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经历
1893 年,王铭章出生于四川省新都县太兴乡。父亲王文焕以小贩为业,王铭章因天资聪慧,在叔祖王心田的资助下,从新都县高小第一班毕业,并考入四川陆军小学第五期。从此,他踏上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军旅生涯。
保路运动与初涉革命
1911 年,“四川保路运动” 兴起,王铭章作为正在四川陆军小学就读的热血青年,毅然加入 “同志军”,与前来镇压起义的清政府军对抗。辛亥革命后,四川军政府成立陆军军官学堂,王铭章随即转入该校,成为步兵科第二期学员。
护国战争与军阀混战中的成长
1916 年,蔡锷在云南发起护国战争,反对袁世凯称帝。王铭章随军参战,在泸县、纳溪县一带转战,曾身负轻伤,后升任连长。护国战争引发川滇军阀混战,王铭章在成都及仁寿县土地坎的战斗中身负重伤,因功升任营长。此后,他在越西县兼任司令,又在资阳、内江、泸州和重庆之间与滇军作战,期间升任川军七师 13 旅第 25 团团长。1922 年,他再次率部参加川黔军阀混战,后升任川军 13 师第 25 旅旅长。1924 年后,四川境内战争逐渐平息,王铭章驻防德阳县,晋升第 13 师师长。
二、出川抗战
(一)慷慨誓师
1937 年,“七七事变” 爆发,全国掀起抗日浪潮。王铭章与许多川军将领一样,主动请缨出川抗战。9 月 6 日,在德阳驻地广场,王铭章召开出川抗日誓师大会。广场上,将士们队列整齐,目光坚定。王铭章慷慨激昂地宣称:“我王铭章此次出川抗日,不成功,便成仁。成仁就是壮烈牺牲。我过去不知为谁而战?今天我们奉令出川抗日,是为了挽救国家危亡,为民族生存而战。愿与诸君,共赴时艰……” 话语掷地有声,震撼着每一位将士的心。誓师大会后,王铭章返回家乡,辞别父老、安抚亲人,预立遗嘱:“誓以必死报国。积年薪俸所得,酌留赡家及子女教育之用,余以建立公益事业。”
(二)转战南北
随后,王铭章率全师官兵,执窳劣枪械、负粮秣给养、着单衣草履、背竹席斗笠,踏上了出川抗战之路。部队进至潼关时,正值山西北部战况紧急,王铭章奉第二战区长官的命令向晋北推进。在娘子关西南地区,王铭章部与日军第 14 师团遭遇。战斗中,敌军使用飞机、大炮、坦克、火焰喷射器甚至毒瓦斯,而川军用步枪、手榴弹、大刀和少量机关枪、迫击炮等土劣武器拼搏。尽管装备悬殊,但王铭章部毫不畏惧,与日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血战数日,部队装备、人员损失近半。此次战斗,成功掩护友军安全撤至寿阳,缓解了太原的紧张形势。之后,王铭章又率部紧急驰援晋南,在沁源一带与日军作战 40 余日。在转战南北的过程中,王铭章部展现出了顽强的战斗意志和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死守滕县
(一)战略要地
在徐州会战中,滕县的地位至关重要。1937 年底,日军占领浦口和济南后,开始由津浦路南北两个方向合攻徐州,企图打通津浦路,将南北两个战场连为一体。而滕县南距徐州仅 100 多公里,是扼守津沪铁路的咽喉,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在当时的局势下,滕县成为了徐州会战的战略要点,一旦滕县失守,徐州将面临巨大的威胁。王铭章奉命防守滕县,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
(二)浴血奋战
王铭章率部在滕县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激烈战斗。当时,保卫滕县的一二二师等部武器恶劣,装备陈旧,主要武器为四川土造的七九步枪、大刀、手榴弹和为数很少的四川土造轻、重机枪和迫击炮,也没有新式的交通、通信、补给、卫生等各种装备器材。而他们面对的是日军精锐部队,日军集结三四万人,配以飞机、坦克、大炮、装甲火车等先进武器,向滕县发起猛攻。
王铭章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率部奋起抵抗。1938 年 3 月 14 日晨 7 时,日军第 10 师团濑谷启第 33 旅团等部派出步兵骑兵 1 万多人、大炮 20 多门、坦克 20 多辆、飞机二三十架,由邹县南面两下店向界河及两翼猛攻。王铭章率部与日军浴血奋战三昼夜,多次打退了敌人的步、炮、空联合进攻。3 月 16 日,更与围攻之敌浴血苦战、肉搏达 8 小时。黄昏时分,王铭章见己方部队损失惨重,遂把城外所有部队全部调进城内。当日夜,日军向城内开炮,发射炮弹达 2 万发,城垣被轰塌两处,守军以积存的 1000 包食盐袋将缺口堵上,四门也用沙包填塞。
17 日晨,日军将滕县城四面包围,由飞机、大炮掩护,开始攻城。守军在王铭章的指挥下以手榴弹、机枪反击。下午 3 时,日军突破中国守军阵地,王铭章率部拼死抵抗,不幸身中数弹,壮烈殉国。
王铭章率部在滕县的浴血奋战,以巨大的牺牲阻滞了日军精锐之师数万人的南下,为备战台儿庄会战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时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总指挥的李宗仁将军指出:“若无滕县之苦战,焉有台儿庄之大捷?台儿庄之战果,实滕县先烈所创成也!”
四、灵柩归乡
(一)艰难寻回
王铭章将军壮烈殉国后,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下令务必寻回王将军的遗骸。孙震派出精干人员秘密潜入滕县,经过半个月的艰难努力,几名士兵志愿报名,冒死潜入滕县。他们在红十字会人员的引导下,了解到有一具高职级指挥人员的遗体被掩埋。当晚,士兵们挖出了王铭章的遗骸,并连夜把忠骸运回了徐州。此时距离王铭章师长牺牲已经时隔半个月,尸体已经发生腐烂,光从面部已无法辨认。不过经过多人辨认,主要是从他所装的假牙和一枚金质袖扣,证明这就是王铭章师长的遗体。王铭章的叔父王文振验证无误后,遗体被装殓并隆重举行公祭,随后由王文振一路护送灵柩。5 月 8 日上午 10 时,王铭章灵柩运抵武汉大智门火车站,国民政府党政军要员、机关、部队、群众团体等代表 6000 余人前往车站迎灵。
中共中央代表吴玉章、董必武,八路军代表罗炳辉、齐光,《新华日报》代表吴克坚等前往参加。毛泽东和吴玉章、董必武等联名撰赠挽联:“奋战守孤城,视死如归,是革命军人本色;决心歼强敌,以身殉国,为中华民族增光。” 当天晚 6 时,武汉市电台连续播放哀乐、挽歌、悼念公告。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三厅厅长郭沫若发表了题为《把有限的个体生命融化进无限的民族生命里去》的广播讲演。从 11 日至 13 日为民众公祭日,在三天时间里,有 5 万余民众前往祭奠。5 月 15 日,王铭章灵柩搭轮船离开武汉沿长江西上,23 日上午 10 时到达重庆。
(二)万民送行
王铭章灵柩从徐州被迎回四川,途经各大城市时,百姓们闻讯纷纷而至,前来为这位民族英雄送行。在武汉,6000 余人前往车站迎灵,三天时间里有 5 万余民众前往祭奠。当灵柩到达重庆时,24 日早 6 时,重庆市各界汇聚朝天门码头,举行盛大迎灵典礼。重庆行营主任贺国光登上轮船主祭,他宣读祭文,敬献花圈后,由 32 名杠夫抬棺登岸,在岸上设香案举行迎灵礼,乐队齐奏哀乐,江中军舰鸣礼炮,各界人士脱帽肃立。
王铭章夫人周华玉女士抚棺痛哭。行礼结束后,灵柩入城。4 名士兵全副武装骑马执着铭旌和姓字旌为先导,各机关乐队、军政部门、各机关团体、学校组成迎灵方队,依次行进,浩浩荡荡,迎灵队伍蜿蜒一里多,徐徐前往商会祭堂。从码头到商会礼堂,十里长街上挤满了迎灵人群。沿途商家住户均自发摆设祭台,以香果鲜花祭奠忠魂。沿途炮声震天,路祭不绝,夹道迎灵者不下十余万人。灵柩继续向四川新都故里前进,每到一处,百姓们无不悲痛万分,纷纷跪地迎灵,场面之悲壮感人,实属罕见。王铭章将军用生命诠释了爱国与忠诚,他的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奋勇前行。
五、川军荣耀
(一)内忧外患下的川军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川军内部派系林立,混战不断。他们被人们戏称为 “双枪兵”,一支步枪,一支烟枪,装备简陋,纪律性差。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川军的战斗力极其低下,各派系之间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打得不可开交。士兵们使用的枪械大多是清朝遗留下来的老毛瑟枪,有些甚至因年久失修只能打两枪就拉不开栓。开战前,工兵营的士兵还得挨家挨户找老百姓借锄头。川军将领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手下官兵甚至不具备识图能力,使得百姓觉得军阀之间的内战与村民聚众斗殴无异。
(二)抗战中的转变
然而,抗日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川军。四川省主席刘湘积极动员,他深知民族危亡之际,川军必须挺身而出。刘湘四处拉拢各派豪强,动用媒体力量大肆宣传抗日报国思想,甚至扬言要用日本人的血洗刷川军昔日的耻辱。在他的鼓动下,大量四川百姓选择入伍抗日,造就了一支全新的川军。
淞沪会战中,杨森率领的第 20 军作为川军中装备最差的部队之一,每个连只有一挺机枪和五六十条步枪。但就是这样一支部队,在与日军第 7、第 35 联队的陈家行战斗中,打出了川军的威名。士兵们表现出了极强的斗志和毅力,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虽每个连的编制几乎被完全摧毁,但他们用生命证明了川军的勇气。全师四千多人战后只剩下六百多人,营长全部阵亡,每个连活下来的只有五六个人。
在滕县保卫战中,王铭章将军率领的川军更是展现出了视死如归的精神。面对拥有猛烈炮火和空中轰炸支持的三万日军,川军毫不畏惧,浴血奋战三昼夜。战损比达到了惊人的 15:1,在最后时刻,王铭章将军亲自率领师部与日军厮杀,不幸壮烈殉国。但他的牺牲激励了所有士兵继续前进,为台儿庄战役的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
(三)川军的荣耀与精神
川军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赢得了全国人民的尊敬。他们穿着草鞋,拿着简陋的武器,却为了国家和民族奋勇作战。川军的爱国精神、顽强斗志和牺牲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抗战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生命诠释了 “无川不成军” 的传奇,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川军的荣耀不仅在于他们在战场上的英勇表现,更在于他们为国家和民族所展现出的担当和奉献。他们在国难当头的时候,绝不 “拉稀摆带”,以实际行动证明了川军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这种精神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抗战的艰难岁月中奋勇前行,为了国家的独立和民族的尊严而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