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学是指以《孟子》为文献基础,对孟子的理论学说进行阐释、研究或继承的论说或者学术活动。二十世纪以来的孟学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有需补强之处,在笔者看来至少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孟学史的梳理相对滞后于孟学研究,有待深入;二是孟学史研究往往困于经学史、思想史与哲学史研究步调之中;三是部分孟学史研究出现两个偏向:一部分陷入文献考据之中,缺乏理论与宏观视野分析,另一部分则由于缺少文献与个案研究而流于泛泛之谈,将文献与义理结合成功的成果较少;四是孟学研究义理性著作多而考据性著作少。此外,以往孟学史的成果往往要么站在史的视角,有所疏漏,难以网罗全局,要么以孟学名家为点,展开阐释,有所偏颇,难以系统联动,脉络关系挖掘不够。因而,高正伟教授认为“面对这样宏富的孟子学术研究资料,我们还缺乏一个宏观的清理和总结,对孟学研究的阶段性特点以及前后相承接、改造、发挥的部分还没有一个完整而深入的认识”,这是颇有见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正伟教授的《唐前孟学史》有着力求全面的胸怀与细微雕琢的谨慎,孟子研究在当代并不是一个冷门的话题,在浩如烟海的文献面前,高正伟教授不仅是“穷尽式地梳理唐前孟学文献,更是在结合时代社会思潮的基础上,从文化、哲学、思想甚至文字等多个视角,来观测和分析各个时代以及代表的思想家对孟子天道观、心性论、仁政观等思想的接受与发展,较为公允地评述了孟子学说在每个接受者身上以及每个阶段的传承与改造情况,不仅客观还原孟学在当时的存在状况,并对传承与改造本身作出主观的评价。”

高正伟教授一直秉承蒋寅先生的学术史研究四个向度的原则,努力做到主次分明,既抓住孟学纵向发展的脉络,又能展现孟学横向不同视角的历史,平衡史与点,考据和义理,学术中主客体这三个关系,作者对于治孟子学术史的方法慎之又慎,力图在评价系统研究法和发生研究法中寻求一个折中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著书过程中既避免主观臆断也避免机械罗列文献。

《唐前孟学史》在结构上以时间为基本逻辑框架,对于成果较多的重点朝代分类讨论,如汉代一编就用了经、史、子学三节,以学术特质为出发点来探讨不同作品中对《孟子》思想的批驳或吸收。在具体阐释中又以点为主,着重选取了孟学研究的代表性文献,对于荀子非孟、司马迁著孟子传、赵岐《孟子章句》等重要文献都有更为细致的考察。同时高正伟教授还重视各点的差异,详细分析,力求用一条脉络串联起每个朝代各点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该书文献丰赡,考据充足,论证严密,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诸如帛书《五行》说文对孟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这一节,作者首先详细罗列学术界目前对于帛书《五行》篇成书的时间与作者的几种看法,通过比对分析辨正现下几种流行的观点,最后给出自己的论断,并由此推定帛书《五行》说文是孟学史上最早的文献。这一观点颇有见地。紧接着作者梳理《五行》经文说文与《孟子》的相关文献,以思想相近为主、语句因袭为辅,系统直观地展现了三者之间的承接关系。又在具体分析之前辩证了帛书《五行》与竹简《五行》之间的差异,确立了帛书《五行》说文受到了孟子学说影响这一论证前提。

高正伟教授在重视考据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孟子》义理的阐发,在深入挖掘各个朝代孟学发展成果的同时,既关注后学对《孟子》仁政观等政治观念的接受,又着眼于对其慎独、性善、仁义论等哲学思想的吸收发展。如在介绍《申鉴》对孟子的批判性吸收时,不仅着重分析了荀悦在人性论上对《孟子》的批驳,更是进一步挖掘了荀悦在仁义、民本思想中与《孟子》的共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孟学史,魏晋南北朝自然是一个跳不过去的时期,彼时受战乱瘟疫、政治戕杀,选拔制度更张等影响,正统的儒学在士人群体中普遍失去被信仰的地位,儒学独尊局面按下了暂停键,玄学、道教兴起,佛教传入并传播广泛。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孟学也展现出了自己的独特面貌,高正伟教授在论述这部分的时候不仅关注到了讨论比较多的《中论》、綦毋邃《孟子》注等文献,还着眼于关注度不高、具有伪书争议的《孔丛子》等资料,搜罗广泛,等而视之,能够不囿于文献问题而充分讨论它们反映出来的孟学发展线索,便于读者从不同角度认识孟学史。其中,“郭象《庄子注》对孟子人性论接受”这一节最有新意。郭象《庄子注》的诞生标志着魏晋庄学达到了顶峰,他采用“寄言出意”“辨名析理”和“六经注我”的方法,不仅客观继承了庄子的主体思想,也创造性地发展了庄子的思想,使其更符合时代的客观需求。而郭象对《庄子》的发展正是以调和儒道为目的实现的,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结合儒学重新阐释庄子的人性论。他在庄子自然人性观的基础上,吸收了孟子人性论,丰富了人性的内涵。郭象扩大了自然之性的内涵,将仁义礼智、潜能天赋皆归于先天人性,只要“人安其性”,就能实现人性自然,“夫仁义者,人之性也。人性有变,古今不同”。高正伟教授敏锐地指出,郭象“借鉴了孟子仁义礼智四端为人性先天所固有的观点,把仁义礼等也视为自然人性中可以有的要素,并以此展开他对人性自然的分析以及对违背人性自然的批评”。这一看法是十分中肯和有新意的。

《唐前孟学史》对战国至南北朝的孟学文献都进行了细致地爬梳,以文献研究为基础,以思想接受研究为主要叙述脉络,系统地囊括了众多文献材料,用丰富的史料向我们展现了各个阶段孟学研究的不同面貌。总的来说,《唐前孟学史》是一部匠心独运、集前人所长的孟学史研究著作,加深了我们对孟子思想中一些重要观点在先秦至魏晋南北朝被继承、发展和批判情形的认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杨秀礼 叶静雯 何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