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战役后,关于下一步的作战方针原则问题,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在给刘伯承、陈毅、邓小平和粟裕的电报中指出:“目前打很大规模的歼灭战,主客观条件都不成熟,故须避免。你们两大集团今后或者分开行动,每次歼敌以不超过一个整编师为限度,目前必须打有确实把握的仗,哪怕歼敌一个旅也是好的”。(《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四卷,第489页)
显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认为,华野刚打完开封战役,再打更大规模的仗从主观到客观条件都不成熟。
关于到底打不打睢杞战役问题,即使在华野前指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部队打得非常疲劳了,应当即时转入休整,不宜再接着打下去。特别是大仗就更不能打了。显然,此时如果收兵罢手,不会出什么差错,上下左右也都会满意。
从敌情顾虑角度来讲,有不同意见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此时的战场态势是:“东有黄百韬兵团的虎视眈眈,随时可以过来增援;西有邱清泉兵团的快速靠拢,随时可以打通联系;南有胡琏兵团的王牌部队,随时可以过来搅局”。各路敌人环伺,稍有不慎,容易打成僵局,出现不确定性。
但粟裕此时认为,豫东之战是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一战,而且是对三个纵队暂不过江在江北打大仗战略决策的实践检验,必须争取更大的胜利。特别是第一阶段的作战,已经把敌人彻底调动起来,我必须抓住战机,乘势发起第二阶段作战。为此,哪怕是连续和疲劳作战,哪怕是罕见的硬仗恶仗,哪怕是带有一定风险,也一定要按照“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的预定作战计划,寻歼援敌于运动之中,彻底打开中原战局。
粟裕迅速起草好了第二阶段睢杞战役的电报,他先签上自己的名字,请同意的前委同志一块签名,然后立即发出。时间是1948年6月24日19时。
在收到粟裕准备打睢杞战役的电报后,刘、陈、邓复电认为:“南北两部敌均很集中,我北面分割邱(清泉)黄(百韬)只能作战术分割,无法避免与敌十一个旅以上接触,似嫌歼击企图太多太大,而南面阻击亦将很吃力,须付出很大的代价,顾虑到不利情况,造成僵局,似以别作分散歼敌办法为好”。(《粟裕年谱》第327页)
众所周知,刘伯承打仗精于计算,往往是谋定而后动、先胜而后战,一般很少打无把握之仗。针对这样的一个总体战略态势,提出“歼击企图太多太大”,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也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就在这时,毛泽东和中央军委复电,认为粟裕“部署甚好”,并且指出“在此情况下粟陈张部署在睢杞通许之线歼敌一路是很适当的”。
粟裕紧盯战场态势,为了抓住难得的战机,“不待查明敌军的具体部署,就指挥隐蔽集结于睢杞地区的华野主力部队,迅速楔入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之间,围歼战斗力较弱的区寿年兵团,并在战斗中进一步查明敌军部署”。
得知粟裕发起睢杞战役后,刘伯承赞赏道:“这样的仗我是不敢下决心打的”。陈毅则感慨地说:“粟裕同志浑身是胆!”(《粟裕传》第一版,第690页)
经过6天激战,我歼灭区寿年兵团部、整编第75师师部和第6旅1个团,接着又给增援的黄百韬兵团以歼灭性打击,乘势结束战役。第二阶段睢杞战役,我共歼敌5万余人。
豫东战役,前后两个阶段共歼敌9万余人,一举打破了解放战争以来歼敌的新纪录,也彻底打开了南线战局。以此战为标志,拉开了由战略进攻向战略决战转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