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0月初爆发的黄桥决战,关系到党中央开辟苏北、发展华中抗战局面的整个战略任务,意义极为重大。如果打得好,将顺利实现党中央的战略意图,夺取我在苏北的抗日领导权;如果打不好,面对韩德勤的三万多顽军,陈粟的七千人马很可能被“赶到长江去”,意味着“皖南事变”提前上演。

这是一场必须打而又输不起的决战。面对数倍于我绝对优势的敌人,陈毅一面急电中央报告紧急军情,一面急电八路军第五纵队司令员黄克诚率部驰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3日,中共中央向重庆国民党当局严正提出:“韩(德勤)不攻陈(毅),黄(克诚)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借以警告国民党当局不要轻举妄动,否则后果自负。

10月4日,中央向黄克诚部发出指示,电令其立即南下阜宁,并向盐城挺进,迅速驰援陈毅。

10月5日,中原局也向黄克诚部发出了《为配合陈毅部消灭顽韩的政治动员令》。

遵照中央指示和陈毅的电令,黄克诚于10月4日当即率八路军第五纵队主力兼程南下,一路突破顽敌的盐河、旧黄河等防线,连克佃湖、益林、阜宁、建阳、湖垛等城镇,直下盐城。“沿途消灭了顽军第10常备旅和独立第3旅等部,切断了韩德勤的归路,动摇其侧背,威胁其大本营兴化,在战略上对韩德勤造成南北两面作战之势”。

然而,尽管中央的命令指示非常坚决,黄克诚南下的动作非常迅速,对韩德勤的警告非常严厉,但一向以反共摩擦专家著称的韩德勤,并未有所收敛,其在江北消灭新四军的心意已决,早就开始动手了。10月3日,他便率大队人马向黄桥气势汹汹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粟知道,寄希望于黄克诚部迅速南下与新四军进行战役上的支援,肯定是来不及的,也是不现实的。黄克诚部只能从战略上进行配合。好在陈粟也早已坚定了誓与韩顽决一死战的决心与意志,摆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排兵布阵,选取了敌意想不到的最强部队翁达旅作为首歼目标,采用了以黄桥为轴心实施运动防御的作战方针。

最终,胜负的天平倒向了正义的一边,倒向了指挥更卓越的一边,倒向了战斗意志更顽强的一边。完全可以说,陈粟挽狂澜于即倒,干脆利落地打赢了黄桥决战。

回过头来看,尽管我对韩顽提出了“韩(德勤)不攻陈(毅),黄(克诚)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严正警告,希望八路军快速南下与新四军实现战役上的配合,彻底扭转被动局面,但实际上这种战役上的配合,因时间太紧战事发展太快并未实现,只是达成了战略上的配合。

不过,这种战略上的配合也起到了很大的战略呼应作用,至少使韩德勤有所顾忌。特别是经过黄桥决战后,我八路军乘势南下,与新四军会合于盐城东台县白驹镇。从此八路军与新四军两大革命武装彻底打通了战略联系。这对开展苏北乃至整个华中抗战具有极大的战略意义。

陈毅、粟裕与阔别多年的黄克诚在白驹镇相见,彼此都十分高兴、激动万分。陈毅还赋诗一首:“十年征战几人回,又见同侪并马归。江淮河汉今谁属?红旗十月满天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