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眼睛与脏腑经络紧密相连,“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黄斑位于视网膜的中心部位,属中医 “瞳神” 范畴,其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脏腑气血的濡养和经络的通畅。任何导致脏腑失调、气血不足或经络阻滞的因素,都可能引发黄斑病变。

二、病因病机

(一)肝肾阴虚

  1. 先天不足与年老体衰
    • 肾为先天之本,藏精生髓,肝藏血,肝肾同源。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或随着年龄增长,肝肾之阴自然衰退,不能濡养目窍。就像树木失去了水源的滋养,黄斑得不到肝肾精血的充分供应,从而引发病变。例如,老年人肝肾渐虚,黄斑病变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2. 情志过极与房劳过度
    • 长期情志不舒,如焦虑、抑郁等,易导致肝郁化火,灼伤肝肾之阴。另外,房劳过度也会耗伤肾精。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灼伤黄斑区脉络,使气血津液代谢紊乱,进而引起黄斑病变。

(二)脾虚湿盛

  1. 饮食不节与劳倦过度
    •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过度进食生冷、油腻食物,或长期劳累,损伤脾气。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停,聚而成痰。痰湿上犯目窍,蕴结于黄斑,可导致黄斑病变。比如,一些人长期暴饮暴食、生活不规律,容易出现脾虚湿盛的情况,增加黄斑病变的发病风险。

(三)气血瘀滞

  1. 外伤与久病入络
    • 眼部受到外伤,损伤脉络,导致气血瘀滞。或者久病不愈,邪气入络,使气血运行不畅。气血瘀滞于黄斑区,影响其正常的气血供应和营养代谢,从而引发黄斑病变。例如,眼部手术后遗症或患有慢性眼病的患者,容易出现气血瘀滞型黄斑病变。

三、临床表现

  1. 视力下降
    • 黄斑病变最主要的症状是视力减退。患者可能感觉视物模糊,如同隔着一层薄雾,阅读、驾驶等日常活动受到明显影响。这是因为黄斑是视觉最敏锐的区域,一旦发生病变,对视力的损害较为直接。
  2. 视物变形
    • 患者看到的物体形状发生扭曲,直线可能看成曲线,方形看成不规则形状。这是由于黄斑病变导致视网膜上的成像出现异常,视觉信息传递错误。
  3. 色觉异常
    • 部分患者会出现色觉改变,如颜色变淡、色彩分辨不清等情况。这是因为黄斑区的病变影响了视网膜对不同波长光线的感知和处理。

四、辨证论治

(一)肝肾阴虚证

  1. 症状
    • 视力下降,视物变形,眼内干涩,头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2. 治法
    •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3. 方剂
    • 杞菊地黄丸加减。方中枸杞子、菊花滋补肝肾明目,熟地黄、山茱萸等滋阴补肾,牡丹皮清泻虚火,茯苓、泽泻利水渗湿,使滋补而不滋腻。若阴虚火旺较盛,可加知母、黄柏以增强降火之力。

(二)脾虚湿盛证

  1. 症状
    • 视力模糊,黄斑区水肿或渗出,肢体困倦,腹胀便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2. 治法
    • 健脾利湿,化痰通络。
  3. 方剂
    • 参苓白术散加减。人参、白术、茯苓等健脾益气,薏苡仁、砂仁等祛湿利水,桔梗载药上行,使药力直达病所。若湿盛者,可加车前子、泽泻以增强利水渗湿之效。

(三)气血瘀滞证

  1. 症状
    • 视力下降,眼底可见黄斑区脉络瘀滞,或有出血、色素沉着,眼部胀痛或刺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
  2. 治法
    • 活血化瘀,通络明目。
  3. 方剂
    • 血府逐瘀汤加减。桃仁、红花、川芎、赤芍等活血化瘀,牛膝引血下行,桔梗、枳壳一升一降,调节气机,柴胡疏肝理气,当归、生地黄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可根据情况加用丹参、泽兰等增强活血化瘀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