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文会研学社
《祖国大地》绒绣是为新落成的毛主席纪念堂而专门制作,是1977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交给烟台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亲自拍板决定,被称为“烟台1号工程”。为胜利完成任务,烟台地委、市委(县级)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并抽调艺术骨干组成艺术监制小组,其中就有当时还在烟台地区话剧团工作的杨松林、烟台地区出版局刘泽文、烟台绒绣厂朱国元、谭福顺等艺术骨干和43名技术精湛的绣工参与。经过全体人员历时58天昼夜奋战,全长23.74米、宽6.61米、面积为170多平方米的《祖国大地》绒绣胜利完成,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绒绣画,立起了烟台绒绣史上的一座巍巍丰碑。
我的母亲赵淑梅作为入选的43名绒绣女工之一,和她的同伴一样,备感荣幸与自豪。1977年夏季,骄阳似火、流金铄石,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日子。原本还算宽敞的绒绣车间,瞬时拥挤起来。热气蒸腾着汗水,毛线破股时浮绒在空中飞舞,车间空气闷热而浑浊,但艰苦的环境挡不住女工们奋战的热情,她们不分昼夜如钢钉般扎在岗位上齐头并进、飞针走线。为赶工期,确保能如期向毛主席纪念堂献礼,女工们恨不能不吃饭、不休息,只为能让诞生在翻飞绣针下的美丽画卷长一点,再长一点……
烟台绒绣厂的绣工们 第三排正中间为赵淑梅
然而,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让女工们陆陆续续开始生病,有的人甚至晕倒在工位上,母亲也因肺炎而高烧不止。凭着年轻的身体资本,她白天依然到车间赶工,晚上再抽出时间去医院打吊针退烧。但日复一日的过度劳累使得病情迅速恶化,动辄41度的高烧让经验丰富的老大夫也心急如焚:“简直胡闹,你看看烧到多少度了?不好好治疗,再烧下去,能把肺烧烂了,这是会死人的!你不要命了!”性命攸关,母亲也很害怕。但想到肩负的使命,她毫不犹豫选择了坚守。在母亲的心中,绒绣画作的事,就是天大地大的事,是任何困难也要为之避让的事。她说出实情,老大夫也陷入了沉默。这之后除了退烧和消炎的吊针,又加上了激素,以最大程度遏制病情的恶化。那漫长又艰难的一星期,母亲一直是用吊瓶维持着,顽强地坚持到最后封针的一刻。
烟台绒绣厂女工合影 左下为赵淑梅
《祖国大地》这幅世界上最大的绒绣画作历时58天完成。画中晨曦初起,霞光自远而近铺陈河面;红云微染,袅袅晨雾缠绵山峦;群山绵延起伏,江河纵横万里!纤纤绒丝绘出的祖国山河,是那样的朝气勃勃与壮美恢宏!所有人心中满是骄傲与自豪,她们激动万分,有的欢呼雀跃,有的相拥喜极而泣,展现在她们面前的这幅长卷,绘就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也绘就了缅怀的长歌。一针一线,将绣工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与向往凝于丝线交织,浓缩于尺幅之间,化作了深沉而炽热的文化瑰宝。
这幅凝聚着无尽心血与汗水的作品,如今挂在毛主席纪念堂北厅,悬挂于毛主席白玉像背后,成为无数人敬仰与缅怀的象征,凝固了许多普通绒绣女工们的心血,彰显着一位位普通劳动者在困境中坚守与奉献的伟大精神。
悬挂于毛主席纪念堂的绒绣画《祖国大地》
在其他女工们奔赴北京献礼时,母亲只能卧于医院病榻之上。她期盼着自己的心血能够通过同伴的手,送进毛主席纪念堂,但因为此前高强度的劳作早已让她的身体极度虚弱,长时间的高烧,致使肺部的糜烂再也无法治愈。未满30岁的她,因此无奈地与热爱的工作岗位永别。她的青春活力仿佛一夕之间消失殆尽,余生只能在病榻之上与病痛为伴,也最终未能实现亲睹安装在毛主席纪念堂的《祖国大地》的愿望,徒留无尽的遗憾。
赴京参加安装绒绣画人员在纪念堂前合影
半夜醒来,我常看见母亲佝偻着身体坐在床上,急促的呼吸中带着发闷的哨音,肺功能缺损导致的呼吸困难使她常年难以躺下,病痛让她迅速苍老。在受尽疾病折磨的那些年,母亲却总是满含歉意,因为自己身体不好,不仅无法再为国家做出贡献,还要让单位报销医药费用。因此她总是吃药维持,非到不得已,她执拗的不肯住院,就为了能够为国家再节省一些花费。
忆及当时的抉择,母亲从不后悔。她说:“在那个时候我别无选择。推己及人,那样的情况下,都是夜以继日,都是身心疲惫,都是凭着一股信念在坚持!若还要补上我的空缺,她们更难完工了。关键时候,任凭谁都会做出一样的选择。”又说“真是奇怪,当时烧得头晕眼花,竟然能分清色彩,找对位置,一点儿也没绣错!”她的眼中有亮亮的光在闪:“很荣幸参加了那样一项伟大的工程,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赵淑梅
母亲离世已三十多年,但她的精神与故事依然在我们心中激荡。她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像涓涓细流般,遍布我们的血液浸润我们的灵魂,成为我们前行的动力。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茫然不知所去时,母亲那份无畏与坚守,便成为指引我们方向的明灯。
图片提供:于瑾晨、葛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