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过后,只身逃出生天的胡琏在上海养伤。不久便接到蒋介石要他“迅速整训旧部,以备续为国用”的命令。此时的胡琏,与国民党的那些被打败的将领不同,认为国民党仍可苟延残喘,他甚至信誓旦旦地说过这样的话:
“盖陈(毅)、刘(伯承)两匪以次的指挥若粟裕、陈士榘、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匪酋,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彼等均非杰出之才,陈、刘两酋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
透过这段话,不难看出,在胡琏的眼里,除陈毅、刘伯承外,粟裕等一批中共名将都不在他的话下,只要陈、刘两人“不能亲临战阵”,他有决心击败“粟裕等一干共军众将”。
早在两千多年,孙子就说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样的至理名言。然而,历史与胡琏开的天大玩笑是,他竟然不知,早在1946年10月,毛泽东即已明确华东战事“战役指挥交粟负责”,用张震的话说就是“华东的军事指挥主要靠粟裕”。
胡琏或许不知:他的黄埔同学、老乡、好友张灵甫,国军第一大主力整编第74师师长,正是被粟裕指挥的华野采取“猛虎掏心战术”,“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一举被团灭在孟良崮。
胡琏或许不知:号称准决战的豫东战役,粟裕敢于打一战歼敌9万人的战役,敢于第一次攻克省会城市,敢于第一次活捉敌兵团司令区寿年。他还以为是陈毅指挥,而陈毅此时已离开华野到中野任职。而刘伯承本人也说:“豫东战役的仗,我是不敢下决心打的”。
胡琏或许不知:国共生死最大的一次大决战——淮海战役,从战役的提出到指挥的主要兵力,都是粟裕。那时的陈毅依然不在华野。甚至,他只知道包围他的12兵团是刘伯承邓小平的中野,但他并不一定知道,粟裕先后派出了5个纵队会同中野一道歼击12兵团。更为好笑和有意思的是,具体指挥这5个纵队的恰恰又是他看不上眼的华野参谋长陈士榘,他的起家的部队18军,也是这五个纵队之一的7纵等部队为主歼灭的,而他本人更是被华野3纵“洛阳营”的团长石一宸给打伤的。
或许,陈毅一直挂着三野司令员政委的职务影响了胡琏的判断,或许华野的大军向以陈毅作为名号已经约定俗成。在胡琏的认知世界里,华野一直是陈毅指挥作战。而事实上,三年解放战争,不仅早就是“战役指挥交粟负责,陈毅不在华野的时间远比在华野的时间要长,陈毅不在华野粟裕打的硬仗、恶仗、大仗更多。共产党的组织体制、毛泽东的不拘一格用人之道、战争在情报上的欺骗属性,一直使他蒙在鼓里,以至于悲哀到他到底是被谁击败打伤的都不知道。
好在时间会沉淀一切。历史终会还原回它本来的面目。上世纪六十年代,胡琏远离军界,开始以文学和历史自娱,甚至对宋史和现代史进行专研,并且小有所成。特别是对当年他所参加的一些战事,终于拨开了一些迷雾。他也终于知道,他认为不配与他匹敌的粟裕等一干将领,恰恰是打败国军南线主力、横扫千军的一代战神和名将。他的儿子胡之光这样回忆道:“家父在台湾著书立说,史料存世不少,其间就是不敢提双堆集和粟裕。唯独去世前手捧32块弹片长叹一声:‘土木不及一粟’。”
看来,胡琏去世前经过多年的研究和沉淀,终于顿悟:不是粟裕不能与他匹敌,而是他远远“不及一粟”。尽管这一顿悟来得实在太迟,不免有些悲哀凄凉的味道,但终究还是顿悟了......
(帅克是作者网络用名,军史专家,将帅传记特约作者。帅克品读,坚持原创,坚持客观,坚持公正。点击关注,与帅克一起深耕战争,品读将帅,弘扬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