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国铁建参建的黄茅海跨海通道正式通车。自此,从江门到珠海的通行时间从1个多小时缩短为30分钟左右,为粤港澳大湾区跨江跨海交通网络再添“关键一横”。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和国家“十三五”重大工程,也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的跨海通道工程。项目全长约31公里,东接鹤港高速,西连新台高速并与西部沿海高速相交,采用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设计时速100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

中铁十一局负责黄茅海跨海通道T6合同段,全长7.452公里,标段内预制梁场是全线最大的预制箱梁生产场区,承担三个合同段合计2552片预制箱梁的生产工作。

该项目积极打造智慧梁场,引入BIM技术与智能化技术,配置自动化预制生产线、移动台座、环形生产线,实现工厂化、流水线作业。同时,采用智能整体液压侧模+智能振动控制系统,大幅缩减了模板安装时间;利用高温蒸汽养生代替传统喷淋养护,养生时间由7天缩短为1天。

该项目在2021年广东省所有在建项目质量监督检查中获得全省第九名,并连续获得2022年中国公路协会“交通BIM工程创新奖”和第三届全国“微创新”大赛铜奖,先后迎来了60多次近两千人的观摩学习,展示了项目智能建造水平。

中铁十二局承建管段全长3.829公里,承担全线全部隧道施工以及部分路基建设。其中狮山隧道双线全长1763米,象山隧道双线全长3260米,均为全线重难点控制性工程,地质条件复杂、施工难度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象山隧道

建设者引进三维激光断面扫描仪,准确分析出隧道初支断面的超欠挖情况,准确分析出隧道初支断面的超欠挖情况,提高工程质量;自主研发隧道内坍塌监测预警系统,在国内首次将激光雷达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安全监测领域;通过采用各类先进智能工装,切实将黄茅海跨海通道打造成为精品工程。

为确保工程建设一次成优,建设者以BIM技术为纽带,将数字模型与3D图形处理、GIS地理信息、视频监控、物联网传感等技术进行融合,对地质条件、工程预期以及建设过程进行全方位动画模拟,实现技术交底可视化,施工质效得到显著提升。中铁十二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先后荣获中国公路学会隧道与地下空间工程创新奖二等奖、建设单位BIM及信息化专项考评第一名、2022年下半年品质工程创建考核评比第一名,在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线树立了质量标杆。

中铁十四局承建黄茅海跨海通道T8合同段,全长约2.78公里,共有18处上跨既有高速道路桥梁箱梁架设,最小曲线半径120米,架桥机过孔及喂梁难度大,架梁过程中难以保持安全平稳,施工安全风险高。

为此,他们积极创新改良,成功研制出了灵活性机动性更好、驱动力更强的新型架桥机,安全顺利解决了120米超小半径、大跨度40米箱梁的架设难题,拓宽了国内超小半径、大跨度桥梁采用预制梁板架桥机架设的设计施工理念,为国内同类型工程提供借鉴意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茅海跨海通道中和互通

中和互通是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的终点互通,与已建西部沿海高速、新台高速“十”字型衔接,原新台高速与西部沿海高速已设置有T型枢纽互通,为此,建设者拼宽封闭应急车道,上跨箱梁架设临时中断交通,顺利将互通“T”字交叉修建成“十”字交叉。

施工中,建设者坚持以工艺工装保质量,积极推进智能化设备、先进工艺工法在施工的运用,建立了集物联网技术、BIM展现和信息化多种技术手段建成的智慧梁场,实现了智能管控;引进智能工装设备,推动项目施工更加智能化、高效化;应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技术,确保钢筋焊接质量,努力打造平安百年品质工程。

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后,进一步改变粤西沿海地区与湾区核心区域通道单一的现状,实现大湾区经济发展向粤西和沿海地区辐射,同时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虎门大桥共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早日形成世界级交通枢纽。(中国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