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今年10月央行创设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及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两大政策工具。央行的这一举措得到市场的积极反应,股市迅速告别前期低迷局面。

央行的两项创设政策工具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相关主体也积极响应政策的号召。如券商、基金积极申请互换便利,而不少上市公司及大股东也积极申请“回购贷”与“增持贷”,将央行对资本市场的支持落到实处。

央行支持资本市场的两项创设政策工具对市场的影响是正面的,也是积极的。不过,从具体政策来看,“回购贷”似乎存在着先天性的不足,潜在着一定的“硬伤”,这个问题需要引起市场尤其是央行及监管部门的重视,从而让央行对资本市场的支持更有针对性,同时也让股市及投资者能够更好地享受到央行给出的政策红利。

虽然同是央行创设出来的专项再贷款政策工具,但与“增持贷”相比,“回购贷”明显存在短板。其实,不论是“回购贷”还是“增持贷”,都是银行的一种贷款业务,贷入款项的当事人都是需要还贷的,而且还要承担2.25%的年利率。

就“增持贷”来说,贷款的大股东还款是没有太大压力的。大股东可以在低位增持,高位减持套现,如此一来,大股东不仅可以将减持出来的资金归还贷款,而且还可以从中赚取差价。更何况有的上市公司还热衷于现金分红,分红的回报率甚至高于2.25%的贷款利率,这样贷款的大股东通过分红也可以赚取一笔差价。所以,“增持贷”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大股东拿银行的钱来赚钱。因为有利可图,因此大股东归还“增持贷”是比较容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回购贷”就没有“增持贷”这样的好运了。从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用途来看,主要有这样几点:一是很多上市公司会将回购的股份用于公司的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二是上市公司将回购的股份用于注销,从而减少公司股本;三是回购的股份用于可转换债;四是回购的股份用作库存,然后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向市场出售。

在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几种用途中,第一、第三、第四种情形的,可以回笼一定的资金,但回笼的资金不一定能满足还贷的需要。如第一种情形,上市公司在将股份用于股权激励与员工持股计划时,其行权价格通常都是很低廉的,有的甚至是“零元”的对价,相当于白送。在这三种情形中,如果回笼的资金不足以还贷,那么上市公司就要自己掏钱出来还贷了。如此一来,“回购贷”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就成了亏本的买卖。

最重要的还是第二种情形,即将回购的股份用于注销,也就是注销式回购。对于上市公司回购来说,这是最能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回购模式,也是市场最期待的回购模式。但相对于“回购贷”来说,注销式回购就成了“回购贷”的硬伤。

何以此言?因为回购的股份注销后,上市公司贷回来的“回购贷”款项就连本金也都被注销掉了,更别说还要支付贷款的利息。如此一来,上市公司拿什么来归还“回购贷”呢?只能动用自有流动资金来还贷了。对于不差钱的上市公司来说,也许这不算什么。但对于本身就资金紧张的上市公司来说,还贷就存在压力了。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如果不差钱的话,又何必要申请“回购贷”呢?

正因为注销式回购最后弄得“回购贷”的本金都没有了,让上市公司在还贷时陷入被动,因此,对于资金相对紧张的上市公司来说,即便申请“回购贷”,也不会将资金用于注销式回购,而其他的回购,或将回购股份用于其他用途,又对于保护投资者意义有限。这就导致了“回购贷”短板或“硬伤”的出现。这个问题有必要引起高度的重视,以便央行在出台政策支持资本市场时,能够做到更加具有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