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里不同风,

百里不同俗”,

语言更是如此。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今天,你将听到的是《上海西南方言:研究上海闲话及吴语的资料库》(上)。

-点击收听朗读-

上海西南地区,包括原上海县浦西部分、松江县和青浦县等,它同原上海县县城,即原上海南市以及包括现上海市区一起,自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起的630多年中一直属江苏省松江府管辖。1958年以前,这些县又同属江苏省苏南地区。在这方土地上孕育的包括方言在内的地域文化,自然有其相同、相关、相连和相继的关系。

上海地区现通行、使用的本地方言属现代吴方言太湖片,是古代吴音的继承和发展。历史上的上海闲话是在吸收周边地区方言的同时形成的,其演变过程历史上都有过记载。1927年以前的上海县治虽在上海南市区(2000年划入黄浦区),但它的方言却曾以“嘉兴”为重、以“苏州”为重、以“松江”为重过的。这表明,上海地区方言是吴语北部的一个土语群,以古吴淞江为界分为南北两区,而今天的上海市区方言则跟吴淞江以南旧属松江府辖区的华亭、上海县一带的古代方言关系比较密切。由此形成的上海西南方言,今天听起来虽然“土”一点,却是上海方言的“根”。

直至民国6年(1917年)出版的《上海闲话》也认为上海“五方杂处,语言庞杂”,“故上海土语,除城南、城西一带,尚有完全土著外,其余一变再变”。这段记载清楚地告诉我们,正宗的上海土语保留在上海城南和城西,也即在那些“完全土著”中。现今上海市区的上海闲话基因当然已不大纯了,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说的也是上海西南的那种方言,这可从电视里偶有露面的老派上海人说话口音及用词特点证明,也可从清末民初那些上海白话小说中找到很多例证,如《何典》《海上花列传》《歇浦潮》《人海潮》等,它们保留了极为可贵的各个时期的上海方言及演变资料。如果说,清末作家韩邦庆的《海上花列传》的上海方言中存有较多的苏州方言元素的话,那么到民国初期的《歇浦潮》《人海潮》等中,上海市区的方言有了变化,从作者用词习惯看,明显转向“以府城(松江)为重”了。当年使用过的大量词语、俗语、谚语等等,上海西南农村一直使用至今。正如2005年出版的《上海通志·方言》卷中所总结的:“现代上海话的直接源头是元明时代通行于松江府上海县一带的方言,与毗连的松江、嘉兴等地方言有特别密切的历史渊源关系”。[1]

上海市区由于经济发达,以及外来人口的增加而使得成员多样化等因素,依附于旧事物、旧风俗等产生的语言也因老事物淘汰、新事物不断出现而发生变化,旧的词语被逐步闲置、扬弃或消亡,新的词语陆续出现,致使市区的方言逐渐与原来方言的差别越来越大,不仅在语音上,而且在词汇上,于是上海方言上就有了老派和新派之区别且老派越来越少。而市区外围的上海西南地区农村,其基本人口都是四五代以上的原住居民,是“完全土著”。这些地方的耕种习惯、生活习俗大致相同,田里出产个物事基本一样,民众历来也都有交往并相互通婚。这些地方的闲话除发音上略有差异外,没有太多的不同。那些从农耕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风俗习惯上出现、形成的上海西南方言,一直是这个地区民众的交流工具并 代代相传。

至少到20世纪60年代时,因为“远离”上海,民众不会或不 大懂普通话,加上交通、通讯等的不便,这个地区与外头的交往、交流还十分有限(那时农村中的不少老娘家一辈子都未到过上海),口语里除了多出几个与集体生产、政治运动有关的词语外,大量的生活用语、生产用语、风俗用语等基本保持着语言的原生态,特别是那些“土著”色彩很浓 的词语,其含义同几百年前头完全一样。 连上海方言早期的8个声调,即 平上去入各分阴阳,至今还完整地保存在上海西南方言里,这是当今只剩 5个调类的上海市区方言根本无法相比的。

客观地说,上海西南方言既是上海闲话的根,又是上海市区一个时期的通用语言,也是老派上海闲话的资料库、研究上海方言以及吴语发展史的活化石。前几年为“阿大着新,阿二着旧,阿三着破,阿四着筋”这一条俗语,上海某报在三个多月当中连发四篇稿子谈其中的“筋”字,到最后仍没有说清楚。开头解释成肌肉,有人提出异议,后头又说此话可能出自吴语区,一查方言词典,里头只有“筋筋拉拉”,用它来解释“筋”字要转个弯的。实际上,上海西南方言里就有表示这个意思的“筋”和“筋筋襻襻”等词语,可直接用来解释这俗语中的“筋”字。也就是说,这是句一看、一听就知道老早产生、至今还保存在上海西南乡下头(不排除其他吴地乡下头也有的可能)的俗语。用上海西南方言中的“筋”来解释,完全是“一拍一抿缝”的。这条俗语在我们当地人看来非常浅显,人人都懂,用不着费时、费力展开“讨论”的。

[1]上海通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通志》第四十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4月版第5620页。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的青少年来诵读《本地闲话》。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丛书“民艺乡俗”辑的组成部分,《本地闲话》就是我们本地语言学者长期研究和坚守的成果集。书中所选文章均在各类学术报刊上公开发表过。为了较为系统、完整地体现闵行地区方言的特性,对地域文化传承的影响和作用,我们把它分成“吴侬软语”“西南方言”“浦江谚语”“马桥土语”四个部分。从这些文章中读者可以大致了解吴语方言的划分、上海话在吴语区的地位,以及闵行地区方言的特征、浦江谚语(沪谚)的文化价值、马桥土语的源流等。

2024年12月起,第二十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褚半农

朗读: 上海市闵行区实验高级中学 高一(6)班 林秀雅

编辑:汤婧娴

初审:赵若楠

复审:姚怡莹

终审:刘垦博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