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0年,为方便大众使用白话文,有关部门特地颁布了《通令采用新式标点符号文》。
这一文中,对当时现存的句号、分号等12种标点符号的用法,做了简易说明。
之后历经了40多年的演变,才将16种标点符号的作用、形式等,正式确立下来。
要知道近代当中的标点符号,是从西方引进的,在我国古代,并不存在“标点符号”这一概念,人们写长文通常都是洋洋洒洒写一大篇,他们又是如何读懂的?
这就要从古代文人的童子功——句读,开始讲起。
我们翻看古籍的时候,总是会被一大段的文言文绕迷糊,这个词是什么含义?到底哪句话和哪句话应当分开?这句话与上一句又应该如何理解呢?
这些都是初读文言文的朋友们,会遇到的难题,实际上古人自有一套解决办法。
早在汉代的时候,就有了相应的句读划分,譬如在文字旁边画个圈,则代表这一段单独成句,方便人们区分上下文的意思,以免造成在阅读时不必要的误会。
有的时候,也会在文字旁边留个点,亦或是用竖线来代替区分,以防记成歧义。
这样的阅读方式,对于早已习惯标点符号的现代人们来说,可谓是相当吃力。
事实上这一读法,却是古代文人们的“童子功”。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书中就有记载:“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这一句话的意思是,当小娃娃们去私塾读书的时候,做老师的第一个要教的便是句读。
倘若连断句都没有学会,又如何能读懂四书五经呢?可见句读是古代读书人们的第一大关。
说到这里就要有人发问了,写典故的人们,为什么没有想到研究出标点符号呢?
倒也不是没研究出来,是古人的读书习惯与我们不同,起初在没有造纸术的年代,人们学习典故大都靠口口相传,连下笔的工具都没有,何谈去研究标点符号呢?
况且古人也不是没有断句的窍门,除了“句读”,还有“之乎者也”一类的词,可以拿来当逗号亦或是分号来使用,包括“耶”、“矣”等,也能起到断句的作用。
像是孔子经常用到的“曰”,也是断句的一大利器,以及《离骚》当中的“兮”。
所以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也没有太大的区别,重在培养语感,一些读书读多的人,都不用圈点等标注去断句,联系一下上下文的意思,就能知道哪里该停顿了。
只能说在古代,文言文这种较为复杂的文体,通常都是富家子弟们才有机会接触到的,之所以不设立标点符号,也有防止老百姓们读懂的含义,可谓是用心之深。
另外还有一种原因,就是每个人的喜好不同,读文抑扬顿挫的节奏也有所不同。
这样也有另外一种好处,就是能让文人们发散自己的思维,理解成自己所理解的概念,从而抒发出不同的感慨与感悟,也不失为一种陶冶情操锻炼文笔的好办法。
再复杂一点的,也可以根据对仗、骈散的形式,来分辨究竟在哪里需要断句。
因为有的字数数量,以及行文格式,都有自有一套规律,打眼一看就很好分辨。
即便如此,至今人们也没能弄懂,古代文人们留下的诗句,究竟应当在何处断句。
众多的古籍史书当中,过于复杂的咱就不举例子了,就说一个最简单的,也是流传最广的一句,是出自民间的一句俗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本意上来说,说的是来客人的时候,恰巧赶上了下雨天,天虽要留,我却不能留。
每个人的理解当中,对这句话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有的人认为是“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光是听着就让人感到迷糊,到最后到底是留还是不留呢?
所以这种断句不明的误会,到现在仍旧存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除此之外,像是《论语·乡党》也有这么一个例子,说的是马厩着火了,孔子仅仅是问了人有没有事,却没有问马,后世人当中的理解,却意外给他镀了一层金。
为了使得孔子的形象看上去更伟岸,有的人则给这段句子,断句成了孔子不仅问了人,还问了马有没有事,也就是说,从侧面反映出了孔子为人心善的特点。
由此可见,断句好了能成一个佳句,断句错了意思,也会成为众人眼里的笑话。
应当如何断句,就看每个人的理解了,实际在文字的舞台上,没有那么多的讲究,只要语句读的通顺,哪怕意会错了意思,内容没有太离谱,都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就“断句”这一问题,从古至今的到讨论就没有断过,对于文中的语气段词也同样是一样的,出身于南开大学的教授孟昭连,就对“之乎者也”有一番新的理解。
他曾表示,书中所记载的“之乎者也”、“焉”等词语,通常都是一种书面语符号,也就是在文中做停顿的意思,正常交谈的时候,不需要带这么多的“之乎者也”。
这也就很好理解,文言文虽是古代文人的专属,可不见得讲话时需要全部带上。
就像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加上好几个“之乎者也”,弄得文绉绉的不说,也没有达到理想中的霸气,所以这样的词汇,也仅仅出现在书中,现实中不用读出来。
孟昭连教授通过反推史书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在历代名著当中,是不成立的。
只能说孟昭连教授的这个看待角度,给了不少读书人灵光乍现的感觉。
可见我们对于挖掘自己国家的文化,文字的精髓与内涵,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消息来源:
【1】上海市质量和标准化研究院 2023年02月03日《读书不断句,古人也得两眼一抹黑》
【2】中国新闻网 2013年05月27日 《南开学者新解“之乎者也”:是古代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