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真知计划#
#寻找故事家#
崇祯,大明帝国最后一任皇帝!在他手中,满眼苍夷遍体鳞伤的大明帝国轰然倒塌了。对于这个结果,崇祯是无法接受的,因此他选择了自缢。
崇祯,历史书中是有明确记载的,我不想多说!但是在我眼里,他并不是昏君,相反还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明君算不上,但至少不是一位昏君。
大明帝国从太祖朱元璋创业至今,已有将近三百年的历史了。辉煌过,也颓废过!崇祯接棒之后,也想重振雄风、再现大明帝国当年之璀璨!
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残酷!祖辈留下了的这份产业,依然气数将尽。凭他一己之力,注定也是无力回天了。
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孜孜不倦的努力着。希望老天可怜他、渴望群臣帮助他,更期望大明江山能够重新焕发生机!
但可悲的是奇迹并没有出现,相反这三者都站到了他的对立面,并且无情的抛弃了他。
此时的崇祯,就像漩涡里的一叶浮萍、狂风中的树叶。虽然努力的挣扎,但结果却只有一个:螳螂挡车,终被历史的车轮碾碎!
站在这艘危在旦夕的破船上,“天时地利人和”尽失的崇祯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就像一个执着的追梦人那样,在自己规划的人生道路上踉踉跄跄的奔跑着!
有的人说崇祯就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倒霉蛋”,其实我想说的是我很羡慕他这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倒霉蛋!
在现实生活中,身处绝境的人有的是。但像他这种坚持不懈的人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选择了放弃!虽然有的时候结局或许是一样的,但努力过和放弃了的过程却是截然不同的。因为很多时候,人生活的其实就是一个过程而已!
好了,书归正传!
为什么说崇祯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倒霉蛋”呢?因为他不明白,大明帝国已经气数将尽了!我们都明白古往今来的一个道理,那就是一个人成事是要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现如今他一样也没有占,就像当年身处十面埋伏之中的“楚霸王”项羽那样,再怎么努力也是枉然的!
天时,连年的天灾让大明帝国雪上加霜!
天启元年春,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大范围冰雪天气竟然持续了40多天,洞庭湖随之冰封。
崇祯六年,黄河封冻,冰坚如石。
崇祯九年,海南岛竟然下起雪来,这场雪一下就是三天,使得草木尽枯。
1641年,苏州的桃花盛花时间比往年晚了将近两个星期。
第二年,江苏省竟然于立夏之际下起霜来。
这样的情形,中国自公元前21世纪建立第一个王朝并进入文明时代以来,在4000余年的历史中简直就是亘古未有啊!
从来没有哪个时代,像明朝末年那么冷过。也正是在这样极度的幽寒之中,各种天灾在明末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集中爆发。
邓拓先生做过统计,整个明朝276年的历史中,全国境内共计发生各类天灾1011次,平均每年发生3.7次。尤其是到了明朝后期,天灾之密集、惨烈,简直到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大明万千黎民,连一年的安度都成了奢望。
与此同时,伴随而来的还有“崇祯大旱”!这场大旱发生在1637~1643年间,其持续时间之长、受旱范围之大,为近五百年所未见。
大明朝当时的“两京十三省”,都相继遭受了严重的旱灾。干旱少雨的主要区域集中在了华北,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这些地区都已经连旱了5年以上。旱区中心所在的河南省,干旱程度长达7年之久,其中以1640年干旱最为猖獗。
干旱事件前期呈现北旱南涝的格局,且旱区逐年向东、南扩大;在1640年以后北方降雨逐渐增多,天气骤然转变为北涝南旱。而且在这期间,瘟疫流行、蝗虫灾害猖獗,简直就如人间地狱一般。
干旱初期,黄河流域仅少数地区有庄稼受害和人畜饥馑的现象。但是到了后来旱区迅速向南扩展,并波及到苏、皖等省,个别地区还出现了有人相食的现象。
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兽皮虫蝇皆食尽,人多饥死,饿殍载道,地大荒。
甘肃大片旱区人相食,陕西绝粜米市,木皮石面食尽,父子夫妇相剖啖,十亡八九。
崇祯年间一个出身官宦家庭名叫姚廷遴的人,在《历年记》中记载了他在上海的所见所闻:
崇祯十五年的上海,由于灾荒满街都是死人。人们晚上回家的时候,由于光线昏暗,很容易踩到尸体。当地有数百名儿童被遗弃,这些孩子只能在路边讨饭为生。后来甚至有人,将这些儿童杀害后烹食。姚还写道:食人者会专门挑选长得肥壮一些的孩子,仿佛是在菜市场里选购食材。明末的一些省份甚至还出现了人肉市场,将人肉明码标价。有人刚倒地就被周围的人肢解殆尽,只剩眼睛还直勾勾地瞪着。街边的屠户若无其事地从死者身上刮肉,就如同屠宰牲口一般,往来行人也习以为常了。
崇祯十二年(1639年),每石米价银一两,崇祯十三年以后,石米涨到银3两至5两。加上沉重的赋役导致民不聊生,最终迫使农民揭竿而起,起义不断,导致明朝崩溃。崇祯时(1628~1643年)外有清兵临境,内有连年旱灾。河北、山东大量灾民弃耕逃亡,很多村庄变成无人村。自然灾害导致了经济的全面崩溃,并激化了社会动荡。崇祯时陕西关中爆发了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很快席卷大半个中国。
像这种无米之炊的情形,纵使崇祯是多么贤惠的巧妇,也无法做出一顿好饭来!
地利,东北的后金之乱、西北的民变给了摇摇欲坠的大明帝国致命一刀!
女真人一直居住在东北地区,后来分为三部。其中一部最为强大,该部明代时称为建州女真。明朝后期,建州女真族在长白山西麓、松花江和辽河流域一带兴盛起来。明太祖时,为包抄和压制北元残余势力,在辽宁一带设立辽东都指挥使司,开始着手控制女真部。
明末崇祯年间国内外的矛盾开始激化,开始于日本侵略朝鲜的万历朝鲜战争,导致明朝辽东边防空虚;边墙外的海西女真诸部内乱不已,均给了建州女真可趁之机。
后来在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的带领下,部族逐渐的恢复了平静和发展。而后在其带领下,开始不断的袭扰明朝的边境。
于是崇祯先后派出了孙承宗、袁崇焕等大将前去平叛,效果还算可以。他们凭借威震八方的“关宁铁骑”、固若金汤的“关宁防线”,总算给崇祯换来了一丝喘息之机。
可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东北刚刚稳定西北又乱了起来!相传当时大明帝国的开创者朱元璋,在开业之初找著名的相师给算了一卦。具体是谁就不知道了,他语重心长的对朱元璋说了这样一段话:
你的事业兴于东南,止于西北!
你看大明帝国的克星,真的从西边边陲跳了出来。
上面我也说过,明朝末期天灾人祸的不断发生,最终导致了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到了崇祯年间,他一面匆忙应对皇太极在边外的威胁;另一方面也要着急忙慌的应对内地的灾荒。所以他为了节省开支,听取了大臣的建议,开始精简机构。
于是被迫对驿站进行改革,而陕西又逢旱灾。而陕西大多数的老百姓,都是以驿站为家,指着驿站生存。驿站的取缔,导致老百姓无法生活,最后只有铤而走险了。明末农民起义,最终爆发于明末天启七年。
从天启七年陕西王二起义开始,经过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和山海关之战,至清顺治十五年败,起义军与明军战斗了17年,与清军战斗了20年。王二、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部农民军从小到大,从分散到集中,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最终推翻明朝。
明末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明朝的腐朽势力,200万农民革命大军在黄河南北、长江上下十几个省的辽阔地区,与明清地主阶级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
明末农民战争,在本就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背后,给结结实实的来了致命一刀!
人和,崇祯这一生遇到的人,要么自始至终的和他斗争到底,要么兢兢业业的糊弄他!
首先,崇祯一上台就遇到了让他战战兢兢的魏忠贤!
魏忠贤在万历时入宫为宦官,熹宗即位,升任司礼秉笔太监兼提督,后掌管东厂。自此开始排斥异己、广结党羽,把持朝政长达二十年之久。在天启年间与东林党人爆发激烈的东林党争,拉拢齐楚浙党官吏加入自己一方,成立了赫赫有名的“阉党”。
时年十六岁的崇祯即位之后,明白魏忠贤始终是一个心腹大患,因此必须要铲除。但他也是一个明白人,知道自己现在和他硬碰硬,根本就没有胜算!
于是他始终与魏忠贤保持一个若即若离的暧昧态度,然后隔绝魏忠贤安排在自己身边的眼线。之后找机会,见缝插针的开始打击“阉党”。最后时机到来之时,又以雷霆万钧的气势,一鼓作气的把“阉党”彻底扫除干净!
终于在天启七年(1627),明思宗朱由检下定决心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魏忠贤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还有崇祯年间的内阁首辅,就像走马观花似的来回换。究其原因就是都不办事,比如温体仁。这位老兄,就是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之辈。
满口的仁义道德,一副和和气气的姿态,就像一个高高在上的正人君子!其实在这背后,隐藏着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对上,总是一副卑躬屈漆的殷勤姿态;对下,则是一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逼人架势!整人、黑人,就是他的家常便饭。
也就是这样的人,把崇祯与真相隔开;也就是这样的人,把崇祯与忠臣良将隔开!难怪崇祯临死之际,发出“众臣误我”这样的感叹!
由此看来,崇祯老兄真是一个生不逢时的“倒霉蛋”!
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真是倒霉倒到家了!一个皇帝当到这份上,真是无语了。崇祯一生都是节俭的,和皇后从来都是一身布衣示人的,更是舍不得吃舍不得穿。
此人也是继承了明太祖朱元璋的精神,每天都是日理万机到深夜。所以对于国家大事,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期间甚至多次拿出自己的私房钱,去赈灾平叛。试问天下诸位皇帝,又有几人能做到这一点呢!
可毕竟是生不逢时啊,再努力也是枉然!毕竟大明帝国的气数将尽,单凭崇祯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回天的。
但这样的“倒霉蛋”,我打心底里是佩服的!因为他那种“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态,是当下每个人所欠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