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花都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区51个典型村创建培育取得积极成效,全力打造现代化岭南新乡村花都样板,广袤乡村展现硕果累累的新花样,升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支撑起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今天,南方日报推出综述报道《奋进“百千万”,“花样”典型村》,聚焦生态蝶变、文旅融合、产业发展三个维度,探寻花都乡野田园间的勃勃生机,一窥岭南特色的田园韵味、青山绿水的乡愁醇味、城乡融合的现代之美。
今年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加力提速推进、实现全面突破的关键之年。作为广州这座繁华城市的另一面,推动“百千万工程”取得新的成效,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广州北部,花繁叶茂。今年以来,花都区以“百千万工程”为引领,立足各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施策,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推进全区51个典型村创建培育取得积极成效,全力打造现代化岭南新乡村花都样板,广袤乡村展现硕果累累的新花样,升腾欣欣向荣的新气象,支撑起广州北部增长极建设。
千朵花有千般姿,万座村有万种情。城如其名,繁花似锦,当下,广州花都的农村已然成为农民的家园、市民的乐园、城市的花园,不仅有岭南特色的田园韵味、青山绿水的乡愁醇味,更有体现城乡融合的现代之美。
既有面子,也有里子
浓郁的色彩、怒放的花海,为初冬时节增添了一抹亮丽。走进花都区马岭观花植物园,眼前便被那竞相绽放的多彩三角梅铺满视野,呈现出花团锦簇、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这是全国首个以观花植物为特色的国家植物园专类园,自年初开园以来,日均入园游客超4000人。
“村里以前环境不好,村民大多外出务工,村里山地田地撂荒随处可见,有些地方的草都长到两三米,比人头还高,我们守着宝贵的资源却没有利用好,非常可惜。”马岭村党支部书记冯桂彩回忆从前不胜感慨。
为了让乡村面貌“靓”起来,让生活环境“美”起来,马岭村确立以“花卉+文旅”为特色的生态发展之路,依托独特山水林田湖自然禀赋,美化提升村容村貌,马岭观花植物园、喜花里活力休闲港、原乡风情小镇、白玉兰基地等落地建设,推动乡村变景区、农舍变民宿、农田变景点,乡村人居环境按下了“美颜”键。
“看着村子越来越漂亮,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以前我们常去外地的乡村旅游,现在各地的游客都来我们村游玩。”马岭村村民群姨开心地说。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乡村最大的优势和宝贵财富,是乡村之美的底蕴。近年来,花都区扎实推进绿美生态建设,开展典型村人居环境整治比学赶超行动,建立区—镇—村三级领导包干机制,通过3个月共12轮的整治攻坚,全区典型村人居环境总体整改率高达99%,以连片示范立“标杆”,让乡村全面“美”起来。截至目前,花都97%以上行政村达省定美丽宜居村标准。
要想把“百千万工程”推向深入,不仅要有“面子”,更要夯实“里子”,关键在于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作用,激发广大群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马岭村聘请马岭观花植物园、怡境文旅公司等文旅项目负责人担任“乡村CEO”,成立文化旅游有限责任公司,帮助村级建立多元主体投资、专业团队运营、利益联结紧密的村庄经营模式,将“花经济”培育成为集体经济新增长点。2024年度马岭村吸引游客43万人,村社集体经济预期收入445万元,较上年增长约10%。
花城村与广东省农业科学研究所携手共建“岭南绿美第一村”小菜园,一期项目规划面积1600平方米,布局蔬菜瓜果区、粮食作物区、调味香料区、果树区、花卉区5大分区,融合红色文化底蕴及绿美建设风潮,打造成为集“红色教育、古色乡村、绿美风光、产业发展”于一体的乡村生态文化宣传的新窗口。
瑞岭村引入54名国家级、省级盆景艺术大师入村驻户,联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开发“微景智成”系统,实现盆景技艺从“人工化”向“智能化”的蝶变升级,带动群众从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转变成家家户户皆有盆景园,每年接待游客量达30万余人次,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7年的1.6万元增加到2023年的5.6万元,年均增长23.22%。
蓝田村以镇村企三方合作,引进企业运营管理模式,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村民受益”的共建共治共享方式,创新打造“点状供地+预支留用地”方式,将原有农场打造成一座集休闲娱乐、科普观光、户外拓展、餐饮度假于一体的小型旅游度假景区,带动全村实现“土地增值、村民增收、集体增效”。
一组数据也反映出花都乡村底子厚、里子好:建成村居颐康服务站252个、派出两批28名“金融村官”、新成立4家强村公司、盘活公办学位211个、农业农村产业“云智管”系统完成建设并正式启用……
驰而不息,久久为功。“百千万工程”,正进一步革新花都的“另一面”,改变乡村的外在面貌和内在肌理。
既有传统,也有现代
“红棉古树青云桥,小巷深处人家绕。书室栉比入塘影,渔樵耕读一梦遥。”诗中岭南乡愁十足的古村,正是位于花都区炭步镇的塱头村。
古村落、古建筑、古民居承载乡愁记忆、传承历史文化,是不可替代、无法再生的宝贵遗产。塱头村始立村于南宋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广州现保存规模最大的、极具岭南特色的广府古村落。
保护好,更要“活”起来。塱头村也曾面临古村过于“安静”的困境,如何让人气旺起来?塱头村的答案是用文化“唤醒”古村。
2021年,唯品会与花都区政府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企业以纯公益方式在塱头投入超2亿元,探索“塱头模式”,打造华南唯一、国内少见的以文化振兴为核心的乡村振兴项目。
“塱头村七百年的传承——耕读传家、诗礼传家的文脉是很独特且动人的。”广东省唯品会慈善基金会理事长、塱头乡村振兴公益项目负责人沈旻说。
如今走进塱头村,一片粤韵古意的古建筑中,赫然出现一座充满现代设计感的新地标——“春阳台”艺文中心。这是著名建筑师张永和为塱头村量身设计的新文化地标,现代感十足的同时,也是一座一眼就看得见中国精气神的博物馆、藏书楼。
此后,“新塱潮”兴起。除了“春阳台”艺文中心,高端民宿“和春住”、肯德基咖啡店、茅台冰淇淋、古村音乐会等纷纷登场,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消费新业态,初见感到“意料之外”,细想又觉得“情理之中”,让人流连忘返、来了又来。
走进花都乡村,人们既能看到过去、开启一场寻找岭南文化之“根”的旅程,也能望见未来、感叹现代科技带来的农业“奇观”。在古与今、“土”与“潮”、城与乡等冲击和交融下,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
几个月前,全国首批十个乡村旅游目的地名单公布,花都区竹洞村榜上有名,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乡村。
该村的成功,是告别了传统旅游被人诟病的“白天看庙、晚上睡觉”的旧模式,开创了来花都乡村“白天看美景,晚上看夜景”的乡村旅游新模式。
如今,竹洞村一方面下力气发展壮大盆景种植这一富民兴村产业,培养造就更多种植能手、盆景大师,让村民依靠匠心巧手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另一方面,该村依托盆景产业积极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大力开发研学、演艺、电商等文旅新场景,全面增强村集体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
“回村做这份工作,是想为家乡的建设出一分力。”去年底,广州首个农村职业经理人(乡村CEO)在竹洞村正式诞生,邝伟和期望将城市圈的人流、资源和管理模式带到竹洞村。现在村里还建成全市首个农村电商产业园,引入强村公司开展整村运营,年接待参观旅游人数达120万人次。
除了青山绿水和岭南乡愁,现代农业也让花都乡村游有了新“看头”。在位于蓝田村的绿沃川基地,科技赋能造就了“空中草莓”的奇特景观,通过悬挂式上下移动栽培床和精准滴灌施肥技术,实现了农作物高产,也吸引了家长带着孩子纷纷来尝鲜。
今年,蓝田村还引进了总规划面积为3000亩、总投资8.9亿元的蓝田紫林·童心小镇项目,已于10月1日开业运营,高峰段每日接待游客超7000人次。
新科技、新模式、新探索,花都各典型村最大程度利用好当地的各种资源,不断推陈出新,让人每次来了都有新惊喜。
既有蓝图,也有实景
花都临空总部园区和新能源汽车小镇产业园落地邝家庄村,“花都湖片区最美会客厅”广迎天下客;整村搬迁的凤凰村以“村村合作”的形式拿下大型物流产业园项目,实现涅槃重生;广东省首个全温区冷链仓储交易园在四联村盛大开业,助力“空港重镇”经济腾飞;未来独角兽企业蓝海机器人总部落户,岐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802亩热土正焕发新生。
当下,花都乡村正探寻破解“如何造血发展”难题,以产兴村、以产富民,让集体经济富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乡村治理强起来,加力提速向新而行。
发力“百千万工程”,花都的目光聚焦到“低效用地”。今年5月,花都区提出,全区动员、全员上阵、全力以赴,坚决打赢低效用地再开发这场土地攻坚战。
低效用地再开发,关键在“活”。灵活推动土地“碎片”变“连片”、产业“低端”变“高端”,才能以高效空间衔接重点产业。
位于花都区花东镇三东大道旁的凤凰村,村如其名。过去,因旧址被征用的凤凰村整村搬迁,全村资源从无到有,经历了一场凤凰般的涅槃重生。
凭这一魄力,占地面积小的凤凰村不断“破题”,采取“村村合作”方式,联合周边的李溪村、七庄村、永光村,把闲置了20多年、花东镇乃至花都区面积最大的集体经济留用地盘活成“聚宝盆”。
392.5亩留用地集中选址、成片兑换,极兔大湾区数字化供应链产业园项目现正在凤凰村内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不久后,该片区将迎来极兔快递、跨境物流、云仓等多个大湾区运营结算总部,预计促进4条村每年增收合计约2000万元(为闲置期间补助的8倍),带动就业超2500人,实现土地增值、产业发展、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目标多赢。
走进广州市13个重点村级工业园区之一的岐山村村镇工业集聚区可见,802亩热土正焕发新生,十个地块八个项目齐头并进,同步推进南部3.4平方公里留用地高效开发利用,形成3500亩新能源产业带。岐山村通过“以物业换空间”“开发留用地+定制化厂房”等模式,实现空间重构和土地重配,预计改造后村集体收入将增加900万元。
“唤”醒土地资源,“腾”出发展空间。花都用勇气破题,以超常规思维、力度、举措谋划,推动低效用地集中连片开发见成效。
今年6月以来,广州在花都区试点探索旧厂房“工改工”类微改造,52个旧厂房“工改工”类微改造项目被纳入实施计划,截至8月已获批41个,盘活存量土地1503亩。预计52个项目全部完成改造后,将增加年产值18亿元,增加年税收1亿元。
这边,邝家庄村“借力生长”。利用周边产业园、名校集聚优势,邝家庄村抓紧中国美都、沙驰、欧派家居、广雅中学等重大项目落地机遇,推动完成两个留用地地块共约170亩项目签约,引导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带动周边村民“靠山吃山”,预计村集体收入每年增收1450万元,增长2.78倍,村民人均分红增长4300元,增长2.22倍。
那边,四联村“靶向招商”。广东省首个全温区冷链仓储交易园——玉湖冷链(广州)交易中心在四联村正式投入运营,约6000个就业岗位可带动周边区域产业协同发展、功能提升。辖区内落户多家具备一定规模的冷链物流和食品加工企业,四联村加快签订今年首宗留用地招商项目,近9万平方米的高端食品制造业园区将在花都区临空数智港(东翼)拔地而起,为四联村产业注入新活力、为花东镇打造“空港重镇”腾飞蓄力。
立足典型村特色资源禀赋,花都强化产业支撑,因地制宜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集约高效农业,强化冷链物流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拓展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农旅融合等乡村产业新业态,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在产业这层“硬底子”的支撑下,花都乡村“造血”功能持续增强,产业兴、农村美、村民富的“蓝图”已然迈向实景画,走出一条产业、生态、人文深度融合的乡村发展之路。
来源:南方日报
编辑:黄柱
复核:龚耀东 吴敏娜
校对:贾愚 彭天阳
审核:邓必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