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讨论的是《论语》里面的“乐”“悦”“喜”等带有积极色彩的词,说这样的词大概有100多个,我仔细数了一下,其实不到100。有些统计,大概是通过电子版搜索的,不一定准,可能把音乐的“乐”,说话的“说”都算进去了。
统计里面,难免会出现前面带否定成分的情况,比如“不说(悦)”。这时候,意思和“乐”正好相反,但我也统计进去了。是不是不太礼貌?
这不是滥竽充数吗。
其实不是。我们要注意,在心理学中,带有积极词汇的字眼,即便加上否定的限制成分,比如“美”变成了“不美”,那它依然比不带限制成分的“丑”,心态更积极。
举个栗子吧。
很久之前,看到俞敏洪的一个访谈(经济不景气,俞老板也当主持人了),访谈对象是王石。
我发现,王石的语言风格和普通人不太一样。
两个年轻老头聊身体,互相恭维,说身体倍儿棒、还能爬珠峰啥的,王石说,啥都好,就是牙齿不好,前阵子补了牙。说起补牙的经历,王石一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他说:补牙的经历相当“不愉快”!
我愣了一下。不愉快?这是一种不同的语言体系。
普通人怎么说?——补牙的经历相当难受!
难受!厌恶!可恶!等等。我们习惯于用负面词汇表达。
王石不是,他用一个积极词汇——愉快,加上否定成分。意思还是那个意思,但给人的心理暗示完全不同。
“不愉快”,立足点在“我是否愉快”,着眼点在未来,给大脑的暗示是——克服掉这种不好的感觉。心态积极。
厌恶,难受,着眼点在现在以及过去,没有把眼光放在如何克服这种感觉上。心态相对前者而言,不积极。
大冷天,一位女士穿着裙子。有人问,不冷吗?她说,冷,可是另一件衣服穿上不漂亮。——这也是一种积极的表达方式。
“可是,另一件衣服穿上会很丑。”这又是一种表达方式,着眼点在“丑”。
这只是一些语言细节。我们不能说因为王石有了积极的语言架构,所以成功了。可以说的是,积极的语言风格,让王石更容易成功,让他更自信。
冉求是孔子学生中比较优秀的,七十二贤之一。他的语言,也有这种风格——
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论语·雍也》)
冉求说,师父啊,不是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力气不够啊。孔子说,力气不够的人,会半途而废,可你呢,还没开始走。
冉求的意思是,老师设计的宏图太伟大,但很难实践。孔子想要表达的意思,是你要一步一步做起,不能还没做,就说实现不了。
注意他的语言风格,说“不是不悦”,而非“厌恶”。这样的表达,更加委婉,心态也较为积极。
《论语·子罕》中,还有一段: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孔子说,比如你要堆土成山,还差一筐土就成功,可你却停下了,那是你自己停止的(他的意思是,活该)。还是拿堆土成山做比喻,虽然你只堆了一筐土(离成山还远着呢),可只要你开始干,也是你自己要坚持的。
《中庸》中说,“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君子的道,就像到远处一定从近处开始,就像登高峰必定从低处开始一样。
这样的警句,在儒家经典中很多,核心都是一条,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积土成山,集腋成裘。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历史(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3册)》《中国历史超好看(6册)》《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32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