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历史上的历次重要战争中,互相攻击的两方往往都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等资源,因此不到其中一方彻底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双方都会一直坚持作战。毕竟前期已经消耗了那么多资源,如果在胜负还未见分晓时就放弃作战,那对自己而言不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吗?虽然没有哪一方能从战争中全身而退,但获得胜利的一方会比战败方拥有更多的发展资源,这也是各国冒着巨大损失也要战斗到最后一刻的主要原因。
在上世纪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在打响战役后就迅速攻占了大半个欧洲,连连取得胜利,使得当时的人们大多认为德国最后会实现其扩张计划。然而随着战争持续时间的延长,德国的战备资源逐步消耗殆尽,最后还是成为了苏联、英国等同盟国的手下败将。只是人们至今没有明白的是,德军在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时,其军队总兵力还有七百万左右。有人表示,此时的德军显然还有继续作战的能力,为何却直接宣布投降了?就这样迎来战败的命运,前期的投入岂不是都打水漂了吗?
实际上,当时的德军虽然还有700万大军,但不一定都还能上前线作战。在二战进入收尾阶段时,战力较强的德军部队几乎都已经被消灭,所谓的700万大军实际上多为老弱病残,甚至是刚刚换上军装的老百姓。不管是参加哪场战争,军队的士气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战斗力较差的兵员在前线精锐部队都已经溃败的情况下,就会理所当然的觉得自己也无法和同盟军进行对抗,在军队士气萎靡的情况下。失败也是早晚的事情。
虽然悲愤可以被化为力量,但此时的德军显然已经无力回天了,法西斯德国作为非法侵略战争的发起者始终是处在道义下方的,在战局被扭转后,多数德军士兵只想尽早离开战场,所以在柏林被攻破后,德军也已经无路可走,投降就是他们的唯一出路。
除了士气和战力以外,战局结果一定程度上和后勤补给能力也有很大关系。所以在战争中,阻挠对方的后勤物资补给也是战斗内容之一,敌对势力缺乏食物,无法抵御寒冷,在两方交战时自然也就处于下风了。二战后期的德军就是这样,在物资援助已经无法及时到达的情况下,再坚持作战的话,别说能不能打败同盟军,可能还没开战就有大量士兵死于饥饿和寒冷了,因此投降对于当时的德军来说就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从德军投降时的兵力数据大概就能知道,法西斯德国为了实现自己的侵略扩张计划,动员了本国大量人力资源,然而当时的德国人口总量甚至还不及美国,在成年男性基本都已经奔赴前线的情况下,德国国内的产业发展得也十分艰难。在动员德国一切资源的情况下,继续着注定只会走向失败的战争,怎么看都不是明智的行为,如此看来,当时的德军选择投降,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他们可能会遭受的损失。
因此,虽然单从兵力数据上来看,德国似乎还没有到投降的地步,但只有德国自己明白对于他们而言什么才是最好的,所以德军就做了一个十分明智的决定,那就是放弃抵抗,结束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