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近日,宜兴丁蜀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2024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杰出项目奖(Award of Distinction)和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Special Recogn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两项大奖!古南街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以反映社区居民的愿望为首要目标,是提升社会可持续性的合作关系的成功典范。

本文字数:2164字

阅读时间:7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国际动态 | 宜兴丁蜀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项目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两项大奖!

2024年度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遗产保护奖

2024 UNESCO Asia-Pacific Awards for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古南街历史街区保护项目

Gunan Street Historic Block Conservation Project

杰出项目奖

Award of Distinction

可持续发展特别表彰奖

Special Recogni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评 语

宜兴是中国著名的紫砂陶瓷产业的发源地,古南街聚落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明代。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是一项对宜兴的城市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该项目是由专业人员、当地传统手工艺人和相关参与者长期合作,经过20年来不懈努力的一个结晶。系统的历史资料整理和调研协商为项目的规划和最终执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该项目因根据不同居民的需求和财务状况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而受到赞扬,使得历史街区在没有被博物馆化的情况下得到了振兴,当地居民传统的生活模式因此得以保留。古南街的保护与更新工作以反映社区居民的愿望为首要目标,是提升社会可持续性的合作关系的成功典范。

申报单位: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丁蜀镇政府

项目负责人:王建国,陈薇,伍震球

主持建筑师:王建国

建筑设计团队:

唐芃,沈旸,鲍莉,李海清,朱渊,俞海洋,李新建,王笑,李家翔,刘奕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南街总体鸟瞰

古南街项目介绍

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宜兴市丁蜀镇,是宜兴现存最为完整的明清古街道。古南街原长近千米,现约400 米,宽2.4-3.4 米。街道建筑多为1-2 层楼砖木结构的商业店面,风貌形态保存基本完好,具有依山傍水、生活生产一体化的独特性。古南街是宜兴紫砂文化的发源地和传承地,本身即是一部紫砂发展历程的浓缩历史。由于历史原因,街区房屋年久失修、破败残缺、设施落后,已无法满足现代生产需求——古南街失去传统魅力的同时,也面临居民改善生活品质的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南街改造前的状态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设计团队,在古南街进行了20 年的持续研究。2004 年和2011 年,二度编制完成“宜兴蜀山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该规划明确了将山水形态、紫砂文化融于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形态架构的载体中的规划策略;明确了保护山水环境格局、街巷系统的传统布局,保护“河绕山转、街随山走、河街并行”空间格局的规划理念。规划强调对一街(古南街)、二轴(蜀山大桥通往山上、桥廊通往龙窑遗址)、三界面(沿河、街道两侧)、三区(街区、南端入口广场区、北端旅游服务区)的结构性保护。规划保护的内容包括:“山- 窑-街-河”以及“四区八点一环”的空间格局保护;古南街等重点风貌区的建筑立面、街道、河道等环境风貌的保护;作为生产和贸易场所的紫砂陶器行、反映紫砂发展历史过程的北厂和名人故居、代表工业生产的烟囱等紫砂文化遗产的保护;建筑分级保护和分类整治等。经历近10 年的调查研究和保护规划是古南街整治和改善的开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团队的现场调查研究

以示范工程带动自主更新是古南街保护与更新工作的一大亮点。街区的民居大多数属于私房,尚有大量原住民生活其中,街区的改造与再利用不应该采用一体化整治或大面积拆建的改造方式。2018年起,设计团队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建筑改造和创作理念,贯彻原真性、完整性和适应性活态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首选公房和关键节点作为示范工程进行设计与建造,共完成10处示范工程。主要包括入口广场,张家老宅(功能:游客中心),蜀山展厅(功能:居民可以自由使用的展厅),得义楼茶馆(功能:茶馆兼小型剧场),水龙宫便民设施(功能:公共活动空间、公厕),曼生廊和T 字房(功能:公共活动空间、餐饮)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个重要的示范工程及其在街区中的位置

示范工程所在的位置是已经收归公有的建筑及其周边有限的场地。这些项目对既有的建筑进行更新改造并赋予新的功能,给予街区公共性创造性的功能空间带动街区的活力,同时又不破坏与其相邻的建筑的结构和持续使用的可能。示范工程的建成对居民的自发改造具有示范效应。同时通过导则引导,菜单式构件展陈和听证会,让居民了解保护与改造的细节,也以此带动了居民自发有序地开展自有房屋的修缮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张家老宅改造过程及改造前后对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入口广场改造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蜀山展厅改造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得义楼茶馆改造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曼生廊和T字房改造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龙宫改造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街区整体面貌的改变(2012-2021)

结合国家科技部的古建聚落研究课题,团队将研发的一系列创新技术应用于古南街的保护、整治和改造,起到了显著的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护更新中的部分新技术应用

本项目持续了近20年,团队始终坚持小规模、渐进式的改造和创作理念,贯彻原真性、完整性和适应性活态利用相结合的原则。在示范工程引领,关注联体共生结构安全性,民居建筑功能与性能提升,数字技术方法在导则的制定与设计中的应用等方面有独特的创新。这些方法事关中国优秀传统建筑文化传承和“乡愁记忆”的身份认同,符合当前世界范围内建筑遗产保护和再利用前沿发展的国际潮流,在中国乃至亚洲都具有示范和引领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示范工程引导下居民的自发营建

过去二十年,设计团队与当地政府和居民的共同努力,成功地找到了中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特色方法。通过示范工程的引导,街区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更多的年轻人返回古南街的祖宅开展自己的事业,更多的自发活动在古南街展开,是这项工作成功的重要标志,是对本项目最好的肯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更新改造后街区内居民的生产生活与文化活动

本文来源:中大院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国际动态 | 各国专家学者认为“公园城市”理念可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借鉴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国际动态 | 张杰副理事长主持陶溪川项目获AIA美国建筑师协会国际设计奖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国际动态 | 武汉城市更新解决方案在世界城市论坛发布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