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那是一项震撼世界的世纪工程,其背后蕴含着无数的故事与深刻的历史意义。回首往昔,它的历程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早在 1918 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相关设想,犹如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希望的明灯,为后人指引了方向。时光流转,到了 1956 年,毛主席挥笔写下“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的豪迈诗句,这诗句仿佛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让三峡工程的梦想更加具象化,也让无数中华儿女对其充满了憧憬与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积极组织专家进行全面深入的论证,这一论证过程持续了数年之久。就如同古代谋士们为重大决策而日夜筹谋一般,专家们反复权衡利弊,考量各种因素。而后,这项关乎国运民生的大事被提交到人大进行投票表决,让人民来共同决定它的命运。这一举措充分体现了民主的力量,也彰显了国家对人民意愿的尊重。然而,投票结果却令人大为惊叹,近三分之一的代表未投赞成票,这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情况,由此也可见这个决定是何等的艰难。

为何如此艰难呢?三峡工程面临的挑战可谓是重重叠叠。其工程量之浩大,犹如建造一座现代的万里长城,令人望而生畏。再者,涉及到的移民数量多达百多万,这在世界水利史上都没有先例可循。而且工期漫长,如同一场马拉松比赛,需要持久的耐力与毅力。费用更是高得惊人,在当时国家财政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负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顾当时的国情,那是一段充满艰辛与奋斗的岁月。1991 年,我国的 GDP 仅约 3834 亿美元,折合成人民币大约两万亿元出头,在世界排名第十一位,而日本的 GDP 几乎是我国的十倍。那时的人均 GDP 只有三四百美元,与亚非拉各国处于相似的水平,相比之下,日本的人均 GDP 约三万美元,差距悬殊得如同天堑。改革开放虽已初见成效,但人民也才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没几年,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贫穷状况着实令人感到些许绝望。当年的财政收入仅 3500 多亿人民币,而三峡水库预计投入的建设费与移民安置费合计超过 2000 亿,这几乎是倾尽举国之力。即便到了通货膨胀了几倍的今天,港珠澳大桥投入也才 1269 亿,由此可见三峡工程在当时是多么巨大的一项投入。

三峡大坝建成后,在很多方面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就像一位忠诚的卫士,守护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安全,在防洪、发电、航运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贡献。但如今看来,三峡大坝或许存在一些小小的遗憾。很多人误以为三峡是世界最大的水库,然而现实是,三峡水库的大小在世界上仅排名第 25 位。这主要是受到地形的限制,三峡地区被巫山山脉紧紧夹住,就如同被束缚住了手脚的巨人,储水空间极为有限,只是窄窄的一条线,面积狭小,无法容纳太多的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实在当初规划三峡大坝高度时,有多种方案可供选择,如 160 米、180 米、200 米、甚至 235 米等方案。大坝建得高有着诸多明显的好处。其一,水库容量会大幅增加,这就好比一个人的口袋变大了,可以装更多的东西。在汛期时,能够更好地防洪,如同给中下游地区撑起了一把巨大的保护伞;在旱季时,也能更有效地给中下游补水,犹如及时雨滋润干涸的大地。其二,水位升高后,可以淹没三峡险滩,下游枯水期通过补水也能提高水深,这对于航运来说是极为有利的,万吨级船舶或许就能常态性来往重庆与上海,就像打通了一条水上的高速公路,促进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其三,水位高了,发电能力也会相应增强,能为国家提供更多的清洁能源,如同点亮更多的希望之灯,照亮人们的生活。

然而,大坝建高也并非全是好处,弊端同样显著。首先,建大坝、船闸等工程的工程量会急剧加大,这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同要攀登一座更高更险峻的山峰,难度系数大幅提升。其次,水库面积增大,两岸将会有更多的范围被淹没,这会导致大量的耕地、林地消失,三峡和小三峡那美丽的自然风光可能会受到影响,众多珍贵的文物古迹也可能被淹没在水下,而且需要移民的人口数量也会大幅增加,这无疑是对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巨大挑战。再者,上游重庆区域水位升高,汛期泄洪不畅,防洪压力会增大,就像给上游地区戴上了一副沉重的枷锁。最后,从国防安全角度考虑,假如遇到战争,极端情况下遭到核攻击,洪水对中下游的威胁将变得极为巨大,如同悬在头顶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反复论证权衡,最终采用了现在 185 米高水坝、175 米高正常水位的方案。水库正常水位面积 1084 平方公里,回水区最远到重庆江津区,储水量 393 亿立方米。但现在我们不禁会思考,如果当时国家的经济条件更好一些,能够多投入一些资金,将大坝建得更高一点,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除了移民数量会增多这一难题外,其他几乎都是好处。

我们不妨来算一算,三峡水库面积 1084 平方公里,水量 393 亿立方米,平均水深约 36 米多。水位每升高 1 米,库容就会增加 10.84 亿方,再加上水位升高导致面积增大部分,实际库容增量会超过这个数。当然,水位太高重庆市可能承受不住,抛开 235 米方案,以当年次一级的 200 米水位计算,比现在高 25 米,库容量预计可增加 271 亿立方米,回水区域面积增大部分虽难以确定,但整体库容或许能增加到 700 - 800 亿立方米,这样就能跻身世界前十的大水库之列。

若真如此,长江的洪枯水量将能得到更好的调节。要知道三峡河段年均水量高达三四千亿方,而现有的三峡调节库容才两百多亿方,雨季时常面临装不下水而不得不泄洪的情况,旱季时下游又饱受缺水之苦。若有 600 亿方的调节库容,长江在雨季时就能变得更加温顺,旱季时下游也不会那么干涸。长江黄金水道也将焕发出更大的活力,经济社会效益会显著增大。甚至还可以从三峡水库引水补给丹江口水库,支持南水北调工程,并且有可能实现自流,无需提水,这将大大降低工程成本和运行难度。

三峡大坝的建设是一个时代的印记,它见证了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状况与决策考量。虽然如今可能存在一些可探讨之处,但不可否认它已经为我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就像一座历史的丰碑,铭刻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要展望未来,思考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更好地发挥三峡大坝的作用,以及在未来的重大工程建设中如何更加全面地权衡利弊,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决策。亲爱的粉丝朋友们,如果您想深入了解更多关于三峡工程以及我国重大工程建设背后的故事与意义,欢迎关注我们的公众号,我们将持续为您带来精彩的文史与工程科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