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管教方式关注的是教给孩子不要做什么,或者因为别人是“那么说的”而去做什么。正面管教关注的是教给孩子要做什么。
这个观点其实我只赞同一半,很多家长是常常有不要这样,不要那样的话,或者大家都是这么做的,你也这么做。但还是会关注教会孩子做什么的。
甚至有时候会出现,我觉得那是好的,就必须给你,教会你的情况。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抱着“说教”的态度去做的,孩子只是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整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
特别是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往往就会偏离,觉得“犯了错”就必须要接受相应的惩罚,而不是去解决问题。(这里说的是正常的错误,而不是那种伤害自己和伤害他人的事情。)
前几章已经多次强调,惩罚对于孩子的长期成长会起到不好的效果。所以,我们要做的是关注解决问题,而不要关注于惩罚。
如何关注于解决问题,书中给出了四个原则(3R1H)
1、 相关;2、尊重;3、合理;4、有帮助。
和前一章所说的“逻辑后果的四个准则”很像。其实核心点就是尊重、不要涉及到无关的、不合理的东西,对于解决这件事有一定的效果。
书中举了两个例子都是在学校班会上引导学生们用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态度,解决一些孩子的“不良举动”,这里就不多说了。
目前咱们国内的中小学已经开始配置心理老师,有些地方也开始对老师进行心理讲座的培训,但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很难去实现书中所说的让老师去应用一些如同这本书一样的教育方法。
我们最重要的还是家长本身对孩子的一种正面的管教方法,必要的时候也可以联系老师进行家校配合,比如可以请老师偶尔抽出时间陪一下孩子做一项事情,让孩子觉得老师是在关注着他,他可能会更有动力。
说会解决问题本身,还是之前所说,不要代替孩子解决问题,要让孩子参与其中。只要给孩子机会,孩子们会比大人更善于解决问题。
我们要做的就是教给孩子生活技能,为孩子提供机会发展他对自我能力的感知力。在教给孩子承担责任和解决问题的技能并且让孩子明白尊重你的要求。
而不是什么事情都替他解决,或者对他说教一番,就让他自己去摸索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
而在关注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个内在的价值五两的人生技能就是让孩子知道“冷静期”的价值。
在试图解决问题之前,绝大数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一段时间的冷静。让孩子理解并学会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们需要一个积极的“暂停”,让我们的情绪冷静下来,才有助于理性思考,更有效的解决问题。
书中给出了如何积极的“暂停”的指导原则。
1、 花时间训练;
2、 让孩子们自己不止他们的“暂停”去——这是一个有助于他们心情好转一遍做得更好的小地方。
3、 事先和孩子们(或学生们)商量好一个计划。
4、 最后,要教给孩子,当他们的感觉好起来之后,如果问题仍然存在,就要紧跟着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或做出弥补。
所谓“暂停区”就是当自己情绪化的时候,一个能让自己独处冷静下来的区域。可以在这里面做一些愉快轻松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恢复。
事先和孩子商量在和孩子的相处中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哪怕很多时候孩子其实自己没有什么主意,也要用商量的方法把你的主意告诉他们,这会让他们觉得受到尊重,更有参与感。
要帮助孩子探讨问题,话术也是少不了的。
如果,我们总是喜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你在质问他,其实有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在质问。
和孩子探讨时需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自己思考,不要直接告诉孩子答案,可以问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比如:“你当时想要完成什么?”、“你对发生的事情有什么感觉?”、“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了那件事情的发生?”、“你从这件事中学到了什么?”、“你怎样才能把这次学到的东西用于将来?”、“你现在对解决这一问题有什么想法?”之类的。
书中给出了启发式问题的指导原则,如下:
1、 不要预设答案。
2、 如果你和孩子中有任何一个人心情烦躁,则不能体温。
3、 你问的启发式问题要发自你的内心。
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喜欢预设答案,在提问的过程中就容易有暗示性的语言或语气,那样就无法真正地读懂孩子的内心。
这一章的内容比较少,内容还是主要强调了需要专注于解决问题。
我也觉得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很重要,可能也是因为我本身不是一个特别擅长解决问题的人。
幸运的是,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大部分还算简单,我会试着像书中所说的那样,引导他们去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问题(需要去帮助他们,但决不能完全代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