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安家》近期在各大媒体热播,如果你看过该剧,那么你一定对女主角房似锦的母亲潘雨贵那些对女儿极尽刻薄,胡搅蛮缠的行为感到深恶痛绝。而男主角徐文昌的成长史,及其原生家庭相关的爱恨纠葛,也是剧中一条重要的隐形支线。从《欢乐颂》到《都挺好》,再到《安家》,近年来几部轰动一时的影视剧,一次次让原生家庭的话题,成为大众热议的焦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源于网络)

徐文昌曾在剧中说道,能不能把我身上的血都筛一遍,把所有关于父亲的基因全部筛掉。足见他对父亲入骨的恨。然而,大结局却以徐文昌与父亲的拥抱为这段爱恨纠葛画上句号。这就是与原生家庭和解吗?那么,房似锦对潘贵雨是否缺了这样的一番和解?

曾经有人问我,“一些书里说要与原生家庭和解才能活出真实的自己。但我真的无法原谅家里人曾经对我做过的那些事情,我该怎么办?”在幸福的家庭中长大的人总以为父母一定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这当然适用于绝大多数的家庭,然而在我咨询的经验中也见证过不少例外。就如《安家》中潘贵雨对房似锦,没有母女亲情,只有赤裸裸的剥削与被剥削关系。与原生家庭和解,不等同于原谅。对那些伤害你的人毫无原则地一味原谅,就如房似锦对潘贵雨,只是用自己的原谅给了一个不爱你的人一次又一次伤害你的机会。

不原谅的和解如何做到呢?和解,也可以是与曾经的往事和解,与伤痛和解。你可以拒绝一些关系,但要接纳曾经发生过的往事。一些不想见的人不见就是,但如果有一些事情一直放在心里久久不能散去,那就成为一直束缚你精神自由的枷锁。伤痛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是伤痛对你的塑造,对你持续的影响。《主体间性心理治疗》一书曾提到,“人在出生之后就开始和外周的世界产生联系,一个人的能力、性格、孩提时期与抚养者的关系以及生活环境的好坏可以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久而久之,人和周围世界的互动就形成特定的“模式”。这些“模式”就是我们感知自我与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主观性和特异性。” 用力地抗争或无休止的妥协,结局都是深陷。接纳痛苦,是为了放下,回归心灵的自由。

同样是存在与原生家庭的纠隔,徐文昌与房似锦的结合是两个孤独灵魂的互相取暖。但两人的情况有些不同,房似锦的母亲把她当作生财工具,从未真正的关爱过她。而徐文昌是因为无法原谅父亲对母亲犯下的错而远离父亲。然而,从他父亲默默购买了他主笔的三十万册图书,可以看出他父亲对他深沉的爱。所以,在剧中房似锦选择了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划清界线,却选择为许文昌与父亲创造了见面的机会。这样的设定逻辑上看似矛盾,实则统一:爱,是原谅的基本前提。深爱你的人值得被原谅。然而对于一个并非真正爱你的人,就不要再给他继续伤害你的机会了。

如何接纳伤痛,与往事和解?反思是和解的起源。反思,既是一种自我探索,也是新的可能性的机会。反思有时是发生在自己经历一些冲击之后的,有时是源于他人的引导。反思之后是洞察、是觉醒、是新生。如果没有反思,我们难以直面伤痛,毫无察觉地被原生家庭中成长的那些经历所带来的“模式”主宰。当迎来反思,人们会开始问自己:“我的过去是否活在阴影里?还有没有别的活法?我怎样才能过得更快乐?”

反思之后,让我们重新面对。面对那些自己想要逃避,却不得不面对的感受、人或事。请记住,此时真正要面对的不是现实世界中的某个人,而是自己的潜意识,是自己过往的经历。面对时会有一些复杂的情绪涌现,不必惶恐,接纳它。接纳自己曾经的伤痛。接纳自己,包括身体、性格、身份、经历。接纳自己身上的原生家庭的影子。接纳原生家庭作为一个事实的存在。接纳自己对原生家庭的爱,有时甚至是以恨为表达。从爱恨的纠葛中平复,是改变的开始。在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中,房似锦一直是一个爱的乞讨者。看似是忌惮于潘贵雨的胡搅蛮缠,实则是半自愿地通过让潘贵雨、房家人“吸自己的血”来维持自己与原生家庭的关系,维持那仅有的、少得可怜的爱。这是她未曾言说,却深埋于心的对于原生家庭爱的渴望。

房似锦与自己过往的和解,是接受了自己那些对原生家庭关于爱的期待彻底毁灭,不再试图证明自己对于房家的有用性,跳出了母亲潘贵雨那个“你就是欠我的”可怕逻辑,拥有了与房家划清界限的勇气。这个改变既来源于爷爷的过世对她的冲击,也归功于徐文昌及门店所有小伙伴对她真挚的爱。正是这些爱,让她不再寄望于原生家庭那点少得可怜的爱。与过往和解,虽然改变不了过去,但却让当下的你卸下枷锁,让你成为精神独立的个体,慢慢找到自我认同感,开始对未来有所期待。

文章来源:汕头市爱家心理研究所

联系电话:0754-8836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