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于: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丨监制:吕红星 徐春培丨责编:张炜 王丽娟 王晶晶 曹阳丨制作:李康 马强丨法务:徐喆
12月1日,由中国经济时报社主办的“经济前瞻论坛2024年会·2024农村金融论坛”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走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来自国家有关部门、高端智库以及农村金融机构代表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李伟发表书面主旨演讲,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余斌,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院长贝多广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
“农信社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李伟在书面演讲中表示。他说,首先,这是由农村金融的市场结构决定的。农村信贷的服务对象,无论是农户还是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小微企业,都呈现规模小、数量多、经营风险较高、抗风险能力较弱、信用风险差异大等特征,相比大型银行机构,中小银行的决策机制、组织结构更具灵活性,更能适应农村金融市场结构的要求。
其次,这是由农信社特殊的治理结构决定的。农信社系统县级法人立足县域,天然具有融入乡村发展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可以深度嵌入乡村产业链和农户生产生活场景,不仅可以有效解决金融服务可及性问题,而且还能更及时、充分地掌握信息,提高服务匹配性和服务质量,更有效地控制信用风险。
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分工不断深化,新的服务主体逐步加入,农信社机构普遍面临着不小的经营压力。李伟认为,探寻农信系统新的竞争优势应注意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市场竞争持续深化,但农信社特色化服务的优势也在凸显。在我国农村这片广阔天地上,农信社机构更具有天时地利人和的客观条件,也具有更贴近地方政府、更融入乡村振兴、更了解“三农”心声等多方面优势,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走出一条特色化发展之路。
二是数字化转型压力增大,但农信社信息不对称难题也在破解。当前,农信社系统有些机构已经就数字化转型进行了积极探索,如广东怀集农商行运用数字化手段开展无感授信工作,河北昌黎农信联社发展智慧银行服务并向一人网点模式转型,取得了可喜成果,可供其他农信机构借鉴。随着数字化和AI高科技发展的大潮,农信社机构完全可以将数字化转型的压力转化为破解发展难题的内在动力。
三是风险矛盾不断暴露,但农信社深化改革的契机也在出现。当前,农信社系统风险问题日渐显露,只是因为过去高增长发展阶段本身所具有的缓冲或延缓风险的作用力,一些矛盾和问题被暂时掩盖了。而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许多矛盾和问题就可能“水落石出”,而这恰恰也是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自觉的契机。
李伟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信社到底能够发挥什么作用,最终还是要靠农信社系统自身努力,关键是继续走好深化改革之路。他建议,改革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是从完善体制上保证支农支小导向。农信社无论怎么改,立足本地、支农支小的导向都不能变,否则就会偏离机构的功能定位,失去赖以生存的根本基础,也会失去发展特色和优势。关键是要完善相关体制,实现加强支农与提升市场竞争力的相互促进。
二是从行业协同上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当前,往往是多家金融机构和相关组织、单位共同服务于一家客户,即“多对一”。多个服务主体的功能虽然互补但是缺乏协同,亟需向“总对一”发展。
三是从科技赋能上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新兴科技和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发展已是大势所趋。对农信社机构来说,应顺应这一趋势,推动传统业务数字化、在线化转型,为提升内部治理水平提供有力的金融科技支持。
余斌在主旨发言中表示,从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变化趋势看,未来更多的金融服务需求将来自服务业和消费领域。服务业和消费增长提出的金融服务需求,与农信社服务小微、普惠金融的特点和定位高度契合。因此,农信社要以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密切关注供给结构、需求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趋势,扬长避短,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促进服务业加快发展和消费需求稳定增长提供高质量的金融支撑。
郑文凯在主旨演讲中表示,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现代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农村普惠金融服务需求将更加旺盛,服务手段将更加完备,服务内容将更加丰富。未来要进一步提升面向中小微主体的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完善重心下沉的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创新需求导向的服务产品,从这三个方面拓展、延伸、丰富农村普惠金融服务。
贝多广在主旨演讲中表示,服务乡村振兴、县域经济的金融,应当作为“乡村金融”而被重新定位。“为什么要倡导从农村金融走向乡村金融?如果所有的银行都在‘农’字上做金融的话,这个空间则是非常有限的。乡村振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大中小银行都有发展空间,都能找到自己的定位。”
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金文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李建伟,中国保险学会党委副书记、副会长龚明华,广西农村商业联合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军,分别以《为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金融支撑》《我国乡村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与养老金融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为题发表了主题演讲。
龚明华表示,农业保险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服务“三农”的重要金融工具,为更好发挥农业保险功能,须采取新举措为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一方面,要优化农业保险政策支持体系。例如,加大中央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支持力度并实行差异化补贴、增加保费补贴品种等。同时,完善农业保险直保和再保险体系。推进物化成本保险向完全成本、产值保险、价格保险和收入保险转化,建立健全农业保险费率动态调整机制。另一方面,推进金融科技与农业保险融合发展。深度应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采集分散在各部门、各地区、各市场主体的农作物、产量、损失、气象、土壤、土地确权数据、流转数据、遥感和管理等农业保险数据和信息,统一数据标准,建立可共享的行业数据库和信息平台。”
广西自治区农商联合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罗军结合广西农商银行系统工作实际,发表主题演讲。他表示,广西农商银行系统作为全区首家迈进资产、存款规模“双万亿”的金融机构,应农而生、为农服务、伴农成长,与农共舞70余载,始终把“三农”作为金融服务的主阵地,把服务乡村振兴作为践行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的具体实践,是根植八桂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地方金融排头兵、普惠金融领头羊,也是广西唯一入围上榜202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
罗军介绍了广西农商银行系统近年来坚守支农支小定位、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六方面实践经验。
一是坚持党建引领,确保农村金融服务方向不偏离。二是坚守市场定位,加大乡村全面振兴金融供给。三是优化涉农科技金融服务,激活乡村发展新质生产力,让涉农企业的“知识产权”和“科技专利”变为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资产,帮助企业将“技术流”转化为“资金流”。四是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能力,助力农业农村低碳转型发展。五是加力布局养老金融,支持乡村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六是加快数字化转型,赋能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质效,在满足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多样化金融需求的同时,坚持数据为要、场景为王、生态为本、质效为先,狠抓数据治理与科技赋能,促进数据、科技与业务深度融合。
当天下午,论坛进行了两场互动交流。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莫秀根,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普惠金融专家白澄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金融市场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郑醒尘,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河北围场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德强、广东清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何宗志、中国经济时报·农村金融导刊特邀撰稿人徐春培等嘉宾与农村金融机构代表进行了交流研讨,对外经贸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首席研究员、CCTV财经评论员苏培科主持互动交流。
针对“发展绿色金融,推进乡村绿色低碳转型”主题,河北围场农商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德强表示,围场农商银行以“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为指引,近几年在绿色金融的道路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围场农商银行的绿色信贷占比在12%左右,在河北农信系统中占比较高。广东清新农商银行党委副书记、行长何宗志表示,作为基层农商银行,清新农商银行在绿色金融方面通过近年来的不断实践,开始从被动转为主动,因地制宜,找到了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比如利用桂花鱼、清远鸡、温泉等具有本地特色的资源发展农商银行的绿色金融。
论坛举办期间,国研经济研究院院长李布发布了《2024“深化农村金融改革,走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调研报告》。同时,对优秀机构进行了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三农”等案例进行了评比颁奖。论坛取得了圆满成果。
THE END
转载声明:本微信公众号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及本微信公众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