泰戈尔说:“今天是一个期待已久的伟大日子,我可以代表印度人民,发出消隐在昔年里的古老誓言——巩固两国人民文化交流和友谊的誓言。”在泰戈尔访华后,徐志摩、徐悲鸿、齐白石、太虚大师等多位中国文化名人也都曾访问印度,带去中国人民的友谊与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的文脉与泰戈尔亦有很深的渊源,蔡元培先生早在 1920 年便向泰戈尔发出了访华的邀请,并与泰戈尔有紧密的书信往来。他积极推动中印学会的创建,曾担任中印学会理事长,为中印学会定立宗旨:“联系并沟通中印两国文化,增进两国友谊,并为世界和平及人类友爱而努力”。国美先师常任侠和徐梵澄两位先生曾亲赴印度国际大学任教,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印期间,常任侠讲授中国考古学和中国文化史,同时还研究印度美术发展史以及西域文化史;徐梵澄任印度国际大学教授、室利·阿罗频多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华文部主任,传播中国艺术文化并研究印度哲学。另外,林风眠、潘天寿、丰子恺、姜丹书等诸位先生与泰戈尔都有直接或间接的思想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中国美术学院主编的印度文化译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此展览分为“东方诗哲”“中国之行”“绘画情缘”“思想交流”“文明互鉴”五大版块,生动呈现了泰戈尔访问中国的历史片段。作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泰戈尔与当时的中国文化界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他所倡导的“东方文明”思想至今影响深远。值此泰戈尔访华百年之际,我们期望通过此次展览,进一步加深中印两国之间的文化纽带,共同书写东方文明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来 源|中国美术学院图书馆

编 辑|黄筱柔 郑佳怡

责 编|刘 杨 童戈辛 梅雨恬

审 核|方 舟 徐 元 金 琤

中国美术学院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news@caa.edu.cn

“国美学术通讯”官方微信号

投稿邮箱:caarmt@caa.edu.cn

出品: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宣传部

PUBLICITY OFFICE OF THE CPC CAA COMMITTEE

CAA融媒体中心

CAA MEDIA CONVERGENCE CENTE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