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许斌

古今对话,文明呈现。由工商银行总行独家冠名的央视《寻找国宝传颂人——中国国宝大会》大型融媒体活动第四季,10月22日走进银行博物馆,解锁金融文化“新地标”,节目已于12月8日晚在央视二套正式播出。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文物爱好者,以及专家学者齐聚于此,共赴一场关于文化、传承和梦想的璀璨盛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节目此番创新升级,将舞台的聚光灯打在一位位“国宝传颂人”的身上,让国宝文物的出现不再只浮于文物表面,而是通过“会讲故事的传颂人”和“有故事的国宝”的双向奔赴,以更贴近大众的方式让多圈层人群关注到文物背后更深层的历史故事、文化渊源以及文明脉络。

一场文化传承的盛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方团队紧锣密鼓,配合有序,忙而不乱, 银行博物馆“化身”央视摄影棚,“长枪短炮”聚光灯,选手专家齐上阵。 一件件深藏于银行博物馆的文物,通过“传颂人”之口中娓娓道来。 选手群体藏龙卧虎,累计拍博物馆文物照片50万张的摄影师、参观过1000家以上博物馆的“文物特种兵”、有擅长主持文化节目的“脱口秀”达人、高校文物课老师、文创设计达人等11位选手一一亮相,对着镜头和专家组讲述银行博物馆国宝背后的故事。 来自银行博物馆、苏州博物馆和复旦大学文博系的专家们,则对选手们的表现逐一点评提问,精彩互动亮点纷呈。

选手中有一位来自大学新闻专业的老师,也是一位资深文物爱好者。他在工作中为学生开设了一门视觉艺术赏析课程,将各类文物运用到课堂教学上。此次他结合中国纸币的发展历史和防伪要求,解读银行博物馆“郑家集杨德兴号”牛角防伪章。选手结合文物的特点,用“技艺之绝”,讲述印章上500多个文字和装饰纹样所展现传统雕刻工艺上的精美绝伦,用“文化之绝”,阐释了印章上《朱子家训》中关于勤俭、立身、持家等人文教化的深刻寓意,用“功能之绝”,概括了传统金融机构利用印章组合来实现票据防伪的智慧。他的讲述也得到了专家评委的一致肯定,对文物从功能到内涵,进行了非常专业的解读,体现了金融和文化的完美结合。

一座国宝典藏的宝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为国内首家金融行业博物馆,银行博物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保存了大量中国古近代金融文物,已是第三度参与《国宝大会》节目制作和宣传。成立24年来,银行博物馆一直广泛开展藏品征集,体系日渐完善,至今已经拥有各类金融藏品3万余件,其中不乏堪称“国宝”的精品。在长达数月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博物馆与央视节目组持续沟通讨论,从文物价值、历史地位、作用意义等角度仔细打磨,最终大明通行宝钞、西汉柿子金饼、钱庄牛角防伪章、试金石对金牌等文物脱颖而出,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金融“国宝”。

比如西汉柿子金饼,是中国早期的黄金货币之一,有作为大额支付和财富贮藏的功能,见证中国使用黄金作为货币的悠久历史,也是当年汉王朝国力强盛的侧面反映。大明通行宝钞,尺幅为34×22厘米,比一张A4纸还要大,是世界上迄今票幅面积最大的纸币。其发行和使用标志着中国纸币史的重要阶段,对研究明代的经济、政治和货币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试金石和对金牌是旧时银行、钱庄或银楼用于鉴定黄金成色的一套工具,现在许多人只知其名,未见其物,虽然其实际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但其引申意义却仍在广泛使用。

一片责任担当的初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央视摄制组在银行博物馆内拍摄藏品

“文化”一词,最早出现于《周易》中,其有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此时以文教化是“文化”一词的基本含义,如今“文化”一词随着时代的变化也有了新的含义,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依照国宝的鉴定标准,国宝的界定并是不看文物的价值几何,最重要的是它必须是中华文明发展的重要见证,每一件国宝中都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也深深地烙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

传承金融文化,践行民族金融领军品牌的责任与担当是中国工商银行创立银行博物馆的初心。通过与《国宝大会》栏目的合作,向公众展示了银行博物馆丰富的文物藏品,体现了在金融文物收藏方面的深厚底蕴,也促进了公众对金融历史和文化的了解。此次活动工总行办公室品牌处、远程银行中心现场指导节目摄制工作。并结合金融工作“五篇大文章”,提升支付便利性等全行宣传重点,在馆内现场拍摄取材。以国宝为媒,弘扬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金融文化,坚守国家之根、铸牢民族之魂,两者的相互融合在节目中实现了从内容到形式的有机统一。

“上海市银行博物馆”官方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