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魔都很小的咖啡厅,读完了小红书营销实验室和于冬琪共同创作的《种草》,被种草种了草,也为种草种个草。
主笔/ 佳佳
文章架构师/ 拓拔野
出品/ 飞娱财经
某家公司,某位老板,写本书,已经不是什么稀罕事儿。
但小红书太特别了,种草对小红书更特别了,操盘这本书,对一般作者鸭梨山大。
小红书营销实验室团队相当识人,当看到执笔作者是于冬琪,我悬着的心就放下一半了;当读到之恒在创作过程中,从不问提纲结构,只关心作者有没有被激发到,我就知道这本书成了。
种草理念提了这么多年,大体到了高德纳曲线的17.5%进度,有彻底顿悟的、有知行合一的、有跟风未遂的、有皮毛吆喝的、有本能抗拒的……
确实需要一次完整的梳理,来讲明白什么是种草,什么是小红书的种草。
我理解的小红书,不是一款移动互联网APP,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局域时空扭曲产生了某种错配。
改开40多年,一部分人提前富裕起来,刚刚可以远眺更有松弛感的生活;混乱的逆全球化,又将很多确定性打碎,财富流动性降低也让理想主义者降了噪。
商家在品效合一的故事里被各种算法盘剥,消费者在精密计算的信息流里随波逐流。
小红书的反理性、反常识、反中心化,更像是一股清流。
我不是有意将小红书这个平台捧得那么高,我是内心渴望将理想主义者捧得更高。
是那些真心期待美好生活的C,那些有审美调调的KOC,那些真正以消费者为本的商家,那些看起来傻傻的,跟这个聒噪的世界,格格不入的人,他们的故事、磋磨、原则、哲学,很值得被倾听。
这群人,一定是小众的。这群人还在生长,只不过很慢很慢。
单纯从商业侧来看,以今天小红书的用户群、日活、势能,她的营收、利润、规模都完全不匹配,颇有一种「随便挖一个大厂商业VP就能干得更好」的错觉。
这真是错觉,那是你还不理解小红书,暴力数字对这个平台没那么重要,合情合理、有未来性的商业成长才是高层的“野望”。
这个情是小红书底色,这个理是小红书基建,这个未来性是仍在打磨的新型商业生态。
眺望理想全是美好,回归现实全是问题。
《种草》这本书,就是在解决二者的底层矛盾,一方面通过概念、理论、归纳、复盘等,将一种更先进的商业逻辑解释清楚;另一方面通过案例、场景、问题、答案等,将可行性手把手教会小白用户。
冬琪在序言里强调,努力做一本“有用”的书,他基本兑现了。
我衡量这个有用,是他并没有回避主要矛盾,尤其是如何构建种草型组织。
种草固然好,草台班子可种不好。
要现实地看到:
①传统的团队与管理模式,已经成为种草的阻力;
②想种草成功,务必要从效率管理变为体验管理;
③要很幸运地选到能文理兼修的超级员工,建设一支意义感驱动的团队;
④要勇于打破部门墙,让营销部门成为“One Team”;
⑤要重新算账,不能只看一次成交,也要看长期价值。
每一点都在跟世俗的标准和规则做对抗,而且还不能“折中”,否则就会两头悬空。
所以这是一条不内卷、但苛刻的路。
这也很正常,为什么一定要求每一家公司都小红书化呢?凭什么每一个企业都应该获得成功呢?
有这个基因就去干,有这个念就去放大,没有这张底牌就不跟这个风,没有这门手艺就不梭哈。
唯一令后者难受的是,小红书确实代表着未来,掉队感是每一个老板都不愿意接受的,所以在种草这件事上,也出现了「原生种草」、「渐进种草」、「抗拒种草」三浪叠加态,非常合理。
书中举的几个案例,都还很小or小众,这和主流商业语境中,动辄几十上百亿的放卫星格格不入。
但即使如此,这些团队的能量场、决策力、团队文化、组织机制,都展现了一种全新的面貌,在每一个复盘案例里,你都能感知到他们与众不同。
这是主笔的内功,细微代入感极强。
也许我高估了在下沉低价环境下逆流的小红书,但我绝对还是低估了中产阶层复苏到来的小红书。
属于小红书的时代迟到了,但终究还是会来的。
♡ 「飞娱财经」用心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