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碗新一轮的城市考察,已经启动。
现团队正在中西部省会进行考察,下一站将抵达成都。
西安考察的第四天,我必须得说点啥。
说出来可能会得罪人,甚至可能被删稿,但不说真的会憋死。
西安楼市,越看越憋屈!
中西部省会的楼市,越看越憋屈!
从哪里说起呢?
还记得2021年来西安考察时,我曾提到过一个比较不错的板块:
高新的软件新城。
下面这张图,就是高新软件新城的规划落位图。
当时的软件新城,真的是让人越看越喜欢。
第一,内有产业。
2017年之后的西安,也是好起来了。呼呼啦啦的,恨不得一口气拉出来一二十个城市新区。
我当时唯独看好软件新城的重要原因之一是:
其他区域都是先从马良画饼开始,而软件新城是从产业导入开始。
如下图所示——
阿里巴巴丝路总部基地,已经落地; 西北最大的半导体产业园,已经落地; 大华和海康威视的西北区域总部,已经落地; 西北最大的科技产业研发园区-环普产业园,已经落地; 新加坡浪潮项目、普洛斯项目、数字能源岛,已经落地; 华为西安研究所已经落地,是国内深莞之外最大的华为基地。
截止我们2021年调研时,
整个软件新城已经入驻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有4300家,世界500强企业41家,国内软件百强企业60家,万人以上企业3家。
彼时,在职码农已经达到30-50万人。
换句话说,
这是一个内部有成熟产业支撑,且有人口导入能力的新区。
更重要的是,
它是先落地产业,再去开发住宅。
软件新城的产业落地,是从2015-2016年开始,而住宅整体开发却是从2019年前后开始。
住宅开发之前,产业已经落地了将近4年时间。
够夯实。
Ok,我们继续往下看。
第二,供应不大。
2021年,娃哥在西安考察时还发现:
软件新城的潜在供应量很小,可能是西安所有新区中供应量最小的区域。
如下图所示——
整个软件新城的南部,基本全被各种产业园区占满。
园区与园区中间,要么是公园,要么是零星的人才公寓和安置小区。
商品房的供应,主要集中在北区,占片区的不到1/3。
还记得,
我当时还专门细数了整个软件新城北区,一共有多少块住宅用地:也就20宗出头,其中还有部分是安置用地。
20多个社区,对应4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和30-50万码农……
无论怎么看,供应量都不能说过剩吧。
Ok,我们继续看软件新城的外围。
第三,背靠大哥。
软件新城的外围是什么呢?
西安GDP最高、产值最高的高新一期和高新二期。
高新一期,1991年开发;高新二期,2004年开发。时至今日,已经彻底满载成熟,没有任何可开发空间。
当时的我,还提出一个观点——
相比较高新三期,软件新城到一二期的距离更近。
高新一二期的就业人口,将有一部分客群因预算限制和改善需要,外溢到软件新城。
综上所述——
2021年的软件新城,是一个内有成熟产业和人口支撑,外接高新一二期客群外溢,潜在供应不大的区域。
我还记得,
当时考察完软件新城之后,团队里的人都很上头。
大碗内部有个关于各个城市的板块价值排序榜单,当时团队里的人都建议:把软件新城,加入到重点推荐的三星名单。
我犹豫了一下,想想还是打了个一星半。
——如果非要买西安,可以去软件新城看看。
但是,
我也说不出来哪里不对。
以至于,
团队里的人都很不理解:
软件新城的价值如此清晰,能有什么问题?还能出什么问题?
Ok,
现在问题来了!
2021年考察结束的两年后,当大碗再次踏上软件新城的土地,我们惊讶的发现——
这个曾经看起来没有任何问题的板块,却遭遇了接二连三的背刺。
唉……
说到了这,不由得要叹一声无奈。
第一轮背刺,扩容。
前面我们提到,
当年的软件新城,其实是个很小的区域。
南边被已经落地的高新产业园区覆盖,真正的住宅供应也就集中在北部不到1/3的土地上,也就区区20多块住宅用地。
20多个住宅,对应4300家企业和30多万就业人口……虽小但夯实。
万万没想到,
它竟然扩容了。
它把原位于西三环以东、属于雁塔区的鱼化寨板块,经过整体拆迁后,全部并入软件新城。
然后,起了个听起来更牛逼的名称:丝路软件园。
原来仅14平方公里的软件新城,一下子扩到24.4平方公里。
有人说,扩容是好事儿。
面积变大了,能级变高了,多吸引点企业,区域就更强了。
唉……
不由得再叹一声。
如果扩容是为了再多拉点产业进来,那倒也无可厚非。
关键的是,它没有啊!
下面这张图,是新加入的丝路软件城东区(俗称软东)用地规划图。
你看到了什么?
成片的黄色!
一眼望不到边的黄色!
成片的黄色是什么?
住宅用地!
一眼望不到边的住宅用地!
想想也是好笑,
扩容的是产业新区,而真正的产业用地,却屈指可数。
讲到这里,你搞明白了么?
软件新城改名成丝路软件园,14平方公里扩容到24平方公里,是为了什么?
卖地!
10平方公里的扩容区,恨不得8平方公里都是住宅用地!
不过就是眼看软件新城好起来了,产业落的差不多了,梦也造起来了,就迫不及待的扩容,迫不及待蹭着软件新城的名头,迫不及待的卖地!
我费劲巴拉把华为、阿里、海康威视、大华都拉进来,怎么能只卖北区那20来块地呢?
那能值几个钱?
不够!
远远不够!
把鱼化寨划拉进来!
把住宅用地堆到溢出来!
这么干的结果是什么?
供应增加,价值稀释,需求稀释。
两年前,4300家企业对应20宗土地;
两年后,还是4300家企业却对应恨不得200宗土地。
唉……
又是一声叹息。
除了叹息,我真的无话可说。
第二轮背刺,卖地。
扩容也扩了,那还说啥呢,卖吧。
但是!
即便卖,也总要讲点卖的方法吧。
要不要节制一些?是不是该捂着点卖?要不要拉点配套进来再卖?
不!
就楞卖!
什么叫楞卖?
有多少卖多少,能卖多少卖多少。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吧。
2021年我考察西安的时候,整个软件新城也就3个盘在卖。
现在是多少?
软东+软西,一共17个盘。
就这还不包括之前已经卖完,但还没交付的社区。
这是什么概念呢?
你坐在车上往前跑,目之所及,不是工地就是新盘。
下面的视频,是我在软件新城随手拍的。
视角受限,还拍不到全景。真实的情况,只能比视频更夸张。
这种楞卖的结果是什么?
2021年的时候,软件新城西区的价格稳稳站在2.8万/㎡。这次考察,很多项目已经跌到了2.4-2.5万/㎡。
更狠的是,
软西中建山海境,现在打着促销的名义,已经把均价降到了1万9。
跟一路之隔的竞品相比,每平足足相差1万/㎡。
就这,
中建的销售还洋洋得意的跟我说——
我们还有1000多套房子,我们不卖完,软西谁也别想卖。
背刺啊!
赤裸裸的背刺!
讲到这里,本来还想写第三轮背刺。
想了想,出于安全考虑,还是算了吧。
我就浅浅提一嘴吧。
正常来说——
扩容也扩了,地也卖的更多了,钱也有了,总该好好把这个区域经营一下,把配套好好弄弄吧。
我就这么说吧——
两年前,我去的时候啥样,现在还啥样。
地都卖了二三十宗了,连个中型商业都没有。
曾经说是要在天谷四路上搞个苏宁广场,现在苏宁把住宅卖完后,苏宁广场停工了。
当你看到上面这张图,当你看到一堆已成交的土地包着一个停工的苏宁,你是什么感受?
敢不敢自己花点钱,把停工的苏宁接过来,好好弄一下?
难道真是只出不进,主打一个分逼不花?
唉……
我真的无语了……
我知道这两年全国市场都不好,哪里都在跌。
但是!
如果没有扩容,如果扩容之后的卖地节制一些,如果卖了地之后能好好落点配套,如果没有接二连三的背刺……
软西的市场,是否还会像今天这样?
但是,
没有但是。
唉……
再跟你们说个更悲凉的现实——
软件新城价格,跌了这么多,但它内部的人口其实是在增加的。
毕竟产业够强嘛。
如果真是因为人口流出了、房价跌了,那也不惋惜,毕竟是大势所逼。
现在……
唉……
文字已经很难表达出我的心情,我真的真的真的很惋惜。
——这明明是一个很夯实、确定性极强、只要不乱来就不会有问题、哪怕稍微乱来也不会有大差错的板块。
到头来,
怎么会是这样的结果。
你以为我在说西安?
不,其实我说的是中西部省会,以及绝大多数二线省会。
说的是,
郑州、武汉、合肥、南京、长沙……
你们去仔细想想——
哪个不是这样?
哪个城市里没有那么一两个类似软件新城这样板块?
每次直播,每篇文章的后台留言,都有人提问:让我去讲讲这些城市。
该怎么讲?
讲到最后都是惋惜。
从基本面上说,它们都不差。
要经济总量,有总量;
——动辄都是上万亿GDP;
要人口支撑,有支撑;
——不仅全是人口净流入城市,而且在强省会战略下,背靠全省人口腹地,库库的抽血,张口就是人口破千万;
要产业基础,有基础;
——不仅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核心产业,还端着省会的架子,把省内其他城市的产业,库库往自己兜里揣。
总的来说,
集全省之力,养出来这样一个省会。
好好弄,基本面不会差。
这种集全省之力供养出来的、基本面不差的城市里,肯定也能养肥一两个类似软件新城这样高确定性、高潜力值、不作就不会差的板块。
但是!
奈不住,就要作啊!
好不容易做出点成绩,你稳扎稳打干呗;
不,就想扩容,好卖地!
想卖地没有错,你就慢慢卖、有节制的卖呗;
不,就想楞卖,开局就放大!
楞卖也没有错,你卖完有钱了,就搞点配套呗;
不,只出不进,主打分逼不花!
最终的结果是什么?
高扩张、高供应、高库存、高去化周期。
把一个个好好的板块,作的半死不活。把楼市的承压能力拉到极限,受不得半点周期波动。但凡市场有一点波动,立马半死不活、躺给你看。
对于这样的城市和这样的楼市,娃哥有个纯原创的评价:
它们就像,
席地而坐的大象。
说它们是大象,指的是体量大。
——经济体量大、人口体量大,但城市扩张的饼更大,市场供应量更大。
说它们席地而坐,指的是楼市像得了高血压。
——高扩张、高供应、高库存,让这些城市的楼市就像得了高血压,受不得一点周期波动,动不动就坐在地上。
在这样的城市里买房,最大的问题就是:
得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受不得一点失误。
但凡买错一步,就让你频频被背刺。
就好像软件新城。
针对这样的城市——
针对西安和郑州等等未来的楼市,具体该怎么应对?
受篇幅有限,我就不过多赘述。
本周日(12.8),大碗将在西安举办一场线下分享——
以刚刚考察完的西安和郑州楼市为例,重点讲讲面对二线省会城市的楼市、面对“席地而坐的大象”们,该如何应对?
具体怎么买,才不会被频频背刺?
纯一线数据、纯干货分享。
扫描下方图片二维码,填写相应表格,报名或了解线下活动详情。
置业逻辑:
环京:|||
武汉:城市分析
长三角:
大湾区:
沈阳:||
大连:||
其他城市: