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丘市辛中驿镇,有一口“功勋井”。这口井的成功开发,揭开了古潜山油藏千古之谜,宣告了华北油田的诞生。它,就是任四井——华北油田第一口日产千吨的高产油井。
在讲解员李海霞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任四井纪念馆。一幅幅生动的影像图片、一本本翔实的档案资料、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仿佛在诉说着任四井的开发建设历程以及一个个催人奋进的故事。
时间回到1975年初,3269钻井队接到钻探任四井的通知,日夜兼程赶赴任丘市安营扎寨。深冬时节,滴水成冰。伴着春节的鞭炮声,3269钻井队开始顶风冒雪抢装钻机。饿了,啃干硬的冻馒头;渴了,喝一口冰水。“穿着‘道道服’的队员顾不上支锅搭灶,一来到井场就顶着风雪干上了。晚上,帐篷不够用,有的队员就睡在村子的马棚里,有的干脆棉工服一裹,就在雪地里猫一宿,醒来棉帽上、眉毛上、头发上结了好多霜……虽然当时的设备比较落后,但队员们的钻井速度一点也不慢。大家都憋着股劲儿,一定要打出油!在设备和施工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他们用了不到4个月的时间就钻进3200多米。”李海霞介绍,1975年5月27日,3269钻井队员在古生代地层发现8颗油砂。按常规,这口井应结束钻井开始试油。但为了解开古潜山油藏千古之谜,钻头继续向灰岩深处钻进……队员们以“错过发现大油田的机会不是过错,而是失职”的责任担当,向“一定要打开老地层,冲到新领域”的目标努力。1975年7月3日凌晨,随着黑色油流奔涌而出,整个任四井井场沸腾了,任四井喜喷高产工业油流,最高日产油1014吨。
任四井的诞生,揭开了华北油田石油大会战的序幕。1976年1月,3万石油大军从大港、胜利、大庆、长庆、玉门等油田奔赴华北油田,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一时间,在华北冀中平原的盐碱滩上,帐篷、木板房、野营房或简易平房星罗棋布。“冬春一片白茫茫,夏季炎热无荫凉。上班劳动顶烈日,下班行路无遮挡。走进食堂似蒸笼,回到帐篷热难当。”这是1976年华北油田大会战初期现实环境的真实写照。但一批批石油人不畏艰辛,拼搏奉献,会战捷报频传,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华北油田打成多口千吨井,实现了当年勘探、当年开发、当年建设、当年收回全部国家投资的“四个当年”。
目前,华北油田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跨地区、多业务的综合性能源企业,涵盖油、气、新能源、工程技术和综合服务五大业务,生产区域主要分布在冀中、内蒙古、山西南部,年综合能源当量规模718万吨。勘探开发近半个世纪,华北油田形成了“全方位整体优化、全要素经济评价、全过程系统控制”精细管理经验,建成了中国最大碳酸盐岩高产大油田,第一个打出了全国单井产量最高的油井——任九井(初期日产5400吨),第一个为首都北京输送天然气,建成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化规模化煤层气田,累计生产原油突破3亿吨。聚焦建设千万吨当量综合能源公司、打造世界一流现代化能源企业的战略目标,华北油田力争到2027年,原油产量达到600万吨、天然气产量达到10亿立方米、煤层气产量达到30亿立方米、新能源折合原油当量100万吨并保持长期稳产。
如今,任四井已经成为华北油田的象征和骄傲。“任四井传递给我们的是华北油田人‘探索创新、科学实践、乐观奋斗’的精神,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石油人积极应对发展中的严峻挑战,以‘从严’的精神、‘求实’的作风,迎难而上,敢为人先,肩负使命责任,用智慧和汗水,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李海霞说。
来源:沧州日报
记者:李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