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需要进一步加强研判科技创新工作的最新趋势和动向,更好地把握当前全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的新特点,深入分析科技创新范式的演变逻辑。
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的新特点和新形势,从价值、主体、客体、路径等4个维度出发,提出科技创新范式的“四维”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该框架,深入探讨了科技创新范式的演变逻辑。
最后,提出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入手,基于科技创新新范式的主体、客体和路径等维度,畅通各环节,拉长长板,塑造新优势,并围绕强化政府职能、发挥市场作用、培养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对策与建议。
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科学研究范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学科交叉融合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加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在充分肯定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推进高质量发展还有许多卡点瓶颈;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等等。在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关键是填补产品质量、生产效率等的“缺口”,增强发展的质量优势,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成长空间、关键着力点和重要支撑。特别是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出现,加速赋能实体经济,使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逐步累积。基于上述背景,科技创新工作要进一步加强研判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和动向,更好地把握当前全球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的新特点,深入分析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下科技创新范式的演变逻辑。
文献综述
现有相关文献主要是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与动向的研究、关于科技创新范式的研究,以及关于如何把握科技创新新范式的策略研究等。这些成果为本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支撑。
1.1 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与动向的研究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整体趋势方面,科技部原部长王志刚认为,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和拓展,基础前沿领域相继突破,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科技创新正在深刻改变世界发展格局,我国发展面临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国科学院院长侯建国认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进入大科学和大融通时代,创新活动的组织方式、政策安排、制度文化等正在深刻重构。
在各国科技创新的聚焦领域方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IITE)分析了2022年上半年世界前沿科技的竞争发展态势,认为各国均在强化对新兴技术的部署,加强对高科技人才的争夺,前沿科技发展竞争愈发激烈。其中:美国国防部制定了新战略,加大对量子、生物、无线电等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日本发布了《量子未来社会愿景(草案)》,扶持开发量子技术的初创企业;韩国计划未来3年向人工智能、数据及网络等三大领域投资164亿美元。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团队(SISS产研等)指出,基础领域的科学研究正在孕育新的交叉学科和重大突破,从微观到宏观加速纵深演进、进阶发展,具有快速转化潜力的应用性基础研究被寄予厚望。
在关键领域未来发展趋势方面,腾讯研究院在其发布的《升维——2023年十大数字科技前沿应用趋势》报告中指出,2023年数字科技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升维”特征,重点关注高性能计算、泛在操作系统、云计算、数字人、时空人工智能、能源互联网、Web3、机器人、数字办公、产业安全等10个热点方向。陆奇认为,技术驱动创新的前沿在移动互联网和云、人工智能、元宇宙、Web3、脑机、量子等领域,这些方向有更多的创新创业机会。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上海中心和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团队(SISS产研等)认为,在探索宇宙方面,近年来大量研究集中于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LIGO)所探测的引力波信号及其衍生的中子星合并、黑洞合并、原始黑洞、暗物质等方向,以及根据盖亚(Gaia)空间望远镜数据构建的星图、根据“普朗克”太空探测器数据绘制的前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等方向;在材料研究方面,材料科学与化学、能源、应用物理等领域呈现出深度融合的趋势,太阳能电池、传感、催化等是多个学科领域共同关注的重点方向。
1.2 关于科技创新范式的研究
在对科技创新范式内涵的认识上,胡志坚认为,科学革命,就是一种新的科学范式颠覆或替代旧的科学范式的过程,并指出当前世界科学研究前沿仍然处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范式统治下。芮明杰认为,科技创新范式是指基本的科技创新式样,从创新的开放程度来看,创新的范式有3种:封闭式创新、开放式创新、半开半闭式创新。隋映辉认为,科技创新范式转变会催生出新的发展系统和经济格局。
在对现阶段科技创新范式的把握上,薛菁华等认为,现阶段科学研究的新范式主要为数据密集型科研范式和开放科学范式。赵志耘和杨朝峰提出了共生创新的范式,认为共生创新能产生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共生效应,使系统内各创新主体的生存能力和扩张能力得到提高。胡丹丹和杨忠在回顾国外经典创新范式的基础上,结合以腾讯为代表的新兴互联网企业的创新实践,基于中国情境提出了“微创新”这一创新范式;其认为,微创新是组织在高度不确定的竞争环境下谋求生存,并获得竞争优势与长足发展的一种竞争策略和战略选择。王安民等将拥有先进技术资源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嵌入平台企业,进而分享平台企业的资金、市场、渠道等资源的模式称为“嵌入式创新范式”。
在对当前科技创新范式变革趋势的分析上,张玉明等认为,创新范式正在向共享创新加速演进。李万认为,范式变革悄然酝酿,大数据和智能化正在成为科学研究的“第四范式”;资源配置方式和科研组织模式显现出政府主导、市场主导、共享发展等3种类型交互演进的特征。陈劲等认为,企业创新范式的转变主要体现在从企业经济意义型创新迈向企业社会责任创新、从企业间合作创新迈向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从平台商业生态圈创新迈向平台社会生态圈创新等几个方面。
在对科技创新新范式特点的把握上,周代数认为,数字化是新发展格局下关乎全局的核心变量,推动了科技创新范式的深度嬗变,体现为创新要素数字化、创新组织网络化、创新节点平台化、创新链路双向化等特点。宋宏认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产品开发”的线性科研模式已经不利于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线性科研模式的反思与突破,是近年来世界科技界关注的重点。庄珺认为,新科学、新技术、新产业的诞生不再遵循单一的“线性”模式,加速推动知识、技术、产业的融合迭代是国家、地区、城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异军突起的主要路径,大数据研究成为继实验科学、理论分析和计算机模拟之后新的科研范式。
1.3 关于如何把握科技创新新范式的策略研究
在把握科技创新新范式的政策支持上,张艺和陈凯华认为,当前“政府—产业—大学”三螺旋创新范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三螺旋创新的核心观点是知识生产模式和非线性创新思想,强调创新主体之间非线性互动的动力机制和实现持续创新的制度安排。肖汉平认为,在新发展阶段,需要有全球视野和开放包容的心态,广泛汲取国内外科学研究与创新范式的经验,推动科学研究与创新范式的融合,建立适合新时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科技创新新范式,引领科技强国建设,并提出了政府行动方略,包括:强化基础研究,优化科学研究空间布局,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研究中心体系;强化技术科学教育和研究,建设国家技术科学研究中心,打造共性技术开发平台;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加强应用导向的基础研究,突破核心技术的“卡脖子”瓶颈等。侯建国认为,我国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先机、赢得主动,必须把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作为战略举措,准确把握变革趋势与发展规律,从前瞻布局、科研选题、机制创新、模式变革等方面着手,有效提升科技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努力打造创新发展的引领态势和竞争新优势。李辉认为,推动“范式转换”正契合中央对上海提出的“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一要求,如果在某个学科领域实现了“范式转换”,就形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
综上,目前关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与动向的研究体现为跟踪全球主要国家的重大事件并侧重于热点领域,研究对象正从高校和研究机构转向领军企业,且在系统性的前瞻趋势研判上尚缺少稳定、持续的研究。关于科技创新范式的研究,有的侧重于狭义的科学研究范式,有的则着眼于企业创新范式乃至广义的创新生态这一新的创新范式;虽然均产出了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成果,但在更好地指导地方科技创新工作上还存在落地转化的困难。总体来看,现有文献多集中于探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趋势,或是围绕科技创新范式本身展开研究,而对于科技创新范式演变逻辑的分析还较为缺乏,因此需要开展进一步的系统性研究,厘清演变机理,以期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建议。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环境特点和发展趋势
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技创新活动进入高度密集期,新技术和新产业给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带来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以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和应对全球挑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共同的战略选择。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的环境形势和发展趋势均呈现出新的特点。
2.1 科技创新的环境新特点
一是创新需求的变化。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是历次科技革命的根本驱动力。当前,人民群众需求的新变化(如对医疗、健康等的需求),以及越来越多元的个性化需求,驱动着以转化医学、精准医疗、脑科学、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
二是思维范式的变化。
以往科技革命是基于对物理规律决定的因果律的认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大数据思维范式则是基于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建立万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三是创新供需关系的变化。
新一轮科技革命既创造了新供给,又创造了新需求,加速了生产、就业、分配、消费等各环节的重构,推动了经济发展模式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随着互联网、大数据、3D打印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需求、定制化生产迅速增加,新的业态和模式不断出现。这对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政府管理等均产生了重大影响。
四是创新关注点的变化。
近年来,全球气候恶化、地缘政治局势收紧,风险性、不确定性和复原力成为重要的创新关注点。全球危机促使科技创新政策愈加重视“安全化”。例如,在合成生物学等发展前景广阔的领域,研究存在固有风险。这是因为研究人员需要基于工程生物系统,即微生物,对生物体的基因组进行设计、改造乃至重新合成,以产出一系列生物分子和材料。如今,科学家可运用AI的代谢建模、CRISPR工具和合成遗传线路等,控制代谢、操纵基因表达并构建生物生产的途径。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促使科技创新政策更加关注“安全化”。
2.2 科技创新的发展新趋势
一是科技创新广度显著加大。
宏观世界大至天体运行、星系演化、宇宙起源,微观世界小至基因编辑、粒子结构、量子调控,都是当今科技研究的最前沿。人类在宇宙星系天体研究中不断取得重大突破,迈进了太空探索的新时代。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拍摄到了首张深场宇宙红外全彩图像,将引领未来几代人对宇宙的无尽探索。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阿尔忒弥斯计划发布月球任务,将为未来的火星探索铺平道路。包括“中国天眼”、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原子钟等在内的大科学装置逐渐向超宏观、超微观等极端方向发展,将推动多元领域的技术进步。在量子领域,量子调控、量子计算等使微观物质结构迈向调控时代。
二是科技创新深度显著加深。
深空探测成为科技竞争的制高点,深海、深地探测则为人类认识自然拓展了新的视野。在深空领域,我国通过天宫空间站、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展开了对航天科技的探索与对深空的探测。在深海领域,“探索一号”科考船搭载“奋斗者”号万米载人潜水器,圆满完成了国际首次环大洋洲载人深潜科考任务,带领人类从近海走向深海。在深地领域,“智能导钻系统”先导专项开启了对地球深部的探测。
三是科技创新速度显著加快。
以信息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快速发展,大大拓展了时间、空间和人们认知范围,人类正在进入一个“人机物”三元融合的万物智能互联时代。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迭代,与生物、能源、制造、材料等领域的前沿技术交叉融合,催生链式变革。人工智能技术加速发展,给各行各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随着算力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在现有5G的基础上,设备将拥有更加强大的计算能力,并为6G时代的到来做好准备。在人工智能预测方面,使用AlphaFold2、RoseTTAFold和trRosettaX-Single算法,仅需几天时间即可基于蛋白质分子的线性氨基酸序列预测折叠的3D结构,以解析蛋白质结构,从而将结构数据未知的人类蛋白质数量从4 800个减少到29个。尽管人工智能的应用始终存在挑战,但其预测蛋白质结构的能力对所有生命科学均产生了影响。人工智能技术也将继续在许多行业中重塑工作流程,并给各学科带来新发现。
四是科技创新精度显著增强。
当前,生物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快速发展,推动生物大分子和基因研究进入精准调控阶段,从认识生命、改造生命走向合成生命、设计生命,在给人类带来福祉的同时,也带来了生命伦理方面的挑战。在脑科学和基因组学领域,类脑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与此同时,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方法也从不同视角揭示了分子图谱和细胞途径,使得研究人员能够逐个细胞地确定代谢物群体。在未来,可能拥有在生物体中甚至单个癌细胞中进行检测的能力。再生医学的成功可能会促使更复杂的组织再造的实现,使得更多人群可以从精准诊治和健康医学中受益;再加上新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可穿戴医疗设备和AI辅助数据分析等的涌现,共同促进了生物经济的蓬勃发展。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范式演变分析
对于科技创新范式的定义,在相关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其是一个系统概念,是指科技界和产业界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科技创新理念体系,涉及科技创新价值(目的和方向)、科技创新主体、科技创新影响因素、科技创新路径等多个维度。从科技创新范式所涉及的关键维度出发,构建了科技创新范式演变的一般分析框架(见图1),主要由价值、主体、客体、路径等4个维度构成。对以上“四维”的差异化回应,即构成了不同的科技创新范式。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呈现出新特点和新趋势,推动科技创新范式在这4个维度上发生新的变化。
3.1 价值维度:为何要进行科技创新
一方面,从需求牵引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人们早已不再满足于基本的温饱需求,而是追求更舒适、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生活。由此,科技创新的价值从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逐渐演变为利用新科技不断提升人们的幸福感,以期创造更舒适、更多元化、更个性化的应用体验。这也是科技创新的目的所在,是科技创新最大的牵引力。
另一方面,从驱动力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人类社会所依赖的科学、技术和产业体系已高度复杂化,数据、信息与知识的更新速度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更加依赖于系统的、高可信度的科学数据,以及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处理海量数据,进而解决复杂场景下的科学问题。可见,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已成为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重要力量。新范式下,数据既是科研手段和工具,也是重要的创新要素,能够与其他要素实现相互赋能,促使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提升。
3.2 主体维度:由谁推动实现科技创新目标
科技创新活动涉及多种类型的主体,主要包括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和中介机构等。其中:企业通过对基础知识进行开发,将基础知识转化为科技成果,并利用自身市场优势,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从而创造科技创新收益,是技术市场化的直接主体;高校与科研机构通过开展创新活动,提供科学知识,在创新系统复杂网络中起到促进研发的效用,是科技创新的知识主体;政府为创新活动提供了政策及制度环境,在创新系统复杂网络中具有监督作用,是科技创新的治理主体;中介机构为创新活动提供了知识服务平台,在创新系统复杂网络中具有促进研发成果转化的作用,是科技创新主体之间开展知识创造、技术互惠、创新服务等活动的桥梁。
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科技创新活动主要遵循“封闭”原则。基于技术保密的考虑,创新主体一般独自承担技术创新任务,依靠自身的创新资源和持续的内部技术开发,形成新创意、开发新产品和推出新服务,以维持核心竞争力。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和新科技革命的爆发,科技创新日益复杂化,单个国家或企业越来越难以掌握一项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全部技术知识和创新资源,各创新主体开展一项创新活动所面临的挑战愈发严峻。由此,“开放式创新”的概念被明确提出,创新主体间边界被打破,并呈现开放状态,互动合作关系日益紧密。
在此时期,创新活动从封闭范式转变为开放范式,创新主体主动地联络外部主体以获取创新知识和创新资源。单个创新主体往往会与多个外部主体进行合作,多个外部创新主体又同时与其他外部主体进行合作,于是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创新主体相互交织的网络结构,如产业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虚拟创新平台、产业园区及国际科技合作组织等。在这一过程中,全球范围内的生产主体之间的互动网络逐渐演变成为创新主体之间的互动网络。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的新兴技术迅猛发展,并得到了广泛应用。创新主体间的互动合作突破了时空限制,实现了跨组织、跨区域发展,逐渐形成了全球性的创新网络。跨国企业则成为新时代创新活动的重要主体力量。
3.3 客体维度:哪些因素影响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活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涉及组织模式、创新资源、创新基础设施和创新环境等。
从组织模式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的任务和目标日益复杂化。一方面,新的科学技术的诞生往往需要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即基础学科之间、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相互联系,宏观和微观相互统一,还原论和整体论相互结合,物质、生命、信息三大学科深度融合。尤其是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的驱动下,认知科学、脑科学、神经科学、生命科学等涉及人类自身的科学与计算机科学、电子科学、机械科学、控制科学等工程技术学科实现了跨界交叉融合。在学科的交叉点上,孕育了大量新的科学生长点,产出了大量改变世界的科技成果,促使科学实现整体融合并产生革命性变化。另一方面,科研任务的高复杂性还需要跨多个部门的组织力量,“大科技”“大投入”的特点日益明显。例如,在以载人航天、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C919大飞机为代表的一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中,政府的组织作用更加显著。“有组织科研”成为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推动科技进步的重要形式。此外,万物互联互通推动创新活动向开放合作的方向发展,基于全球科研网络“认知盈余”的众包式研发模式促使“大小企业”协同创新成为主流。
从创新资源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各类创新资源加速流动,有利于非中心国接受更多的知识外溢。近年来,部分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企业等积极向外寻求发展空间。例如,跨国公司纷纷设立离岸研发机构,促使研发组织的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有的跨国公司通过整合提升了其研发机构的层次,有的则增加了研究机构的数量。
从创新基础设施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大科学设施成为高水平科研成果的“策源地”。例如,21世纪以来,物理学界的3项重大突破(证实中微子振荡、发现希格斯玻色子、发现引力波),都是通过大科学设施取得的。大科学设施不仅能够吸引世界各地的科研人员前来开展合作研究,还能在设施的建设、使用过程中,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顶尖科学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从创新环境来看,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开放创新成为创新活动的主要理念。基于这一思想,积极营造开放创新的氛围、优化创新环境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在此基础上,打破各类创新主体之间的壁垒,拓展开放式创新的广度和深度,密切关注全球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以实现合作共赢。
3.4 路径维度:怎样确保实现科技创新目标
早期的创新模式遵循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设计开发、中试生产,再到市场应用的线性流程。当前,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线性创新模式已难以满足创新活动的要求。创新活动的高效开展需要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互动,以及研究开发、原型设计、生产制造之间的系统协同。而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之间的路径是多重的、不均衡的和非线性的。从“科学推动的技术”到“市场拉动的技术”,从“基于技术的创新”到“基于科学的创新”,都将带来新的机遇。只有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才能孕育出高质量的科技创新活动。
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最新提出的“全过程创新”,则强调了科技创新是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加速的从“0到10”的全过程;要树立科技创新全链条观念,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综上,基于科技创新范式“四维”理论分析框架的范式演变逻辑如图2所示。
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已有研究的梳理,深入分析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科技创新范式的演变趋势,揭示了科技创新发展的新趋势。同时,我国正处于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作为核心驱动力,不仅能填补质量缺口、增强发展质量优势,还能推动经济发展实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的深刻转变。未来,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将进一步拓展与深化科技创新范式,推动实体经济与新技术深度融合,形成新的增长点。面对这一历史机遇,应紧跟科技创新前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最新趋势,积极应对挑战,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不断推进科技创新范式迭代,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构建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提供有力支撑。
具体来说,要从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体制机制改革举措入手,基于科技创新新范式的主体、客体和路径等维度,畅通各环节,拉长长板,塑造新优势。
一要强化政府的宏观统筹职能,优化科技创新全链条的路径管理。加强政府部门间的协同,推动政策落地形成闭环;加快健全战略科技力量分类分层统筹协同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入和选题凝练“双机制”,促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积极争取将重大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纳入新型举国体制任务储备池、能力储备池。
二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系统性打造科技领军型企业。建立民营企业家与市领导常态化对话沟通机制,全力培育本土科技领军企业;加大创新联合体政策供给,加快构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机制;发挥企业出题者作用;开展市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打造“成果熟化”的系统模式创新路径。
三要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提升科技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加快探索贯通式人才自主培养模式,率先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建立有助于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超常规选拔机制,把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育重心放在青年人才上;制定海外机遇窗口期动态感知、快速应对措施,积极代表国家参与国际人才争夺;探索海外引才海外用的“安全屋”机制,开拓海外引才新视野新局面。
四要加速推动科研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化,着力完善国内外协同创新网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基础性制度改革,降低成果转化交易成本,健全巡视审计和尽职免责机制,提升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能级;建立科技成果转化财政资金投资引导基金池,探索建立有利于培育壮大长期资本和耐心资本的考核机制;建设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球跨境技术贸易中心,营造开放的技术要素市场环境。
本文来源于《创新科技》2024年第11期。傅翠晓、庄珺,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产业创新研究室研究员。文章观点不代表主办机构立场。
◆ ◆ ◆
编辑邮箱:sciencepie@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