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下,披着光纱的建筑显得愈发梦幻。泛光照明以大面积的光线铺洒,照亮建筑物,使其亮度高于周围环境,凸显出建筑的主体结构,如广州塔、深圳星河·双子塔等地标性建筑物便采取了泛光照明。同时,陈伟军指出,泛光照明也常用于博物馆或历史建筑中,如北京故宫博物院等。
一袭长裙,璀璨绚丽
——广州塔
素有“纤纤小蛮腰”之称的广州塔总高度600米,作为广州的城市地标建筑,“小蛮腰”的照明设计颇具特色。在平常夜晚,常采用柔和且富有层次的灯光,以渐变的色调从塔底向上延伸,凸显出广州塔纤细而高挑的身姿,展现出其独特的曲线美;在重大节日或特殊活动期间,则会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动态效果。
广州塔的灯光效果来自塔上的6700余盏LED灯,其中包括大功率彩色动态泛光灯具和专业动态泛光灯具,前者通过28层楼高的投射距离以展现建筑立面,后者采用多彩而律动的照明效果以突出建筑结构。
为了减少漫射光、光污染,同时不影响建筑外立面景观效果,广州塔上的6700余盏LED灯,通过月牙板固定在钢管立柱的内侧,所有灯都是向上或者向下照射主立柱,一节一节接力照射。这种方式能够对配光加以严格控制,不仅能减少对周边居民区的影响,更能发挥LED灯指向性强的特点,将光聚集在柱子和环梁等结构上,营造出更加明晰的灯光效果。
华美外袍,流动光影
——深圳星河·双子塔
在深圳中轴,369米的星河·双子塔以其匠心独具的泛光照明设计,点亮了城市的夜空。作为等高双子塔幕墙项目,星河·双子塔的西塔幕墙面积高达6.81万平方米,外挑装饰线条达50000平方米。
为凸显建筑立面特点,项目采用洗墙灯和线条灯,将灯具的设计融入建筑立面,使之浑然一体。同时,项目还通过智控系统把控整体光效呈现,色彩与亮度随夜色流转,温柔或热烈,如流水轻拂,似流星划破夜空。在夜幕下,其泛光照明设计如同一件华美的外袍,为双子塔披上了流动的光影,让建筑在夜幕中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度威仪,庄严气魄
——北京故宫博物院
故宫是中国传统古建筑集大成之典范,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其夜景照明既需要展现现代语境下的故宫传统文化价值,也需要透射古建筑本身的历史文化气息。
据悉,故宫博物院夜景照明工程,于2021年荣获第十六届中照照明奖工程设计奖一等奖。获奖的照明设计以“大度·威仪”作为主题定位,用光影呈现出故宫的庄严气魄。
因为故宫博物院的建筑本身是保护性文物,具有比一般公共建筑更严苛的照明设计要求。如何在避免影响故宫原始景观环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隐藏灯具点位成为设计的关键。最终,建筑采用了超远距离非接触投光的照明方式,既保留了故宫建筑本身遗留的历史文化气息,又不影响建筑本身的结构和建筑本体色彩。
大面积的精确投光给建筑整体铺上一层琥珀光色,强调其整体气息感;红墙在原有3000K色温上,增加R9光谱系数、老旧琉璃瓦降低色温和较新的琉璃瓦达到一致的视觉效果,还原了午门的历史色彩,传达出威严的仪式感;檐下彩绘部分,则采用远距离精确的切片投光,使彩绘部分丰富的色彩得以呈现。
作为建筑灯光照明设计中常有的手法之一,轮廓照明以简洁而有力的光线,沿着建筑的边缘游走,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师,将每一座建筑的独特轮廓清晰地呈现。无论是高楼大厦,还是桥梁建筑,都在这光影勾勒下尽显其线条之美。
双曲弧线,拱桥之意
——杭州世纪中心
作为杭州核心区夜景形象的一员大将,杭州世纪中心根据其建筑设计特点,在照明设计中遵循了建筑本身的光线逻辑。
为突出建筑造型的上下弧,双塔内侧的双曲弧面与双塔间的弯月拱共同构成了光的焦点。在向下延伸的双曲抛物面上,设计团队将发光灯条巧妙地嵌入单元幕墙之中,在建筑拱桥和悬链位置采用面发光LED轮廓灯。以灯具错位布置的方式,使得建筑拱桥和悬链与曲线相互映衬,创造出层次分明的光影效果,上疏下密,于转弯之处展现出波光汇聚的动态之美;而地面向上的双曲拱内嵌灯条,则散发出柔和的光晕,勾勒出细腻的菱形图案,远观之下宛如一扇半掩的月门。
此外,为使灯具融入建筑,发光灯具采用了与幕墙颜色一致的高透光亚克力材料,真正做到灯具与建筑结合——“白天不见灯”。
古建焕彩,轮廓流明
——多处古建筑
古建筑亮化的魅力往往体现在其精巧的建筑细节上,通过轮廓照明的方式,可以在建筑的边缘和主要结构线条上布置线性灯带,凸显出建筑的标志性细节。
西安古城墙 (图源:西安发布)
西安南门古城墙上建筑物包括城楼、闸楼及两侧敌台,该部分建筑物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体现,也是南门古城墙标志性的建筑,整体特点均系多层面秦汉风格楼台建筑,青砖灰瓦、雕梁画栋。大面积流线型灰瓦屋面是整个照明设计亮化的重点,沿屋面上层轮廓线,均匀排布着LED灯串,以此将不同层次的屋面轮廓加以点缀。
天安门城楼,从建筑角度讲,城楼的外形是一座典型的重檐歇山式单体中国古建筑。因此,其照明设计,为了凸显建筑特点,在屋顶正脊及两重檐的檐口设置了轮廓灯,以强调其横向线条,突出表现檐下斗拱彩画这一精彩细部。
广州陈家祠,作为广州城市名片之一,承载着岭南文化和历史的精髓。在照明设计上,采用轮廓照明展现其精美的岭南建筑特色,在陈家祠的屋顶装饰、山墙、连廊的边缘以及大门的边框等部位设置了轮廓照明灯带,使得这些岭南建筑特色在夜色中更加醒目,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富有文化气息的氛围。
与外部照明方式不同,内透照明宛如建筑在夜晚开启的一扇扇“心灵之窗”,巧妙地利用建筑内部的灯光,透过窗户、幕墙等介质,自然而柔和地散发出光芒。这种照明方式恰似一支细腻的画笔,使建筑在夜晚呈现出一种由内而外的明亮与清晰,仿佛将建筑内部的活力与故事毫无保留地展示给外界。
内韵透显,水方绽光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采用“空腔内透光”的照明方式
(图源:中照网)
“水立方”作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标志性场馆,采用了ETFE气枕构成外围护结构。正是因为这种结构,决定了“水立方”不适合采用“外透光”的建筑物景观照明方式,因为没有良好的反射面;同时也不适合采用轮廓照明方式,因为“水立方”气枕外立面虽有弧度,但非常平整,不适合外挂灯具;“一般内透光”的照明方式也不适合,因为光要透光6层膜,光的损失太大。
最终,场馆采用了“空腔内透光”的照明方式,在固定外层气枕的金属框架后面布灯,进行侧面投射。同时,为了节能、环保以及便于形成更多的照明场景,场馆照明选择了LED光源。
该场馆的照明模式分为两种。其一是基本场景模式,以亮度适宜的水蓝色为主色调,整个“水立方”立面整体被有序、均匀地照亮。其二是特殊场景模式,配合不同庆典事件场合或季节转换,水立方可呈现出不同的“表情”。动感水波也可以从海蓝色主题转变成其他色系,正如海水在不同时间段内可反射出不同色调的天光一样。
光透内涵,影述外延
——国家体育场(鸟巢)
2022年北京冬奥会,灯光成为建筑美的重要呈现帮手。鸟巢在设计理念上秉承“光透内涵,影述外延”,根据场地结构特点,主体采用多层次环形布光,大量运用“内光外透”等手法,实现对明暗关系、透视关系、空间关系的塑造。
在鸟巢顶部,采用了景观照明的内透光手法,通过膜结构将大量的光反映透出去,使鸟巢顶部呈现出无数颗钻石组成的效果。同时,通过建筑灯光把钢梁、观众席勾勒出来,下层则是地面表演灯光,形成一个立体、多维度的灯光。灯光艺术总监沙晓岚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整个灯光设计将中国艺术中的‘写意’和西方艺术中的‘写实’进行完美融合,体现干净的美学追求,展现洁白无瑕的冰雪浪漫。”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照明设计充满无限可能。智能照明系统的应用,可根据不同场景和时间自动调节灯光亮度与色彩,提供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照明体验。绿色照明技术的推广,将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实现环保与美观的双赢。而动态灯光效果,则能通过控制器让灯光不断变化图案和色彩,为建筑赋予灵动的生命力。
场景智调,光韵适配
——智能照明系统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成熟与普及,照明系统不再是孤立的存在。智能互联照明将使得每个灯光点成为信息网络中的一员,能够根据环境变化、场景需求自动调节光线亮度和颜色温度。
如广州白云站,其智能照明系统为车站工作人员提供了更便捷的操作体验,搭配智能面板与可视化智慧楼宇管理平台,多回路下的多个灯光实现集中控制,还实现了能效实时监测、设备可视化、设备状态监测、能效统计分析等功能。为实现减少人工操作和节能降耗,广州白云站根据建筑的采光特点,在站房配置了超700个光照传感器,实时监测各区域的实时照度,无论春夏秋冬、昼夜长短,还是艳阳高照、阴雨连绵,智能照明系统都能根据不同照度自动调整灯光亮度,打造多样化智能场景。
节能环保,降低能耗
——绿色照明技术
节能减排是全球性的趋势,照明系统也不例外。新型的LED灯具凭借其卓越的能效性能将持续领跑市场,而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更多环保材料和生产技术将被应用于照明设备的制造中。
如导光管采光系统,就作为照明黑科技被应用于杭州亚运会的基础设施中。在主体育馆和游泳馆上方共设置了210个导光管,通过顶部采光罩,可将室外的自然光漫射至室内,相对日光灯有无频闪、节能的优势,使用寿命长达25年。不仅如此,能源管理系统采用算法模型,可以分析计算各个环节最佳照明亮度、能耗等,从而挖掘节能空间,每年照明节能30%以上。
光影艺术,互动体验
——动态灯光效果
照明技术的进步也催生了光影艺术的新表现形式,动态灯光效果以灵动多变的姿态重塑着大众对于光的认知与体验。从城市地标建筑的璀璨夜景,到舞台表演的震撼光影,动态灯光效果正以前沿科技之姿,深度融入多元场景。
广州国际灯光节作品 《融光》
(图源:广州国际灯光节)
2024年广州国际灯光节设置了光影沉浸式体验空间,通过AIGC、视觉艺术、光影互动等方式,增强了到场观众的体验感。其中,广州塔联合花城广场南广场的动态灯光装置作品《融光》,以日晷为设计原型,半圆环交错转动,艺术化呈现时间流转轨迹。数个半圆环汇聚成同一平面亮起,放映湾区各城市影像。在亮灯仪式上,该作品还与广州塔联合呈现了360°的环状灯光秀。
广东建设报记者 赵文霞
◎ 编审:左国兰
◎ 美编:杨榆洁
◎ 出品:广东建设报全媒体内容运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