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福建省画院官方消息,“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汇报展”于12月12日上午10:00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开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汇报展(图片来源:福建省画院)

本次汇报展作为“八闽物华”系列画展之一,由福建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指导,福建省美术家协会、福建省画院、莆田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莆田市美术家协会承办,莆田市端明艺术研究院协办。

邓伯元“八闽物华”系列画展,是2023年福建省文艺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24年全年共举行五次,分别是:2024年5月1日至5月14日在莆田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展”;2024年7月9日至7月15日在仙游县博物馆举办的“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汇报展;2024年7月23日至8月6日在泉州聚龙美术馆举办的“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展;2024年9月23日至10月8日在集美大学美术馆举办的“八闽物华——邓伯元中国画作品展”;以及此次年底12月12日至12月18日在福建省画院美术馆举办的汇报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闽物华》 200cmx200cm

这一系列画展主要展出艺术家邓伯元“八闽物华”系列画。邓伯元以八闽文化为背景,通过对八闽文化、地质景色的多次实地考察和意象的创作实践,将独具一格的八闽地域特色如武夷山、土楼、四州(福州、泉州、漳州、汀州)古城等,与当地的人文风物如瓜果、花草、禽鸟等付诸笔墨,追寻民族文化的根源,抒发博大的民族情怀,描绘八闽的秀美,是对福建人文、景物的眷念,再现隐藏在邓伯元内心的情感力量与生命热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艺术家简介:

邓伯元,1973年生于福建莆田,致公党员,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艺委会副主任、花鸟画艺委会副主任、山水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画院特聘画师,莆田学院客座教授,集美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客座教授、硕士研究生校外导师,第八届莆田市政协委员,莆田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莆田六中美术教师。2016年研修于国家画院林容生山水画工作室高研班。

作品获“2006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优秀奖、“2007年全国中国画展”优秀奖、“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优秀奖、“第六届福建省青年美术作品展”一等奖、“首届福建省写意画大展”一等奖、“‘八闽丹青奖’第二届福建省美术双年展”金奖、“第十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福建省选拔展”银奖等。出版物主要有《<工·无界>艺术新视觉 中国当代艺术经典工笔系列——邓伯元》、《当代中国画画库——邓伯元》、《当代中国画名家经典——邓伯元》等。

线条、笔墨、造型与画面结构

——我对中国画的认识

文/邓伯元

谈及中国画,不能不提中国画的用线。线通过笔墨去展现,笔墨集结为形服务,形联合色彩等一系列形式语言所产生的对比与和谐、节奏与韵律,即是美感。美感是多种多样的,苦涩、甜畅,雄浑、纤巧,喜庆、哀怨等各自为作品的主题宣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刺桐花开》 200cmx200cm

线条是中国画的主要造型手段,它有别于西方明暗色彩造型。从古至今,中国画的用线随着人类探索艺术世界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就人物描法而言,古人总结了“十八描”,这是绘画程式技法的总结,也意味着发挥线的魅力足以创造无穷无尽的绘画世界。从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图案、中国文字的发展到石窟艺术、绢本纸本艺术等都可以看出线条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作用。王来文先生提出的“以线为骨”“闽人善线”,既强调线在中国画中的重要性,又道明了以惠崇、边景昭、黄慎、宋省予、陈子奋等为代表的福建画家的用线深度,以及在中国画坛上所彰显的闽派特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万叶秋声里》 180cmx180cm

中国画的线是通过笔墨在宣纸上去实现的,具体而言包括线的浓淡干湿、长短粗细、疏密曲直等。关于笔墨问题,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里有两句非常经典的话:“骨气形似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运墨而五色具,是为得意”。一幅画要具备雄健的气势,生动的气韵、立意很关键,怎样用笔又是立意的根本。可见,在张彦远眼里,如何用笔直接关系着一幅画品位和境界的高低。当然,笔墨所体现出的浓、淡、干、湿的韵味只有恰合物理和画面形构才有意义。吴冠中曾言:“笔墨等于零”,其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脱离了具体画面和造型,处于孤立状态的笔墨,其价值几乎为零。他从另一个角度阐明了造型的重要性,即笔墨要为形服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兴化四果赋》 178cmx49cmx4

任何画家在探索中,个人的笔墨风格都是在潜意识中形成的,不能刻意去强求。当一位画家练就了表现自己独特情感和个性化的视觉图像,并且能把这种美感传递给观者,就自然形成了自己的笔墨风格。笔墨是一种私人化的情感符号,不是一种技法,更不能一味地以某种风格、方式一以贯之。融通中国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的基本笔墨技法,有助于增强线造型组合的魅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八闽花开》 58cmx26cmx4

笔墨围绕形开展,可以具象,可以意象,也可以抽象。具象表现大多归于物理结构到位。如何将抽象思维灌输到画面结构、把物理结构纳入画画结构是图像艺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具象和抽象之间周旋,有利于“突破自己”和“差异他人”,从而形成自我风格。风格需要阶段性地递进变化,才能成大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林中秀色》 180cmx180cm

认清画面结构与物理结构,有效地通过构图把控,以点线面、黑白灰、色彩、肌理、媒介等形成的各种对比与和谐的图景,能营造出中国画的种种意境。意境追求和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有关。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契合中国哲学思想,它包含工笔画和写意画,不只是技法上的简单分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溪南东湖记》 137cmx68cm

诗、书、画、印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魅力。诗写好了,画面秩序结构和笔墨没有诗意,题诗也等于零。画面有诗意,画里没有题诗照样有诗格。诗意是要渗透到画家的精神世界里去,能作诗肯定能加深绘画的意境,但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都能画好画。擅长书法会增加笔墨的意韵,理解篆刻的格局布置对画画结构、氛围的营造大有益处。落款和盖章是一门学问,款和印是画面结构中的重要元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溪群山秀》 68cmx45cm

中国画重在平面二维空间上表达。大画家潘天寿说:“画事之布置,极重疏、密、虚、实四字,能疏密,能虚实,即能得空灵变化于景外矣。”大抵实处之妙,皆因虚处而生。老子说的“知白守黑”就是说黑从白现,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所以,画事布置重在布虚,即着眼于空白。“虚实相生”在平面中表现,能抵达诗的彼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闽侯大湖乡》 68cmx68cm

清代魏源说:“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中人可易为上智,凡夫亦可祁天永年;造化自我立焉。”他还说:“一生变,变生化,化生无穷。”诚哉斯言!若中国画的技术储备不足,一切都是空谈。技宽、技高深了,自然会通向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天下紫金山》 68cmx68cm

(本文由艺术媒体“八链名人”综合“福建省画院”公众号、“端明艺术研究院”公众号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