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们都为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而感到自豪和骄傲。毕竟放眼世界,拥有几千年不曾断代的文明也仅此我们一家。

但现在很多人都在怀疑我国的史前文明,认为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根本不够五千年,只不过都是后人编造的。

在这群人看来像远古时期的黄帝、炎帝、蚩尤都是捏造出来的人物。

其中我们熟知的夏朝的治国君主大禹也是被怀疑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禹治水只不过神话传说而已,夏朝其实根本就不存在。”

早在之前,对于这些质疑我们确实无法拿出有力的文字证据。不过一件文物的出土,狠狠反击了上面的说法。

大禹治水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了。即使具体内容想不起来,但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印象却深刻留在了人们心里。

我们学到的他是夏朝的开创者,但其最出名的并不是君主的身份,反而以治水这一壮举,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熠熠生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古书典籍到现代书目,有关大禹治水的描写更是多的数不过来。

比如《尚书》中关于这件事的文字就主要集中在《尧典》《皋陶谟》和《禹贡》等篇章中。

而《史记·夏本纪》中更是用文字详细写下了大禹的生平的种种事迹,其中就包括治水功绩。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不过无论是谁写的、哪本书记载的,对于大禹治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内容都是差不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禹的治水想法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的父亲鲧就曾多次寻求方法,治理黄河泛滥引发的洪水问题,可惜并未成功。

在父亲去世后,儿子大禹就承接了其未完成的目标,再次坚持治水这一伟大的事业。

对于这一历史难题要想解决确实是非常困难的,不过这可难不倒具有卓越才智的大禹。

大禹面对的是狼藉的河流和无尽的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他采用了疏而不堵的策略,依据不同的山川地理环境,将这片大地分为九个州,并制定了详细的治水方案。

最终成功巧妙地引江入海,疏通了九个州,分流了洪水。

那么在这里提到的分而治之的九个州,也正是我们几千年来划分行政区的基础。

在治水的十几年艰难历程中,他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置个人利益于不顾。《左传》记载禹曾言:“予劳民劳,予心痛矣!”

大禹的功绩不仅为当时的人们避开了水患,他所代表的精神更是经久不衰,被历代歌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我们古籍里经常提到大禹治水,提到他是夏朝的首位君主。但国外很多人始终坚信这都是我们杜撰的神话。

在他们看来夏朝是否存在,在考古学界都存有很大的争议,更何况是夏朝初期的大禹治水呢?

无论古书里描写的再绘声绘色,只要没有文物例证,这样的言论就始终不会消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事情经过就会留下不容忽视的印迹,只要存在过我们后人就能追寻到真实的证据。

2002年保利艺术博物馆在海外文物市场上,意外寻到并将之购买回来的一件文物,是目前所知国内最早的关于大禹治水传说的例证。

这就是一件存在于西周的文物,叫“遂公盨”。

很多人对“盨”这种青铜器不是很了解,简单地说这就是拿来放食物的器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保利艺术博物馆珍藏的这件遂公盨,椭方形,直口,圈足,腹微鼓,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造型和纹饰都相当精美。

不过最让我们值得欢呼的并不是这件器物多么罕见多么精致,而是其内底刻着的98字铭文。

即使内底早已生锈,但具体内容还能被识别出来。

这上面的铭文更像是一种具备政论性的散文,在两周金文中都算得上独一无二,带来的价值自然非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文章的内容更是值得研究,这无法磨灭的98个字,记载了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成为了我们拿来反击质疑声的最好的底气。

那么这印证历史的98个字究竟写的什么呢?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享)民,成父母。

生我王作臣,厥沬(贵)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訏明经齐,好祀无(废)。

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侮)。”

这就是所刻内容,不管细看还是乍一看都确实让人觉得晦涩难懂,不过认真琢磨一下还是能找到一些门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来的前九字“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其实已经非常之清晰了。

虽然后面不太懂,但这个“天命”可是非常容易理解的,就是说大禹治水这个任务是上天命令的。

或许天命一说有点玄乎了,但短短9个字,却向我们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大禹治水并非神话传说,而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事件。

后面紧跟着的描述更是生动形象,根据土地的形势,依照山势砍伐树木作为标记,划定高山大川的界限,以便更好地规划治水方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不是和我们从小听到大的故事一模一样,古书里写的和文物标注的几乎可以说是重合了。

而且前面我们也提到了,这件宝贝的时间就是再西周,刚好在时间上也是非常接近夏朝的,因此这简直就是最好的证据。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徐天进提到,西周时期的遂公盨出土,将大禹与洪水的传说出现时间,向前推进几百年,至少在西周中期。

除此之外,这个文物的发现也大幅增加大禹治水的可信度。

底部铭文内容与《尚书.禹贡》“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相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实际上整篇铭文并非通篇都在讨论大禹是如何治水的,只不过在前面这些字中提到过。

后面的内容讲的是洪水被治理了,当初跑到丘陵山岗上躲避灾难的人们再次下山,重新定居于平原。

由于为人们做出了贡献,大禹就成为了民众之王、民众的“父母”。重点在于夸赞大禹为民众付出了心力,得到了世人的爱戴。

只不过尽管出现了这样真实存在的文物,仍会有一些不中听的话,还是有人一味质疑力度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仍然会有人认为仅凭借这 98 字的铭文就断定夏朝存在过于草率,还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来进一步证实。

或许在这群人看来,我们只能挖掘到大禹生活在夏朝的真实影像,才能够得到他们的认证。

当然对于这些只爱一味反驳挑刺的人,我们其实不用特别着急反驳。毕竟这片土地那么大,还有很多古老的证据等着我们去发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们对于夏朝,某种程度上心里怀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世人都记得中国也就是“华夏”,在人们看来这里面的“夏”就是指的夏朝,所以其代表的意义不言而喻。

很多人对夏朝发起一个又一个质疑的时候,也可以说是内心对华夏历史存在异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是不管怎么说,夏朝确实可以算得上最扑朔迷离的一个时期了。

这个朝代是否存在,存在的时间又会是哪个时段,至今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没有争议的答案。

这件记载大禹治水的文物只不过为我们开启了一扇,重新认识夏朝历史的大门,是一次重大的突破。

当然只看这一件的文物研究固然不够,关于夏朝其实还存在其他的文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就被认为是夏朝中晚期的都城遗址,这里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等文物。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一件青铜爵,被专家命名为“二里头爵”。

这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容器,也是夏朝存在的有力证据之一。

只不过尽管相关的文物不算少,但我们对于这个朝代的认知,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么要想掀开这个神秘朝代的面纱,还是需要后人的不断努力。

我们也相信,随着考古学的不断发展和现代科技手段的不断进步,在不久的将来,这些问题都会得到圆满的解答。

文物是历史的余温,保存着几千年来到人文风土,留下了千年前的古人踪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对“遂公盨”这件青铜器的研究,让历史上曾经被当成传说的大禹治水以一种直观事实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

其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它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其发现也让我们认识到对夏朝的探索之路仍任重道远,需要更多的考古发现与深入研究,才能真正让夏朝完整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参考:

唯一记载大禹治水的文物,仅存98字,“打脸”夏朝不存在这一说法

2024-12-05 17:17--书法网

夏朝到底是传说还是真实存在?答案可能颠覆你的三观

2024-05-04 13:15--无风却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