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有关注公众号的好友问“观课议课的实质”:
想了一阵,我的回应是“基于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自觉自为,致力用平等对话、合作研讨的课堂教学研究方式促进教师成长、追求幸福生活,同时通过发展的教师追求理想的课堂教学。”这里,“自觉”应为“自决”。“课堂教学是教师的自决和自为”就我而言,这是观课议课的第一原理;观课议课是一种课堂教学研修(改为“研修”更好)方式,这种方式具有平等对话、合作研讨的特点;观课议课以人为本,优先关注教师成长、致力引导教师创造幸福的教学生活;教师幸福生活和专业成长使他们愿意和有能力追求理想课堂,为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提供更有意义、更有效的帮助。
这样回应后,又想说说自己最近讲课时对观课议课的界定(说最近,是因为观课议课的界定是有了一点细微的变化):观课议课是参与者以课程(课堂)现象为依据,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围绕有价值的教学活动进行对话讨论,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研修活动。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研指向问题解决、修指向人的发展;观课议课研究的“课”是课程,因为学校和教育用课程育人,课程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课外的课程活动也需要研究),这样,也可以说“观课议课主要在课堂上研究课程,提高课程质量,用高质量的课程为学生提供更有价值的帮助”;基于教学的情境和关系研究,是因为课堂教学在情境中实施,在关系中实现,教育真理具有境脉特征;就一线教师而言,改善创新课堂、专业发展是目的,改善和发展的前提是理解教学、发现教学。
今早醒来,又想起在《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中对观课议课追求和特点的表述,也放在这里,大家参看:
基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目标,现在理解观课议课可以有以下角度:从定位看,观课议课是以课程为对象、以课堂为载体的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从发展内容看,观课议课关注全人(信念与积极性、思维与选择、行为与效果等)的教师发展;从发展方式途径看,观课议课强调以教师为本、促进专业发展走向自组织;从实践效果看,观课议课简便易行,已经得到了一线教师广泛认同和接纳。
说“观课议课简便易行,已经得到了一线教师广泛认同和接纳”并非自吹自擂:
2009年10期的《人民教育》在回顾“《人民教育》创刊60年报道过的最有影响力的事件与人物(1950-2010)”时,把“观课议课”列入33个“最有影响力的事件”,文章有这样的述评:“2006年第7 期《人民教育》发表看似平常的两篇文章《探寻一个敞亮的教学视界》《为了教师的批判精神——关于‘观课议课文化’的对话》,结果,‘观课议课’一词在短短几年内迅速在全国走红,并被学校广泛采纳。原来,从听课评课到观课议课,并不只是词的变化,而是教研文化的变革。……它强调平等、开放,是对单向的、权威的听课评课文化的反叛,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潮流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进行到20年之际,2021年1月6日的《中国教师报》梳理了在实践领域深刻影响一线教师、引领教学改进的概念,“观课议课”与“三维目标”等16个“起到重要引领作用的概念”榜上有名。就观课议课,《中国教师报》有这样的推荐词:“基于改善教研和教学生活的目的,观课议课强调如下观念:‘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这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文化的整体框架和理想愿景,并由此构造观课议课的实践策略,积淀观课议课的实践品性。”
同时,我自己强烈感受到了实践的认同和需要。正是感受到实践的需要,这二十多年来,一种在研究,一直在为此行走。
要到双流实验小学(东区)和老师们观课议课了。匆匆到此!
可以转发对观课议课感兴趣的朋友,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思想往往会形成概念,然后人就按照这些概念而活。”这可以说是观课议课者为之而活的概念。它是观课议课的“根”!
人物介绍 | PROFILE
陈大伟
教育学教授
四川西部教育研究院院长
中陶会新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重庆当代教育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
“西部名师名校网”总监
“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方向国培专家
主要研究方向: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成长,课程与教学改革,观课议课与教师幸福。现已出版《幸福教育与理想课堂八讲》《观课议课与教师成长》等26本著作,多次获省市教学成果和社会哲学成果奖。
本文来源:本文综合自微信公众号成都陈大伟,作者:陈大伟,原文有删改。分享此文,旨在传递更多信息,提供内容参考。若有来源标注不当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