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知道乾隆皇帝喜欢写诗,但是你知道吗,他写的这四万多首诗竟然只有一首诗,被选入了现代的教学教材之中,而汉高祖刘邦,一生一共才写两首诗,但是都是千古绝唱?
你知道这三首诗都是哪首吗?为什么他们的对比这么明显?答案就在他们的诗作里,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的作品。
千古流传,诗言雄心
公元前202年,烽火连天的战国乱世终于迎来了尾声,在垓下之战中,刘邦以智谋和勇气击败了强敌项羽,统一了四分五裂的中华大地。然而,刘邦并没有立即沉醉于胜利的喜悦中,他知道自己的出身低,当皇帝恐怕会难以服众,他知道那些以兴旺就是他最大的威胁。
事实证明,他的预感十分的准确,公元前196年,刘邦曾经的得力干将英布公然举旗造反。这位昔日的亲信背叛让刘邦心中五味杂陈,他不得不亲自披甲上阵,平定这场来势汹汹的叛乱。当战火平息之后,刘邦踏上了归途,在途经阔别已久的故乡沛县时,往事如潮水般涌上心头:
站在这片承载着他起兵梦想的土地上,刘邦内心激荡。父老乡亲的热情簇拥,昔日旧友的殷切问候,都让这位征战沙场的帝王感慨万千。就在这样的氛围中,刘邦挥笔写下了那首诗——《大风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短小精悍的诗作,浓缩了刘邦复杂的心路历程,字里行间,既有对自身从一介布衣到一统天下的自豪,又充满了对帝国未来的深深忧虑。这其中的"安得猛士"呼唤,是他对寻找忠诚之士的渴望,也是对江山永固的殷切期盼。
完全表达出了刘邦的心中所想,这首诗也被后人一直吟诵,用来表达自己的雄心壮志。
艰难抉择
国家安定之后,刘邦的烦恼并未就此终结,留的烦恼下去新的就会立马找上来。随着岁月流逝,朝堂上不断地提起当时的立储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也是刘邦心头的一块心病。虽然他早已立长子刘盈为太子,但其实他更喜欢的是宠妃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
但是在当时看来,刘盈是嫡子,理应继承皇位,而刘如意知识宠妃生的,地位并没有刘盈高,但是,戚夫人日夜在刘邦耳边低语,希望将自己的儿子刘如意扶上太子之位。她的眼泪和软语如同细水长流,逐渐瓦解了刘邦的意志,让他萌生了废黜刘盈的念头。
正当刘邦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时,一个意外出现了:在一次宴会上,他见到了由谋士张良邀请而来的商山四皓。这些德高望重的隐士选择出山辅佐太子刘盈,他们的举动如同一记惊雷,让刘邦猛然意识到废太子之举将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于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刘邦最终决定继续支持刘盈。在这场风波平息后,他的内心那是五味杂陈,于是为了纾解内心的痛苦,他再次提笔,创作了人生中的第二首诗——《鸿鹄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这首诗以鸿鹄高飞比喻太子刘盈,展现了刘邦对太子地位的坚定支持。然而与此同时,这首诗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刘如意的怜惜与无奈。这首诗记录出作为一个父亲的艰难抉择,更是一个帝王权衡利弊后的政治决断。
才华与数量的较量
现在我们把目光看向乾隆,与刘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乾隆的一生仿佛被诗歌所占据。乾隆帝对诗歌的热爱,几乎到了痴迷的地步。
在他漫长的在位期间,平均每天都要创作一到两首诗,可能我们听着会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但其实对他来说,写诗不仅是一种娱乐,更是表达思想、记录生活的最佳方式,就像是我们现代人看会手机是一样的。
据不完全统计,乾隆皇帝一生一共写了约四万八千首诗,然而,数量并不等同于质量,这个道理在乾隆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尽管乾隆创作了多达四万余首诗,但这些诗作大多如同一潭死水,缺乏生气和灵魂。无论是描绘自然风光,还是记录日常琐事,乾隆的诗作往往显得平淡无奇,缺乏艺术性和想象力。正如后人所评价的那样,这些诗更像是"流水账",而非文学佳作,难寻精品。
有趣的是,乾隆本人对自己的诗作却颇为自得。他甚至狂妄地认为自己的诗集可以与《全唐诗》媲美,当然,在我们现在看来数量可以媲美也是十分厉害的。
在他这四万多首诗中,只有一首诗被纳入小学教材,这一首诗就是《飞雪》,相信大家小时候都学过,具体内容如下:
“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飞入芦花都不见。”
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民间故事呢,据说有一次,乾隆皇帝正在欣赏美景,突然天空中飘起了大雪花,场景十分的美丽。
看到此景,乾隆皇帝不由自主的说到:“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六片七片八九片”,但是说到这,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估计是不知道咋说了吧,而在当时有一位大臣和他一起,于是他立即结了下去:“飞入芦花都不见。”,乾隆皇帝立马展露笑颜。
欣赏与传承
这两位帝王的诗歌创作,不仅反映了他们个人的艺术才能,更折射出他们所处时代的特征。刘邦的诗作中充满了建立新朝的豪情壮志和对未来的深深忧虑;而乾隆的诗则反映了一个太平盛世中帝王的闲情逸致,两相对比,更显出刘邦诗作的珍贵。
从刘邦到乾隆,我们看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诗歌创作态度:刘邦的两首诗,是生命中最璀璨的两颗明珠,凝聚了他一生的智慧和感悟。而乾隆的四万余首诗,却更像是一座堆砌而成的小山,虽然庞大,却难觅精品。这种反差,不禁让人思考: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诗歌价值?
其实诗歌真正的价值不在于数量,而在于其所承载的情感和思想。刘邦的两首诗之所以能够传颂千古,正是因为它们真实地反映的是一个帝王的心路历程,里面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饱含着深刻的情感和思想。
而乾隆的大量诗作,大多就像我们现在的“朋友圈”,虽然实在记录了他的日常生活,但是没有可以欣赏的价值,要是想要专门考察,关于乾隆皇帝的事迹倒是十分有用,作为诗歌来欣赏,就没有特别需要考究的了。
在我国历史上,这两位帝王的诗歌创作不仅是他们个人的艺术表达,更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刘邦的诗歌仍被人们传诵,成为了文学课本中的经典范例。
而乾隆的诗作则更多地成为了历史研究的素材,鲜少有人会为其文学价值而驻足。这种反差,或许正是"诗不在多,有精则存"的最好诠释。
总结:
关于乾隆皇帝的诗作,下面有几首,大家可以欣赏一下:《古稀》
“古希希圣未从心, 负展遑云久莅临。惟是惕乾励朝夕,戒其玩喝度光阴。龙乘不息法一健,象译由来通六音。爱乐纷战向何托,积成三万首余吟”
《观采茶作歌》
“前日采茶我不喜、率缘供览官经理;今日采茶我爱观,吴民生计勤自然。云栖取近跋山路,都非吏备清跸处;无事回避出采茶 相将男妇实劳劬。嫩英新芽细拨挑 趁忙谷雨临明朝;雨前价贵雨后贱,民艰触目陈鸣镛。由来贵诚不贵伪,嗟哉老幼赴时意;敝衣粝食曾不敷,龙团凤饼真无味。”
大家认为怎么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