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1月,92岁的周培源正坐在床边,安静陪着自己爱了六十年的妻子王蒂澂。

王蒂澂自多年前脊椎损伤后,便彻底瘫痪在床,面容早已老去,但在周培源眼里,她依然是当年那个温婉动人的校花。

周培源微微弯下腰,靠近妻子的耳边,用略显沙哑的声音轻轻说道:我爱你。”

这是他们之间每天必不可少的仪式,六十余年的相伴,每天清晨他都会这样对她说。

但不知为何,这天他说完这句话后,会感到一阵莫名的疲惫。

王蒂澂温柔地劝道:“你去休息一下吧。”

周培源笑了笑,安静地躺在她身侧,看着妻子容颜渐渐睡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命运相遇

1927年,王蒂澂刚满17岁,身着一袭素净的棉布长裙,站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门口。

王蒂澂是吉林省余县人,初到北平,大城市的一切对她来说都颇为新奇。

王蒂澂自幼聪颖,父亲早逝后,她与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了供她读书,咬紧牙关做工。生活的艰辛磨砺了年幼的王蒂澂,也造就了她刻苦的性格。

正是凭借这份毅力,王蒂澂得以考入北平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她暗自发誓要做出一番事业,让母亲免于奔波之苦。

而在不远的清华园内,另一位年轻人同样在为他的未来打拼——他叫周培源,是清华大学物理系的一名年轻教授。

1929年,27岁的周培源刚从美国留学归来,带着一身学识与满腔的报国热情,投入到清华的讲坛上。

他年轻优雅,讲课幽默风趣,所以课堂上总是挤满了学生。

不过,像他这样一个功成名就的男性,总是绕不开情感话题,尤其是在那个年代,二十多岁的男子孩子都会打酱油了,可他却始终冷清一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周培源去好友刘孝锦家中做客,刘孝锦的妻子在饭桌上调侃到:“周先生,清华的女生虽少,但北平这么大,难道就没有合您眼缘的姑娘吗?”

这话让他略感尴尬,但也无可辩驳,倒不是他眼光高,实在是没有机会遇到什么合适的女子,对于感情,他始终认为应该“宁缺毋滥”。

后来有一天,周培源无意间看到一张合照,照片中有位女子在人群中格外突出,他清秀而端庄,眉宇间透着一股温婉的气质。

周培源一时间愣了神,不禁问道:“她是谁?”

“这是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王蒂澂,她可是出了名的校花。”刘孝锦揶揄地笑着,“你眼光不错哦。”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中有5秒免费广告可增加创作收益,感谢各位看官点击支持原创,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周培源面上通红,心头却微微一动,似乎那抹清秀的倩影已经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印记。

几经周折,他在刘孝锦的帮助下,和王蒂澂见了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天的傍晚,夕阳将北平的大街小巷染成一片金黄。

周培源来到师范大学的女生宿舍门口,略显紧张地等候着。

门房阿姨笑盈盈地朝宿舍喊道:“王蒂澂,有人找。”

王蒂澂从宿舍走出来,见到一位高大英俊的年轻男子正站在那里,微笑着注视她。

两人相视一笑,周培源主动说道:“我是周培源,想请您吃顿便饭,不知可否赏脸?”

王蒂澂早就听闻过周培源大名,一直对他很是敬佩,虽然有些惊讶对方竟然认识自己,但还是轻轻颔首答道:“那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两人虽初次见面,但交谈甚欢,周培源不时为她夹菜,话题从学术聊到家常,气氛逐渐变得轻松起来。

王蒂澂虽温婉如水,但言语间透露出的见解,令周培源深感敬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晚饭结束后,周培源亲自将王蒂澂送回宿舍。他们一路并肩走着,寒风袭来,王蒂澂不禁裹紧了外衣。

周培源见状,脱下自己的外套披在她的肩上,说道:“天凉了,多穿些,别冻着。”

这一夜,月光洒在北平的街道上,二人虽话不多,却已在心底种下了一颗名为爱情的种子。

随后几日,周培源频繁地出现在北平女子师范大学的门口,后来所有人都知道这俩人在一起了。

这段感情的迅速升温,王蒂澂虽然内敛,但也被周培源的执着与真诚所打动。

周培源对待感情的态度,从来都是简单直接,他会在每次见面时,直白地表达对她的爱意。

这对青年的相识与相爱,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显得格外珍贵。

1932年,周培源与王蒂澂终于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风雨同舟

1935年春天,北平柳絮飞扬,清华园内也弥漫着初春的气息。

然而,这一年的春天对于周培源和王蒂澂来说,却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王蒂澂在体检中被诊断出患有肺结核。那个时代,肺结核几乎等同于绝症,听到这个消息时,周培源的心被重重一击。

他握着妻子的手,语气坚定:“别怕,我一定会找到办法治好你。”

王蒂澂心中很慌,但怕丈夫担心,却依然强作镇定:“培源,你别担心我,我能撑得住。”

为了让王蒂澂得到更好的照顾,周培源带她前往香山脚下一处疗养院,每天周培源都会从清华赶到香山看望妻子,风雨无阻。

那段时间,北平的天气阴晴不定,但无论是瓢泼大雨还是刺骨寒风,周培源从未有一日缺席。他总是带着妻子最爱吃的点心,满脸笑意地推开病房的门,轻声说道:“我来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蒂澂在周培源的悉心照料下,竟奇迹般地有所好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当她看到丈夫为了她忙碌奔波,心中既感动又心疼。

有一次,周培源在离开前,俯身在她耳边轻声说道:“蒂澂,我爱你,不管发生什么,我永远爱你。”

那一刻,王蒂澂泪水模糊了双眼,她握紧了周培源的手,低声回道:“我知道,我会为了你和孩子们,好好活下去。”

经过一年的治疗与休养,王蒂澂的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这段时间的经历,令她更加坚信,周培源是她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依靠。而周培源则愈发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平静生活。

然而,命运并未停止对他们的考验。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清华大学被迫迁往云南,周培源携家人前往昆明,加入了西南联合大学的队伍。

初到昆明的日子异常艰难,物资匮乏,环境恶劣,但最让周培源揪心的,还是妻子的身体。

一天清晨,周培源骑马将两个女儿送到邻村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还未大亮,路上泥泞不堪,周培源骑马走在崎岖的山路上,时不时回头看看坐在马背上的女儿们,生怕她们摔下去。

回到家后,他看见王蒂澂躺在床上,脸色苍白,虚弱得连话都说不出来。他坐在床边,轻轻为她盖好被子,低声说道:“你放心,我会照顾好一切。”

妻子的病情时好时坏,但周培源从未在她面前流露出一丝疲惫。

他依旧每日清晨送孩子们上学,回来后为妻子煮药,晚上则挑灯夜读,为第二天的讲课做准备。

每当他看到王蒂澂因疼痛皱起眉头时,总会俯下身去,温柔地说:“蒂澂,别怕,我在这里。”

王蒂澂的身体虽然虚弱,但她知道丈夫需要一个坚强的妻子,才能在这乱世中坚持下去。

所以即使在最痛苦的时候,她也从未在周培源和孩子们面前,流露出半分的软弱。

1943年,周培源受邀前往美国加州理工学院从事湍流研究,王蒂澂带着三个女儿陪同前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初到美国的生活虽然舒适,但周培源心中始终挂念着祖国。

王蒂澂舍不得远离故土,但她更想陪在丈夫身边,从未抱怨过一句。

在美国的几年里,王蒂澂不仅支持丈夫的研究,还常常招待留学的中国学生,为他们提供家的温暖。

这段时间,她和周培源携手共度,无论生活多么艰难,他们都始终相互扶持,从未动摇。

最终,周培源在美国取得了很高的研究成果,但他放弃了美国的优厚待遇,带着妻子和孩子们回到了战后中国。

对于他来说,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和妻子一起回到这片他们深爱的土地上,继续他们未完成的事业。

回到中国后,周培源继续在北大教书,而王蒂澂则全力支持丈夫的工作,照顾家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最后的告别

1993年11月,初冬的北京寒意愈加浓烈,窗外的风声似乎格外刺耳。92岁的周培源已经感到自己的身体大不如前,但他依旧坚持每天起床,走向妻子王蒂澂的床前。

王蒂澂因脊椎损伤,已经瘫痪在床多年,眼神里藏着岁月的疲倦,但每次她看到丈夫,眼中都会闪过温柔。

那天早晨,周培源像往常一样走进卧室,坐在妻子床边,他抚摸着她的手,目光柔和:“我爱你,六十多年了,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想告诉你,我爱你。”

王蒂澂听着丈夫熟悉的告白,眼中泛起了泪光。

她微微侧身,低声说:“培源,你也要保重自己,再去休息一下吧。”

周培源心头一暖,轻轻亲吻了她的手掌。

周培源缓缓躺在床上闭上眼,感到身体似乎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所牵引,渐渐陷入深沉的睡眠中。

这一次,他没有再醒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几小时后,家人们发现了安详离去的周培源,王蒂澂哽咽着说道:“他终究还是先走了一步,连个再见都不说。”

在周培源的葬礼上,按照王蒂澂的嘱托,孩子们将一封信放入他的衣袋中。

那是王蒂澂亲手写下的,字里行间满是深情:“培源,我的爱人,感谢你陪伴我度过了这一生。等我,我会来找你。”

王蒂澂此后再未提及丈夫的离去,她将所有的悲痛都藏在心底。只是静静地等待,等待着与心爱的丈夫再次重逢的那一天。

2009年6月,99岁的王蒂澂静静地躺在床上,呼吸逐渐平缓。她微微一笑,闭上眼睛,轻声呢喃:“培源,我来找你了。”

就这样,这对伉俪在时光的尽头,终于再度相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周培源与王蒂澂的爱情跨越了风雨动荡的时代,无论是病痛折磨还是战乱迁徙,他们始终相互扶持,携手走过六十余载的岁月。

他们的爱情并不轰轰烈烈,而是在日常生活中相互守护,在每一次平凡的“我爱你”中,构筑了不朽的深情。

这份深情,不仅是周培源对妻子的承诺,也是他们共同经历的岁月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