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是当之无愧的化石级生物,它们见证了恐龙的崛起与消亡,也熬过了五次生物大灭绝,堪称地球上最顽强的生命之一。

可人类却硬生生的让“活化石”的传奇在今天戛然而止,本应在沙滩上成对产卵的鲎,如今却停止了繁育。

比恐龙还要古老的鲎,为何陷入这样的困境?鲎的未来到底何去何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恐龙还早!

4亿多年前,地球上的生命形态和今天相比,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科学家将那个时代称为奥陶纪,鲎出现在了地球的海洋里,比恐龙还要早两亿年,至此便同地球一同经历岁月,从未缺席。

鲎的生存秘诀很简单——顽固。几亿年来它们的外形几乎没啥变化,自始至终都是这样身披硬甲,尾带利剑,典型的滩涂小坦克。

如此高规格的盔甲,足以让它们保护自己免受捕食者攻击,还能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

鲎的繁殖方式也十分特别。每年夏季,成年鲎都会成对到海滩产卵,这些卵被埋在含沙的滩涂中等待孵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正是这种生活习性决定了鲎对生态环境的要求十分苛刻,潮间带必须没有污染,海水的质量也要非常高。

在潮间带长大的小鲎,需要经过16到17次蜕皮后才能成熟,慢慢移居到更深的海域,小鲎从出生到成年需要13到15年。

跟绝大多数生物不同,鲎的血液是蓝色的。这不是普通的蓝,而是一种为核心的血蓝蛋白造就的特殊颜色。

这种血液特性可以帮助它们在感染时迅速自我保护,一旦有细菌入侵,鲎血会凝固,阻止感染扩散

这是典型的老天爷赏饭吃,自带修复的血液让鲎的生命极为悠长,也让它们顺利的扛过了地球生命史上的五次大灭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恐龙灭绝了,三叶虫消失了,但鲎却挺了过来,成了我们眼中的“活化石”,可也正是鲎血的特性,让鲎迎来了种群最大的危机。

鲎的蓝血危机

鲎或许怎么都没想到,自己凭借一身本领扛过了几亿年的风霜,却在现代遭遇了它们最大的敌人——人类。

它们的蓝色血液成了医药领域的蓝色黄金,但也让整个种群进入了倒计时。

20世纪60年代,科学家首次发现鲎的蓝血含有一种特殊蛋白质。这种蛋白质可以迅速凝固,帮助鲎抵御外部细菌的入侵。科学家利用这一特性研发出了鲎试剂,用于检测药品中的内毒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发明改变了全球医药工业的安全标准。仅我国每年就有约300多种注射药剂和疫苗,要通过鲎试剂检测,以确保它们不含致命细菌毒素。

对于医学领域来说,鲎试剂的发明无疑是突破性的,直接拯救了无数生命,但对于鲎来说,灾难却降临了。

制作鲎试剂需要直接抽取活鲎血液。捕捞上来的鲎被折叠成“V”形,针头插入心脏抽取蓝血。

人类倒也没有赶尽杀绝,一般只会抽取30%的血量,抽取之后的鲎会被放归大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上去倒挺人性化,但30%的血量早已经超过了鲎的承受范围,别说鲎,就连人失血30%也会直接中度失血性休克,虽然在现代医学的加持下大大降低了死亡风险,可是鲎呢?

只能凭借自身免疫力,对抗充满了细菌和病毒的自然环境。

大量研究表明,过度放血会降低鲎的氧气运输能力,它们很难在放生后存活,绝大多数的鲎在抽血之后,都因虚弱或感染死去。

更可怕的是,鲎血的需求量在不断增长,特别是这两年全球疫情,疫苗研发量大大提升,鲎试剂的需求也跟着水涨船高。

根据数据显示,仅在美国采集鲎血的数量,从2004年的33万只增加到2017年的57万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广西北部湾的中国鲎资源,从20世纪90年代的6、70万对锐减到现在的不到4万对,短短几十年,减员90%以上,人类的贪婪让鲎的数量,出现了崩塌式下降。

鲎的困境可不仅限于采血这一个层面上。它们的栖息地也在人类的破坏下迅速消失,填海造陆和污染活动成了罪魁祸首。

前文说过,鲎对水质有着极高的要求,尤其是在繁殖季节,成年鲎需要在无污染的泥沙中产卵,幼鲎也要在这些地方用十几年完成漫长的蜕皮过程。

自然界的链条是一环扣一环的,沿海地区的填海工程常常直接覆盖了潮间带,造成鲎失去了繁殖所需的环境,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进一步降低了海水的质量,让鲎卵难以孵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的海滩哪还能找到一片净土?中华鲎的重要栖息地广西北部湾,如今已经难觅这些“小坦克”的踪影。

再加上海水温度的上升和气候不稳定,鲎产卵的时间和地点也受到干扰,进一步打破了它们的生存链条。

这一系列的人为活动已经够炸裂的了,非法捕捞也跟着一通搅和,鲎的境遇更是雪上加霜。

虽然我国已经将中国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市场对鲎肉和鲎壳的需求仍然旺盛。

沿海海鲜市场仍然能看到被高价销售的鲎,不法商家打着所谓催奶通乳和清热解毒的口号,将鲎宣传成了高级补品,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猎奇的消费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多种因素叠加下来,海滩小坦克也敌不过人类的无情捕杀,濒临灭绝!最近网上流传鲎正在向不再繁育进化,哪里是不繁育,是根本繁殖不了。

许多非法采集者根本就不在乎鲎的生存规律。在它们最脆弱的繁殖期大肆采血和捕捞。

大量繁殖期的鲎被捕杀,直接导致了种群的断代,剩下的成年鲎要么死里逃生逃过一劫,要么被抽完血扔回海里。

如此健康状况再赶上被破坏的体无完肤的环境,让人家怎么繁殖!这种恶性循环,正在迅速蚕食着鲎的未来。

人类的贪欲让鲎成了最大的受害者,保护鲎已刻不容缓,这早就不是单纯限制捕捞就能解决的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从栖息地修复到法律保障,再到可替代技术研发,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鲎的命运才有可能被逆转。

如何拯救这一古老生物?

鲎能不能活下去不仅关乎一个物种的延续,更是对人类保护自然决心的考验。好消息是不少环保组织和政府部门已经开始行动,为鲎的未来努力争取一线生机。

还是要做好大众的宣传,千万不要听信不法商家的虚假宣传,鲎肉的实际营养价值并不高,甚至有些鲎体内含有毒素,一旦误食会导致严重的食物中毒。

人们对鲎有客观认知的同时,人工繁育是当下的关键一环。福建罗源的鲎人工繁育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果,成功让中华鲎在人工环境中产卵孵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鲎对水温、水质和食物的要求极高,一旦有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繁育就可能失败。

而且人工繁育只是第一步,鲎的生长期太长,不可能全进行人工饲养,后续的放流工作依然关键。

科学家必须考虑放流的地点、时间和阶段。刚孵化的小鲎不适合直接放到大海里,它们需要在潮间带的泥沙中适应生长。只有时机和环境完全匹配,放流才有可能奏效。

再者也要减少对野生鲎的依赖。我国科学家已经开始研发鲎试剂的替代技术,尝试从转基因生物或其他来源中提取鲎C因子,用于药物检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这项研究进展还算顺利,但距离完全取代仍有距离。如果未来替代技术能够推广,鲎或许可以摆脱被大量采血的命运。

保护鲎的根本还在于修复它们的栖息地。填海、污染和其他人类活动已经严重破坏了沿海生态系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国家用十几年的时间基本治理好了雾霾,是时候将环境治理行动向沿海环境上倾斜一下了。

只有恢复潮间带泥沙和环境,才能为鲎提供必要的生存空间。

最后是立法和执法的双重保障。我国已经将中国鲎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仍需更严格的法律法规支持。参考国际经验,可以对捕捞、采血和交易进行更严密的监控,并对非法行为予以严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面对鲎的困境人类有很多选择。最重要的是从现在开始,以科学和理性为基础采取实际行动。

结尾

在无数次海潮涨落间,古老的鲎悄然生存了4亿年。它们的历史是一部地球生命的编年史,它们的未来已经掌握在人类手中。

保护鲎或许只是生态保护长卷中的一个小注脚,但每一个注脚都可能让未来更加明亮。

当我们再看到海浪拍岸时,或许会想起这些坚韧而古老的“小坦克”。愿它们的蓝色血液不再是贪婪的目标,而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见证。只有这样,鲎的传奇才能继续书写下去,也只有这样,地球的海洋才能永远荡漾着生命的蓝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