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海昏侯刘贺墓东藏椁北部酒具库中的蒸馏器,高1.3米,是海昏侯墓出土的最大组合铜器,该文物自问世起,就在学术界引起震动,并从此拉开探索之路,汉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蒸馏器物,2000多年前刘贺究竟用这个蒸馏器来做什么呢?12月12日,由江西省文物局主办,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江西汉代考古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考古实验专家论证会在南昌举行。用1:1的文物复制品进行两次实验,分别以粮食、芋头糟醅蒸馏出酒,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现场品尝后评价,“好酒,口感不错”。
复制蒸馏器,三维数据建模花费两月打造
当天上午,蒸馏器考古实验在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进行。第一次实验,是进行粮食糟醅的篦上蒸馏,约25分钟完成。实验人员放入6.6公斤以大米、糯米、谷壳、大曲、蒸馏水为主要原料的固态酒糟进行蒸馏,蒸馏出白酒。因为海昏侯出土的蒸馏器文物曾被检测出有芋头残留物,在结束第一次实验后,实验人员清洗装置,进行的第二次实验,是芋头糟醅在釜中的蒸馏实验,约45分钟后,以现代芋头为发酵原料的蒸馏酒实验成功。
负责蒸馏器文物复制品制作的技术总监段勃告诉记者,该复制品通过三维扫描数据建模,花费了两个月时间制作完成。其中最大的制作难点在于,海昏侯墓的蒸馏器文物最薄处仅有0.5毫米,“但我们的现代工艺铸造出的器物最少也要在1.5毫米”。同时,复制品使用的铜材料密度与2000多年前的铜材质也不可能达到一致,“但整个复制品的大小结构和使用功能是没有问题的”。
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包括釜、拥有内外腔的甑和天锅三个部分,是一件复杂的双层结构器物。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表示,“中国古代的复杂器物都是铸造成型的,这与世界其他地方的技术不一样。在我们当代的铸造工艺设计里,铸造厚度不能低于1.5毫米,但是从二里头(距今约3800年至3500年)开始,中国就已经成功地铸造了薄壁器,这个到现在都是世界未解之谜”。
在考古实验的现场,两次实验均成功蒸馏出酒,来自全国的考古专家们纷纷品尝。他们表示,酒的味道有淡淡的苦味,随后有回甘,“喝起来感觉舒服,好喝!”
事关中国白酒历史能否推前1000年,考古实验只是探索开始
根据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的结构特征复制出的蒸馏器,进行蒸馏酒的考古实验,可以得出结果,海昏侯刘贺墓出土蒸馏器具备蒸馏酒的功能,但就此能证明在20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蒸馏酒吗?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南昌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表示,考古实验的目的,就是想还原当时这件器物在2000多年前,刘贺能用它干什么。“通过实验,我们知道这件蒸馏器是有蒸馏的功能,可以用来蒸馏酒,但是当年是不是用来蒸馏酒,还要研讨和论证,因为这是关于科技史的重大课题。”
江南大学生物工程学院教授、研究员范文来认为,此次考古实验很有意义,“能够把古代器物复刻出来,用我们现代人的想象,进行功能测试”。但想要证明西汉时期是否出现了蒸馏酒,需要本着严谨的科学态度来对待,“任何一个发现和发明都需要更多科学的证据来支撑”。
苏荣誉透露,从海昏侯墓出土的大型蒸馏铜器,在考古界还是第一件,“它的发现给学术界造成了巨大的震动,在中国汉代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蒸馏器?”此前李渡元代烧酒作坊遗址成为“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而如果能证明西汉时期,海昏侯刘贺也曾用这件巨大的蒸馏器进行蒸馏酒制作,那中国制作白酒的时间将往前推进1000年,大大领先于世界,中国将成为白酒之源、白酒之祖之地。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科技考古中心主任、研究员王明辉告诉记者,“实验仅仅是探索的开始,还需要继续做科技检测,如在考古文物里有没有酒精的成分?有没有糖化剂?有没有利于酒精生长的霉菌等,这些都需要去进一步的研究和发现”。
(文/图 全媒体记者段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