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因篇幅过长分为上下两篇,上篇讲述的是明仁宗朱高炽是仁孝文皇后徐氏所生的嫡长子,被封为燕王世子,得太祖的喜爱。在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作为世子,在朱棣离开北平前往宁藩时坚守北平,以万人抵挡了李景隆50万大军的围攻。朱棣登基后,虽然心里更加喜欢次子朱高煦,但还是听了臣子们的建议,将嫡长子朱高炽封为皇太子。
然而朱高炽在皇太子之位上战战兢兢,并不安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朱棣喜欢次子、放纵次子的缘故,朱高炽在太子之位上长达20年的时间,先后五次监国,多次被两位同母弟陷害,差点丢掉太子之位。好在朱高炽“有惊无险”,最终坐到了皇位上。
下篇,我们便一起来看看,朱高炽如何保得住自己的太子之位?
以及朱高炽登上皇位后仅10个月为何突然病逝,嘉靖帝又为何将有仁宗之称的朱高炽请出太庙呢?
04 先后五次监国,却多次被弟弟陷害
俗语有言:知子莫若父!
次子朱高煦对父亲没有将自己立为皇太子很是不满,这一点朱棣也感觉到了,所以便打算将汉王朱高煦的封地设置在远离京城的云南。要知道明朝初年的云南跟现在不一样,还是一个不毛之地,朱高煦本就对自己没有被封为太子很不高兴,自己的封地还在云南,便更加的不满,多次说道:我有什么罪?为什么要将我撵到那么远的地方?
“我何罪,斥我万 里?”
朱高煦甚至跟唐太宗李世民自比,请求父亲能够将自己封为天策上将。
“唐太宗天策上将,吾得之岂偶然?”“我英勇,岂不类秦王世民乎?”
了解唐史的应该知道唐高祖李渊之所以能够坐到皇位上,跟次子李世民有分不开的关系,李世民骁勇善战,多次立下战功,但是在李渊坐上皇位后将嫡长子李建成封为皇太子。不过为了弥补次子李世民,而专门为李世民设置了一个官爵——天策上将。
天策,是一个星名,也叫傅说星,据说是武定的大臣傅说在死后托神到了此星。
天策上将位列诸位王侯将相之上,是整个大唐仅次于皇上李渊、皇太子李建成第三位的存在。作为天策上将,李世民可以设置天策府,手下的文臣武将非常多,可以说权力达到了为人臣时的顶峰。而李世民之所以能够打败李建成,天策上将便是一张核心底牌。整个唐朝,289年的历史中,被封为天策上将的只有李世民一人而已。
汉王朱高煦将自己与李世民自比,还提出“天策上将”之说,很明显就是在觊觎皇太子之位;而且还有效仿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的意思,如此大逆不道之言,按理说即便朱棣不将朱高煦削爵,也应该将其责罚或者训斥一番。
但朱棣虽然对朱高煦说的话不满,但是因为喜欢汉王,所以并没有追究。
与此同时,赵王朱高燧也做了很多过分的事情,幸亏朱高炽出面解围,朱高燧才免了处罚
正因为做了过分的事情,也不会得到处罚与责骂,所以朱高煦与朱高燧便越来越过分。
而且因为朱棣觉得对汉王朱高煦“愧疚”,所以便允许汉王在礼制上超过嫡亲的标准。如此种种,让被封为皇太子的朱高炽在朝中的位置非常尴尬。
朱棣如此,汉王与赵王如此,必定会引起朝中很多大臣的不满,首先提出不满的便是解缙,解缙上疏劝说朱棣:
“启争也,不可。”
没想到朱棣非但没有听解缙的劝告,反而认为解缙是在挑拨离间他们父子四人之间的感情,因此对解缙很是不满。所以便不再让解缙在京城为官,而是前往广西任布政司右参议,后调往交趾。
永乐六年八月,朱棣决定在次年二月巡幸北京,由皇太子朱高炽监国,吏部尚书蹇义、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兵部尚书金忠、左谕杨士奇辅佐太子。并且在临走之前,朱棣将四人召到跟前,叮嘱四人一定要及时纠正太子在监国时的过失,保证朝政能够及时处理。
“统御之初,已升北平为北京,今四海清宁....将以明年二月巡幸北京,命皇太子监国。”
然后又经过一年的准备,与永乐八年二月朱棣第一次北伐,这次北伐的时间比较短,仅仅五个月的时间,这年十一月朱棣回到南京,太子监国结束,这次太子监国的时间是一年十个月
然而朱棣北伐带着英勇善战的汉王同往,朱高煦早就在京城安排好人时刻看着太子朱高炽,想要找寻太子监国时的错处,好让皇上将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废掉。
而太子朱高炽,确实也让汉王朱高煦抓到了“把柄”: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城奏事,但是朱棣北征并不在京城,恰逢皇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便去见了太子,便回了任上。按理说太子监国,解缙回到京城皇上不在,向太子奏事也无可厚非。但此事被有心之人抓住,在朱棣面前告状,称:解缙回到京城居然私下里见太子,实在是没有人臣之礼。
而这位有心之人,便是汉王朱高煦。
朱棣得知后大怒,直接派人将解缙抓了起来,严刑拷问一番,自此以后一直到永乐十三年,解缙都在牢中度过,永乐十三年被处死。
朱棣刚回到南京,便向辅佐太子朱高炽的四位大臣了解太子的功过是非。
四位辅佐太子的大臣,皆为太子的心腹大臣,自然不会说太子的坏话。而大理寺右丞耿通也在朱棣回京后,多次在朱棣面前进言夸赞太子。解缙在京城“私下里”见太子一事,朱棣已经对太子不满,而回到京城后还有这么多的大臣为太子说话,朱棣便很不高兴。
再加上朱高煦与朱高燧总是想方设法地陷害太子,说太子的坏话,生性多疑的朱棣便开始被说动了。并且在永乐十年,将为太子说话的耿通处死:
耿通为太子说话,自然便是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眼中钉,必定是除之而后快。
很快二人便对耿通动手,永乐十年秋,朱高炽派人诬告耿通在判案时多有不合理之处,而且言语中的意思是:耿通之所以会多次为太子进言,其实是收了太子的好处才如此的。
朱棣想到以前耿通多次维护太子,以及在永乐七年的时候耿通曾经弹劾陈瑛。
陈瑛是永乐朝时期出了名的酷吏,而且陈瑛还是在太子朱高炽的处理下得以治罪。
如此种种联系在一起,朱棣便认为耿通、杨士奇等人全部都是太子朱高炽一党的人,很是生气,所以便将耿通处斩,而给耿通的罪名是“离间我们父子,坏了祖宗成法,不可饶恕。”
“耿通为东宫关说,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
朱棣处死耿通、将解缙下狱,实际上就是在灭太子士气长汉王与赵王的威风。不过好在朱高炽在监国期间谨言慎行,在朝政处理上并没有什么大错,不至于丢了太子之位。而且在永乐九年,朱棣将太子朱高炽与太子妃张氏所生的嫡长子朱瞻基封为皇太孙。
朱棣此举,无疑是在稳固朱高炽的太子之位。
可见朱棣虽然在汉王与赵王的影响下对太子朱高炽有所不满,但并没有将朱高炽废掉太子之位的打算;反而将自己最喜欢的皇孙朱瞻基封为皇太孙。
即便是如此,汉王与赵王仍旧没有放弃争夺太子之位。
永乐十一年二月,朱棣在一次北上巡幸北京。此次离京仍旧是太子朱高炽监国,由左春坊大学士黄淮、兵部尚书金忠、杨士奇与杨溥等人辅佐太子。而且此次朱棣离京,朱棣还带着太孙朱瞻基一起。
次年三月到六月朱棣第二次御驾亲征蒙古,到了这年九月朱棣才回到南京城。
这次太子朱高炽监国的时间是一年九个月,当然汉王朱高炽与赵王朱高燧自然不会放过这次诬陷太子的机会,并且打算将太子身边的心腹大臣除掉,所以便经常在朱棣面前说这几位辅政大臣的话。
朱棣曾经责怪太子派来迎接的车驾太慢,而且奏疏中用词不当。
朱高煦便趁机说道:这是在太子身边辅佐大臣的过失。
随后,大理寺、督察院、六部等在朱高煦的授意下一起弹劾黄淮、杨溥与金忠,朱棣将此三人下狱。
在汉王朱高煦与赵王朱高燧的诬陷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不安稳,甚至连太子身边的心腹大臣以及拥护太子的人先后入狱或者被处死。好在朱高炽还是保住了太子之位,而朱棣也有了让汉王与赵王前往藩地就藩的打算,既然汉王对之前分封云南不满,永乐十三年朱棣便将其封地改为山东青州,而赵王朱高燧的封地则是在河南彰德。
朱高煦自然不想离开京城,便上疏朱棣“自己想要留在父亲的身边,不想去封地”。
“愿留侍左右,不欲之国。”
汉王如此不愿意离开京城,朱棣便不得不开始怀疑儿子究竟想干什么。
见父亲不松口,朱高煦便只好动身去往青州。
朱高煦本就不愿就藩,所以在到了青州后便满腹抱怨,丝毫没有悔改的意思。
而朱高煦在封地仅一年的时间,永乐十四年十月被朱棣召回京城,不过这一次朱高煦回到南京并不是因为朱棣宠爱次子的缘故,而是因为朱高煦之前做的错事被人揭发了出来,朱棣非常生气,差点将朱高煦的爵位给削掉。幸好太子朱高炽不计前嫌,哭着为弟弟求情。
永乐十五年,朱棣将朱高煦的封地改为江西乐安,但即便是如此朱高煦仍旧没有放弃储君之位,一直在想尽各种办法密谋陷害朱高炽并想要夺取他的太子之位。虽然弟弟如此,朱高炽还是在苦口婆心地劝说弟弟不要执迷不悟,不过朱高煦丝毫没有收敛。
不过对于朱高炽来说,只要弟弟朱高煦不在京城,便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他的野心。
这年三月朱棣第三次巡幸北京,仍旧是太子监国,这次朱高炽第三次监国,由蹇义、杨士奇、梁潜辅佐。这一次朱棣巡幸北京便再也没有返回南京,了解朱棣的应该知道朱棣在登基后不久便想要迁都北京,所以便命人在北京修缮宫殿。永乐十五年北京的宫殿基本上已经修缮完成,朱棣便没有再回南京的必要了。
从永乐十九年开始,大明王朝的京城正式由南京改为北京。
不过朱高炽并未紧随其后迁都北京,而是在永乐十八年十二月才同群臣一起前往北京,所以这一次朱高炽监国的时间非常长,有三年十个月的时间。
可以说从两位弟弟被赶出南京开始,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便基本上稳了。因为朱棣能够让汉王与赵王前往封地,便说明朱棣已经意识到两子的野心,以及对太子的故意陷害。随着朱棣对三子看法的改变,朱高炽便不用再像以前一样如此担心。
永乐二十年,朱棣第三次御驾亲征漠北,此次出征的时间并不长,从三月到九月,仅七个月的时间,仍旧是太子监国,这是朱高炽第四次监国。
永乐二十一年,朱棣死四次御驾亲征漠北,此次出征的时间仅为四个月,仍旧是太子监国,这是朱高炽第五次监国。
永乐二十二年四月,朱棣从北京出发第五次出征漠北,这一年朱棣已经65岁高龄。年过花甲的朱棣在这年七月死在了北征的路上,此次太子监国四个月的时间。
从永乐二年被封为皇太子,一直到永乐二十二年朱棣病逝,朱高炽在太子之位上长达20年的时间,先后六次监国。多次因为两位同母弟的陷害而在太子之位上坐不安稳,但朱高炽有嫡长子的身份在,还有朱棣的“好圣孙”,最重要的是朱高炽虽然不善骑射功夫,但是非常善于治理朝政,颇有为君之才,在朝堂上的威望极高。
如此,即便朱高炽最喜欢的儿子,但也总算安稳渡过了永乐一朝。
05 朱高炽继位,史称明仁宗
永乐二十二年七月,朱棣在北征漠北的路上病逝。在朱棣病逝前留下遗诏:皇太子朱高炽继位。朱棣很清楚若是自己去世的消息被赵王与汉王得知的话,二人很可能会一起造反,所以朱棣叮嘱英国公张辅(靖难功臣张玉的儿子)、内阁大臣杨荣对自己去世的消息秘而不宣,跟往常一样率兵回京城。
在大军如常赶回京城时,杨荣与宦官海涛偷偷地赶回了京城,告知朱高炽朱棣病逝的消息。朱高炽即刻派自己的儿子朱瞻基出城,迎接病逝的皇祖朱棣回京。对于朱高炽而言,最重要的便是要防止汉王与赵王造反,稳住大局。
在朱棣历经北征时,大多是精锐随行,所以在京城留守的大多是老弱。为了京师的安危,朱高炽便让宁阳侯陈懋、阳武侯薛禄率领部队昼夜兼程赶回北京。
当然南京也不可不防备,朱高炽命最小的妹夫、常宁公主的夫婿沐昕掌管南京都督府佥事,并且让宦官王贵率领一部分人前往南京,镇守住南京。
最后等朱瞻基将皇祖朱棣的遗体迎回京城时,公开发丧,向臣民宣布皇上病逝的消息。
一切完成后,八月十五,朱高炽终于正式登基,史称明仁宗。
朱高炽继位之初便对群臣说道:
“军国之务重,须卿等协心賛辅,凡政事有阙失,或群臣言之,而朕未从,或卿等言之,……君臣之间尽诚相与庶几,朝无阙政,民无失所,而朕与卿等皆不负袓宗负托之重。”
很明显,朱高炽希望他能够将朝廷治理成“朝无阙政,民无失所”的状态;有这样的目标在,朱高炽登基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便将重用与自己一起艰难度过永乐朝的心腹大臣们,比如三杨、金幼孜、黄淮等人
其次便是将那些被朱棣流放的建文帝旧臣及其家属们,重回自由;而且还让很多的冤案得以昭雪,并且恢复了很多官员的官爵;如此一来,朝廷上下的矛盾得到极大的缓解。#优质作者榜#
另外在边境贸易、郑和下西洋、重新迁都回南京等各个方面,均做出了调整。
洪熙元年(1425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派皇太子朱瞻基前往南京拜谒皇祖朱元璋的皇陵——孝陵,并且让太子朱瞻基直接留在南京,为重新迁都回南京做好准备。朱高炽之所以会选择重新迁都回南京,其实跟他长期在南京监国,对南京的情况更加熟悉有关系。
当然朱高炽虽有这样的打算并且已经开始行动,但最终也没有成行便突然病逝了。太子朱瞻基继位后,北京仍旧是京师,并未迁都。
朱高炽为何仅在位十个月呢?
其实严格来说明仁宗朱高炽仅在位九个月多,还不足十个月的时间,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是在永乐朝做太子,长达20年的时间。在做太子期间,朱高炽长期生活在胆战心惊的压抑与小心当中,还要处处提防两位弟弟对自己的诬陷。朱高炽不仅不能韬光养晦,反而为了能保住太子之位以及身家性命,而不得不在很多方面克制自己。
永乐二十二年,朱高炽好不容易坐到了皇位上,不再担心自己的储君之位,一下子便放松了下来,开始享受酒色。为此翰林院侍讲李时勉还多次劝谏朱高炽,希望朱高炽不要懈怠了朝政,朱高炽很是生气。
朱高炽仅在位10个月的时间,所以他的缺点还未来得及暴露出来。
其实朱高炽虽然开始享受酒色,但并没有懈怠朝政,在朱高炽病逝的前三天,还在日理万机。从开始察觉不舒服,病逝于钦安殿,只有两天的时间。在朱高炽病重的时候,派人告知了远在南京的太子朱瞻基;但朱瞻基还未来到京城,朱高炽便病逝了。
这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炽在弥留之际留下遗诏:将皇位传给太子朱瞻基。
这年其实朱高炽只有48岁而已,庙号为“仁宗”。
结语
作为明朝的第四位皇帝,在死后自然会配享太庙,供后人祭奠缅怀。
然而朱高炽去世113年后,到了嘉靖朝时,却被嘉靖帝请出了太庙,这究竟是为何呢?
要知道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仅有四位皇帝被称为“仁宗”;朱高炽既然能被称为“仁宗”必然是德才兼备的皇帝,更何况朱高炽与儿子朱瞻基创造了堪比“文景之治”的“仁宣之治”,甚至为自己的父亲朱棣收拾了不少烂摊子,休养生息,为儿子朱瞻基继位奠定了基础。
既然不是因为朱高炽昏庸,难不成是因为他在位的时间短吗?
了解嘉靖帝的应该知道嘉靖帝朱厚熜并非皇帝所生的儿子,在嘉靖帝之前的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朱厚照无后而终,如此便不得不在近支中选择一位合适的继承皇位。
就这样,朱厚照的堂弟、叔叔兴献王朱祐杬的儿子朱厚熜被选中,被带到了京师称帝。
嘉靖帝登基后,不仅将自己亲生父亲追封为皇帝,而且还想让自己的父亲跟明朝的前几位皇帝一样供奉于太庙之中。如此嘉靖帝便开始了长达三年与文官集团的争斗,最终以嘉靖帝的胜利而宣告结束。
自唐朝以来,太庙制度便由七庙制改为了九庙制,也就是说可以供奉皇上的九位先祖。
嘉靖帝是大明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建文帝(被朱棣取代)与景泰帝(英宗的弟弟,英宗二次登基后景泰帝病逝)都没有庙号,自然便没有供奉于太庙之中。而嘉靖帝还想为自己留一个位置,便只能将太庙之中的九位先祖请出来一位,宗法制度中有这样一条“亲尽则祧”。
嘉靖帝便想要在年份距离自己比较远的先祖中选一位请出太庙,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自然不可,若没有朱棣靖难之役取代建文帝登基的话,嘉靖帝也不会有机会做皇帝,自然也不可,而且嘉靖帝还将朱棣的庙号“太宗”改为了“成祖”。
那么便只能是在位时间比较短的明仁宗朱高炽了,朱高炽在位时间短自然相对其他明朝皇帝而言功绩便少。再加上嘉靖帝坚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配享太庙,朱高炽便不得不被请出去单独供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