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历史正剧似乎进入了尴尬的瓶颈期,电视机前的正剧粉们也一直翘首期盼能有一部刻画重大历史人物、摒弃情情爱爱的小打小闹、画风严肃庄重的正剧出现——这不,《山河月明》不就让观众等来了吗。

有陈宝国、张丰毅等老戏骨背书,又有庞大肃穆的大明朝作为背景,《山河月明》一出场就有了那股子久违的正剧氛围感: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端庄严谨——可是,正剧的考究虽然很受部分观众喜欢,却又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受众面,这是剧方所不愿意看到的,在如今泛娱乐化的快节奏时代,正剧也不可避免地为了迎合市场而做出一些调整,《山河月明》也不例外。

可改编可以离奇,却不能离谱,最不对味的,就是《山河月明》给年轻时期的朱棣安排了一个“白月光”,这位蒙古姑娘与朱棣走的就是纯粹的古偶路线:冤家路窄,嬉笑怒骂,日久生情,而被安排嫁给朱棣的徐妙云,则走的是“先婚后爱”的路子——欢喜冤家和先婚后爱齐聚一堂,历史正剧和古偶套路并驾齐驱,这种操作不仅让剧情风格产生了割裂感,又让明粉们纷纷表达不满:“朱棣与徐皇后自幼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哪有什么蒙古白月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确实,仁孝皇后徐氏与明成祖朱棣,这一对帝后延续了朱元璋与马皇后的伉俪情深,没有白月光,没有不情愿,他们二人从一而终,善始善终,谱写了一段唯美浪漫的爱情佳话。

一、女中儒生巾帼英雄,文武兼备

仁孝皇后徐氏,乃是中山王徐达长女,说到徐达,相信没有人不清楚这位元末明初的名将,他是明朝开国元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闯天下,乃淮西二十四将之一,位列开国“六王”之首,戎马一生骁勇善战,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是朱元璋的得力干将。

父亲如此英明神武,女儿也不甘落后,徐氏于学识上颇有造诣,自幼饱读诗书,天资聪慧,她常常与父亲一起畅谈军策,以圣贤之言约束自己,因而在书院中也是声名鹊起,先是以女流之身赢得书院上下的齐声赞扬,后又代替老师传道授业,人称“女诸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优秀的徐氏就像一颗熠熠生辉的明珠,很快吸引了一个人的注意,这便是后来的明成祖朱棣,据史书记载,徐氏在九岁便认识了朱棣,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很快便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朱元璋也在了解到徐氏的情况后甚是满意,便向徐达表明了想要结为姻亲的想法,徐达也欣然同意。

洪武九年,在朱元璋的主持下,徐氏与朱棣成婚,徐氏被册封为燕王妃。她为人处世滴水不漏,处处严谨,深受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喜爱,洪武十四年,朱棣受封藩王,徐氏跟随丈夫朱棣一同迁居封地北平。

1392年,太子朱标病逝,六年后,朱元璋去世,朱允嫡皇长孙炆继位,大力削藩,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打着清君侧的旗号,率领大军突袭大宁,趁朱棣后方空虚之际,建文帝朱允炆命李景隆突围朱棣封地北平,而此时,朱棣早已在前线指挥作战,北平老家里只有年轻的世子朱高炽和徐氏。

而此时,徐氏便展露出她将门无犬女的一面,依靠积攒的军事理论知识,从未上过战场的燕王妃徐氏毅然扛起部署防御的大旗,面对城外十万朝廷兵虎视眈眈,城内全老弱孱幼的窘境,徐氏临危不惧,亲自作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将武器全部分发给守城将士和寻常百姓,动员全城百姓共同抗敌,时值岁寒,天寒地冻,徐氏指挥众人往城墙上泼水,水遇寒结冰,城墙湿滑难以攀爬,大大增加了朝廷兵翻过城墙强攻的难度。

就这样,徐氏依靠自己的有勇有谋,带领全城百姓日夜坚守,直到朱棣成功收编宁王军师,回援北平,可以说,没有徐氏,就没有朱棣的光辉伟绩。

徐氏文武双全,实乃优秀女性典范,她虽然拥有优越的出身,却完全凭借个人魅力,彻底征服了朱棣。

二、位居中宫助夫立业,颇具谋略

建文四年,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而此时,已经40岁的徐氏被封为皇后,位居中宫。早在明初,朱元璋为了不步前朝后妃干政的后尘,便设立了后宫不得干政的律令,而徐皇后却与朱棣常常在深夜共商国是,她不仅在生活上处处关心朱棣的饮食起居,并且多次在朱棣走上弯路时及时警醒,循循善诱。

朱棣即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铲除异己,因为他并非名正言顺继位,朝中大臣多有反对,朱棣便想将这些反对他的贤臣全部处死,徐皇后知道了朱棣的想法后觉得不妥,便多次提醒朱棣要善待贤臣,当时南北战乱不止,兵民皆苦不堪言,这种情况下,徐皇后认为应该休养生息,韬光养晦,不宜掀起大的波澜,引得朝野震荡,民心不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徐皇后的远见卓识深得朱棣赏识,因此她提出的大部分意见都被朱棣欣然采纳。

朱棣和徐皇后之间,也不像朱元璋与马皇后那样平淡质朴,他们的夫妻生活更像是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两人从诗词歌赋聊到军国大事,徐皇后总能与朱棣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是彼此最知心的伴侣。

在婚后的九年里,徐皇后一共生育了七个孩子,其他后妃皆无所出,朱棣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交付给徐皇后。

朱棣对徐皇后满是欣赏与信赖,而这份热烈的爱意离不开徐氏自身强烈的人格魅力。

徐皇后的才华是有目共睹的,在管理后宫、辅佐君王之余,她还常常著书立作,将昔日马皇后的教诲修订成册,写成《内训》二十篇用以教导后妃,又依据古人的美好德行,编纂了《劝善书》,颁布天下,不仅如此,徐氏还修订了很多经书,在她去世后,她的《劝善书》被收入《永乐大典》中。

徐皇后还将内阁大臣们的妻子召请入宫,在柔仪殿内,徐皇后慰问了大臣妻子们,为她们准备了丰厚的赏赐,叮嘱她们好好服侍丈夫,这一招让内阁大臣们十分感动,自此工作更加卖力。徐皇后以柔克刚,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为朱棣安稳朝纲。

文能提笔战群儒,武能上马定乾坤,徐皇后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朱棣最优秀的谋臣,一定非徐皇后莫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悉心教导循循善诱,因材施教

而徐皇后不仅于家国大事上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在教育子女上,她也是当仁不让的“教育大师”。

徐皇后与朱棣一共育有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三个儿子,而对这三个儿子,徐皇后也因材施教,面对每一个儿子,她都有一套一对一的专属定制教育方案,既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施展拳脚,又避免了煮豆燃豆萁的悲剧。

大儿子朱高炽从小体弱多病,性格也温顺沉静,徐皇后看中了朱高炽的仁厚,有意将他培养成一个仁君,便时常教导他要待人宽厚,体恤百姓,同时又不能太过软弱,要处事果决,说一不二。

在徐皇后的教导下,朱高炽从小便有着远超同龄人的宽厚。

有一次,朱棣派朱高炽与其他三王一起检阅驻军,其他三王很快就回来复命了,唯有朱高炽过了很久才回来,朱棣便问他为什么耽搁了这么久,朱高炽说,因为天气很冷,他去的时候众将士都在吃饭,他便在外面一直等着将士们吃完了饭才进去检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很为儿子有如此仁义之举而高兴,又故意考验他:“那如果发生了自然灾害,老百姓应该靠什么谋生呢?”

朱高炽回答:“靠君主的恤民政策。”

朱棣本来一开始很不好看朱高炽,觉得他唯唯诺诺,没有继承自己刚毅的性格,经过此事后,却对大儿子另眼相看,并且最终采纳了徐皇后的建议,没有改立二儿子朱高煦为太子。

事实证明,知子莫如母,徐皇后深知二儿子朱高煦性格要强,又脾气暴躁,倘若以后称帝必是暴君,因此她才多次劝阻朱棣不要改立太子。

而针对二儿子和三儿子暴戾的性格,徐皇后也是头疼不已,她多次苦口婆心地教育两个儿子要施行仁义,乐善好施,不要兄弟阋墙,在徐皇后的教育和压制下,虽然朱高煦和朱高燧有不臣之心,但在朱棣和徐皇后在世时,他们从来没有胡作非为过。

徐皇后悉心教导子女,因材施教,这在当时“只管生不管养”的年代是很难能可贵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死后六年停棺不葬,情意深重

徐氏与朱棣风雨同舟几十载,她虽然不像马皇后那样在朱元璋微末之时鼎力相助,但她与朱棣的地位更加平等,两人的关系更加纯粹,不存在救赎、拯救、提携等帮扶关系,两人就是最亲密的知己,没有芥蒂,没有代沟,没有地位的悬殊,没有见识的差异。

他们的婚姻,是一种有别于世俗的,更加势均力敌的婚姻。

永乐五年,徐皇后病重,她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常常嘱托朱棣一定要爱惜百姓,广纳贤才,警惕外戚,善待宗室……她直到去世前,还在心心念念着在由朱棣发起的“靖难之役”中那些誓死追随的将士和百姓,她一生顺遂,唯一的遗憾,便是没能亲自慰问那些忠臣良将。

几天后,徐皇后病逝,朱棣悲痛万分,他在灵谷、天禧二寺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将徐皇后追谥为仁孝皇后,肯定了她一生的功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此时朱棣已决定迁都北京,为了要与爱妻葬在一处,他将仁孝皇后棺椁停棺六年,直到六年后,明十三陵完工,仁孝皇后的棺椁才被运送至北京,她被葬在了最大的长陵中。

自徐皇后去世后,朱棣余生再无立后打算,亲自为她披素一年。

至于后世传言徐皇后死后朱棣便想封徐皇后之妹为皇后,经过史学家研判,纯属子虚乌有的杜撰。

十五年后,朱棣病逝,与徐皇后合葬于长陵。

徐皇后一生助夫立业、文武双全,仁贤持重、孝长育幼,她用自己强烈的个人魅力,占据了明成祖朱棣心中最有分量的位置,徐皇后才是明成祖一生仅有的、唯一的“白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