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定均:从冷板凳到荣耀之路
“皮有功,少晋中。”在 175 位开国中将里,皮定均因毛主席这一批语而声名远扬。此“功”,无疑是 1946 年中原突围时,他率一旅成功突出重围,为中原军区留存了希望之火种。
然而,皮定均在中原突围后,并未一路顺遂尽享荣光。不然在 1955 年评定军衔时,军委对他的初评怎会只是少将?
一、七年低谷
1946 年 8 月,皮定均旅整编为华中野战军第十纵十三旅。此后,皮定均仿佛陷入了一段被遗忘的时光。他和他的部队在后续的诸多战事中,未能如中原突围那般大放异彩。或许是因为当时局势复杂,优秀将领众多,战场局势瞬息万变,皮定均虽有卓越才能,但未能获得足够的机遇展现全部实力,只能在一些局部战斗中默默耕耘,等待着再次证明自己的时机。在这漫长的七年里,他就像一颗被暂时尘封的明珠,在等待着被拭去尘埃、重放光芒的那一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定均:蛰伏与砥砺前行
起初,皮旅上下皆认为在华中只是权宜之策,笃定迟早会回归中原军区。彼时,中原军区机关成功突围后与延安会合,崭新的指挥机关得以重建。
皮旅的根源实则可回溯至 129 师、晋冀鲁豫体系,曾在刘邓首长的指挥下奋勇作战。李先念、王树声以及刘邓首长均曾向中央恳切请求,期望这支建制完备、实力强劲的皮旅能够回归。然而中央另有周全考量,当时华中正值大战,如苏中战役激战正酣,粟裕、张鼎丞等向中央恳请留下皮旅。综合诸多实际情况,中央最终决定将皮旅留于华中。
虽初衷良好,但现实却差强人意。在那个特殊的革命战争年代,与如今全军整齐划一的状况截然不同。各大军区彼此隔绝,干部之间相互陌生,部队战斗风格大相径庭,风土人情亦各有不同,极易产生隔阂。
简而言之,皮旅在华中野战军的经历颇为坎坷。华中方面甚至一度试图将皮旅与其他部队合并重组,幸得中央体恤,顾及皮定均与皮旅官兵的情感,未予同意。
1947 年 2 月华野组建,皮旅因种种复杂因素未被编入主力纵队,而是定编为华东野战军独立师,暂由一纵(叶飞)指挥。不过在行政编制、后勤供应以及人员管理等方面皆独立运作,遇有事务直接向华野总部汇报。
或许有人会质疑,这难道不是好事吗?地位似乎颇高,比纵队下辖之师更为优越。但正如前文所述之“消失的皮旅”那般,独立师并非常规建制单位。其通常授予刚从地方部队升格而来的准主力部队,或因性质特殊难以按常规作战部队安置之类的情况。总之是被特殊对待,而这种特殊对待,对皮旅而言并非赞誉之意。
华野亦有所弥补,任命皮定均为六纵副司令员,协助王必成。王必成与皮定均虽都有红四方面军经历,但并无交集,且皮定均资历稍逊于王必成。
皮定均在六纵参与作战指挥,然而过程并非顺遂。六纵长期在王必成统领下,作战风格以猛冲猛打闻名,战术技术层面略有不足。皮定均则不倾向于死打硬拼,每逢攻坚战,更偏爱迂回包抄、另觅巧径,故而与“王老虎”在作战理念上难免出现分歧。
1947 年 2 月莱芜战役,六纵全力猛攻莱芜口镇,9 个团攻打国军 1 个团驻守的工事,却久攻不克。六纵司令部作战科副科长季珏曾回忆:“六纵队的作风是三板斧,猛打猛冲,擅长野战,不善攻坚。”
口镇乃粟裕精心布设的大口袋阵的关键地部,若无法攻克,李仙洲从莱芜撤出的部队便极有可能冲破防线。王必成向前沿部队下达死命令,不惜一切代价也要拿下,然而仅有决心而不顾及实际情况实难成功。六纵参谋长杜屏亲赴前线查看,亦向主攻营营长下达死令,务必攻克此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皮定均:蛰伏与机遇
主攻营长汇报说,敌人盘踞在城隍庙,最后那条仅有十几米宽的街道被敌方强大火力严密封锁,我方每次冲锋都受阻,一波冲上去便出现大量伤亡,根本没办法突破,于是向参谋长请求拿个主意。
杜屏却回应称自己也没什么办法,让营长自行看着办。
提及这一细节,意在说明在长期猛冲猛打作战风格的主导下,六纵面对攻坚难题时显得毫无办法。随后皮定均站了出来,决定先暂缓对城隍庙的强攻,改为安排部分兵力对该据点进行牵制,同时集中主要兵力去攻打口镇南门,以此来阻拦从莱芜城方向撤过来的国军,这般做法也算是勉强化解了眼前的危机。
皮定均的战术打法与六纵一贯的风格难以契合,所以他就越发显得格格不入,遭受冷遇排挤也就不难理解了。只是他完全没想到,这一被冷落的状态,居然持续了长达七年之久。
二、机遇垂青有备之人
皮定均在六纵还曾有过短暂出任参谋长一职的经历,不过多数时间是以副司令的身份履行职责,后来又担任了 24 军副军长。
他担任参谋长的时间段是在 1948 年 5 月至 10 月,这个时间节点很是关键,正好赶上华野在淮海战役前极为重要且颇具影响力的豫东战役和济南战役期间。当时原参谋长杜屏离任,前往四纵十师担任师长去了。皮定均便以副司令的身份兼任参谋长,一直到 10 月份由赵俊接替,他才不再兼任这一职位。
杜屏的离任,很难判定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
随着解放战争不断推进,越到后期参谋长这一职位的职责分量就越发重要。皮定均兼任这 5 个月的参谋长,或许是因为当时指挥任务加重,又缺乏可用的合适人才。然而在这 5 个月里,皮定均也没能取得比较显著的功绩。不管是官方正史《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还是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皮定均中将》,这两本极具权威性的传记,对他在这段时间内的事迹记载都颇为简略。
在《皮定均中将》这本书里,记录了他参与杨拐战斗指挥的情况,当时他提出了“围三缺一”的围攻策略。
但负责进攻杨拐的六纵 16 师好像并没有按照皮定均提出的策略去作战,所以皮定均在自己的日记中意味深长地三次记录下 16 师高达 1800 人的伤亡数据,似乎是把这当作了一次极为深刻的教训牢记于心。
杨拐的守敌是一个加强团附带一个炮兵营,兵力大概有 3000 多人,虽说最终成功消灭了敌人,可我方付出如此巨大的伤亡代价,确实是有些过高了。
从这次战斗之后,就再也没有皮定均指挥六纵作战的相关记录了。
豫东战役结束的时候,各纵队都匆忙撤围向北转移,皮定均没什么具体任务可做,只是负责留在最后督导护送伤员这件事。
要知道,这本是一名副参谋长就能承担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